3·15特别策划:艺术品打假有多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6日 14:20 收藏投资导刊

  统筹/本刊记者 贺 雷

  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打假”成为3月各行各业的一个主题。而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较为特殊,在市场交易中已经形成诸如“卖假不退”、“拍卖不保真”、“古玩不打假”等所谓行规。不可否认,这种特殊的行规依然阻碍着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妨碍着市场从“小众”往“大众”升华。艺术品市场再不打假,更待何时?艺术品市场到底假到几何?净化市场,该何去何从?打假英雄怎么看待目前的市场?

  艺术品打假从民间开始

  文/本刊记者

  贺 雷 李荣坤 陈君达

  “打假”在社会其它行业和领域均由官方主导,自上而下进行,唯有艺术圈的打假始于民间。自去年艺术品秋季拍卖开始,一股艺术品“微博打假”之风开始兴起。“微博打假”作为民间打假的一种新兴方式,对艺术品市场的监督效应可谓相当“给力”。

  “给力”的微博打假

  去年10月,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微博)在其微博上爆料某拍卖公司欲上拍的张晓刚作品《小女孩》为仿冒的赝品,之后该拍卖公司公开撤拍此作品,并与艺术家达成共识,“拍卖公司与艺术家应共同维护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品真伪鉴定”。

  11月,建筑及艺术评论家方振宁(微博)在微博上质疑秋拍中一件林风眠作品并非真品,在微博上引发了对林风眠作品真伪的争论。

  12月,《顶层》杂志官方微博发布著名油画家段正渠(微博)1993 年作《烤火》在上海聚德拍卖中以110万元成交后,段正渠直接回应:“假画!原画挂在家里!”之后,拍品的委托方与段正渠本人取得联系,通过双方沟通,段正渠回忆起这幅《烤火》,是当年自己不满意且嘱托学生帮忙销毁的画作,上演了一出打假乌龙事件。

  这些打假事件,且不论最终效果如何,都将艺术品真伪的争论曝光于大众的面前,这对艺术品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艺术家通过微博直接参与到打假行动之中,对备受诟病的国内艺术品鉴定评估亦起到了一定的补充。

  但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微博)认为,打假需要理性,微博打假对制假涉假行为产生一种舆论氛围,是一种压力,但这中间也出现过不内行的盲目打假行为和不科学的质疑,这个也需要杜绝。通过舆论的曝光,一个非常积极的局面,是现在没有一家拍卖公司敢于公开的卖假,拍卖公司已经不可能通过靠卖假来维持生计,这是舆论和公众的功劳。

  民间打假无奈多

  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曾在公开演讲中说,“就现有古玩艺术品市场而言,90%以上的古玩艺术品专家团队是能够明辨真伪的,以现有的鉴定知识、经验以及仪器检测设备不能明确真伪、瑕疵的不足百分之一,信口雌黄、以假乱真的,一是假专家,二是贪钱财,三是不认真或者碍于情面。”李司长的话能让我们对国内已经相当混乱的艺术品鉴定行业留存一丝希望,但却难以掩盖文物艺术品市场赝品横行的残酷事实。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官方艺术品打假缺位的情况下,民间艺术品打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无奈。

  早在2008年,艺术大师吴冠中就发现自己失去了鉴定自己作品真伪的权利。当他鉴定市场上一幅署名吴冠中的作品为伪作时,此案的审理却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中落败。

  而最近,也有文章报道画家杨之光的维权饱受困扰。因为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名人字画的造假问题日渐突出,杨之光前不久还发现由他作序的画册里甚至被人塞进了假画,令人气愤。杨之光的夫人说:“有一次,我们发现某场拍卖的所谓杨之光作品是假画,因此提醒大家要注意,结果那家拍卖行还来律师函说生意受到了影响,我们只好花8万块也找律师应对,这简直不像话!”

  画家本身都没有鉴定自己画作的权利,更何况民间其他的打假行为呢?

  而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基本上是投资市场,离传统的收藏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之前文物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买家,大部分是有能力鉴别真伪、在乎真伪的收藏家。而现在艺术品市场已经演变成“赚钱”市场。大家在乎的是作品的流通性,至于真伪,已经不再放在首位。在一般的商品领域,消费者与打假者是天然的同盟。但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却一直有“不打假”的传统。一旦打假,意味着藏品要砸在买家手中。这样的姑息养奸,让整个市场都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

  艺市到底有多“假”

  文物艺术品市场自古便是鱼目混珠,真假难辨,但发展至今却已经“假”得令人触目惊心。据报道,北京书画市场赝品多、品种全、价格便宜。书画赝品交易集中在琉璃厂。潘家园、报国寺和大钟寺多是假文物。天津假画制作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生产线,从选画、喷绘、描图、渲染,到题跋、落款、装裱、著录、做旧,分别都有专业人员流水线作业,所有程序不出一条街。西安制作假画的“鬼手”最多。华清池、北院门、三学街、八仙庵、大小雁塔、城墙上下、古玩城内外,那里制造销售假画者多如牛毛,他们宣称自己有专门的画家可作依托。

  一位业内朋友曾对记者感慨道,“潘家园如今已是河南、新疆、西藏、江西等地造假者的驻京假货集散地。根本没有逛的必要。”

