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国宝遭质疑:藏家为何不买专家的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7日 17:41 山西新闻网

古玩市场赝品多,鉴宝专家频打眼,淘宝人还能信谁? 古玩市场赝品多,鉴宝专家频打眼,淘宝人还能信谁?

  7月底,一场由央视《鉴宝》栏目组数位知名专家出席的大型鉴宝活动在省城举行,经过两天“民间海选”和一场“精品争霸”,“十大金牌民间国宝”在颁奖晚会上隆重亮相。然而在省城收藏界,这份名头颇大的榜单却无人喝彩。藏友私下评价,10件“国宝”名副其实者不过一二。而被专家鉴定为“传世不多、弥足珍贵”的某“明代”“国宝”,更被指系据元大都遗址出土文物仿制的当代工艺品,此前市场上早有流通。

  事实上,从事后活动主办方“山西藏家藏而不露”的评价中,也不难听出委婉的遗憾。

  山西收藏界卧虎藏龙是圈内公认的事实。收藏大省缘何未能选出几件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国宝”?专家团队千里寻宝,山西藏家为何“藏而不露”?

  屡屡失手 专家难过藏家关

  8月12日,正值周末,省城某古玩城门外车满为患。一古玩店内,几位店主聚在一起,正在切磋一尊铜鎏金小佛像的年份对与不对。提及数日前的“民间国宝”评选,店主起身找出一张刊有入选藏品照片的报