  圣旨博物馆馆长周庆明对记者说:“目前可以说,造假无处不在,集体作假太多了。比如徐州一带制作假汉代画像石,在原来从汉墓出土的老石头上面刻画,临摹原来出土的汉画像石,骗倒了很多研究汉画像石的专家。有些专家缺乏经验,对造假的一些技术缺乏了解。造假让一些真正喜欢汉画像的人痛心疾首。”

  对于拍卖市场而言,真品率同样极低。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书画鉴定家吕立新(微博)介绍说,“徐悲鸿作品的存世量一共3000多件,潘天寿的作品不超过1000件,陈少梅的作品也就400多件。他们的作品更多是在纪念馆中,能流通的作品量非常少。现在的一个拍卖季,就有几十件徐悲鸿、潘天寿甚至齐白石的作品出现,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委员会副主任刘新岗介绍说,就古代书画而言,现在大品牌拍卖公司的真品率在50%至60%左右,而大部分小拍卖行的真品率极低,只要稍有名气的艺术家作品几乎都是假的。甚至一些拍卖公司的拍品质量不能用真品率来衡量。有些小拍卖公司会用一两张真迹来做幌子,故意标低价格,来吸引买家,制造拍场气氛,但这几张真迹藏家不可能买到。而当代书画市场,炒作的嫌疑更重,赝品率反而是其次。

  艺术评论人丁雪峰(微博)说:“很多时候,有些东西大众明知道是假的,很多古玩城古玩市场99%的都是假画,但还是有人去买。”可以说正是市场对赝品的需求,才为造假业的滋生提供了空间。

  即使目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私人博物馆也涉及到鉴定真伪的问题。据肖秉侠估计,从整体来看,私人博物馆的真品率最多只有60%至70%,针对不同的私人博物馆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当然,相比整个文物艺术品市场,这个比例已经比较高了。

  市场上,不光作品假,专家同样假。刘新岗认为,“专家应该是对某一领域有独特研究、独到研究的。现在冒牌专家太多,很多是不学无术之徒混淆视听。”现在电视上比较火爆的收藏秀节目,几位专家几乎能对所有门类的拍品作鉴定,甚至还评估市场价格。这些除了娱乐大众外,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近年文物艺术品鉴定界丑闻频出,“金缕玉衣”案使玉器行业权威牛福忠、中国收藏家协会前秘书长王文祥、故宫(微博)博物院前副院长杨伯达、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前主任杨富绪、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前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纷纷受到牵连。

  净化市场 何去何从

  吕立新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存在一种困惑,其实不可能要求每个藏家和投资者都成为专家,按照正常的市场来说,也不应该逼着他们成为专家。拍卖公司等艺术品销售单位应该有责任告知艺术品的真伪和来源情况。

  我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但相关配套的制度建设却一直非常落后。制假售假、以假充真之所以猖獗和普遍,很大原因是由于缺乏制裁这些行为的法律依据。所以,我们才看到很多藏家因买到赝品而上诉时,往往都会败诉。吕立新说:“具体到一个公司,它售假、拍假无所谓,没有法律来追究。整个行业也完全凭着人的良知在做。现在即使知道了卖假,也没有法律依据进行赔偿,大部分都不了了之。”

  对艺术品市场相关立法的呼吁由来已久,但是政府却一直没有具体动作。其实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早已上报国务院,它涉及到艺术品的交易、出入境、展览等市场的各个环节。吕立新也参与了这个管理条例的起草。但之所以一直没有颁布,主要是这个管理条例涉及的领域比较多,非常复杂。工商、海关、税务等都需要协调,同时艺术品的评估鉴定的问题也没有解决。

  目前修订《拍卖法》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甘学军认为,法律修订很正常,但最重要的是对制假售假的根源进行严格治理。赝品的根源不在拍卖公司。赝品是拍卖公司和收藏者共同的敌人。对于拍卖公司,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人才建设,这是根本。

  甘学军认为,“打假是艺术品市场发展进程的常态事情。全世界都存在售假的问题,但我们这里太泛滥了。中国需要有一阵风,来抵挡这种乌烟瘴气,市场需要一个常态的机制来打假。完善法律法规、增强行业协会和舆论的监督能力,都是必要的,但市场规则的建立是根本,市场本身具有净化功能。随着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市场参与者对规则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维护权益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对市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市场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制假售假行为也当会受到抑制。”

  净化市场,鉴定评估同样是关键,对于艺术品的鉴定评估体系,吕立新认为,“完全可以借鉴模仿西方的一种模式。西方社会一般不敢有意拍假和假拍,因为这些是违法的,会被判重刑。他们在鉴定评估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制度。比如莫奈的作品肯定会由研究莫奈的、公众认可的研究机构,出具权威的鉴定意见。而不是仅仅凭借个人的见解来判断真伪。国家应该确立一些专业的,具有权威性的鉴定机构,研究一套科学的鉴定体系。”

  当然希冀国家建立的权威,是否又会重蹈国家级鉴定专家失信于民的悲剧?或许艺术品打假的权威,更应该诞生于民间。中国存在一批专业藏家,他们纯粹由自己的兴趣而来,对自己所钟爱的收藏品视如珍宝,堪称痴迷,收藏和学习的时间长达几十年之久,对其本身研究颇深,自有见地。他们是民间诞生出来的一批不可多得的“土专家”。真正优秀的专家都应该被“收编”到各个不同的艺术门类的研究机构中。今后,只有这些研究机构的数量足够多和质量足够高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学术支撑才足够强大,艺术品的打假才能产生实质效应。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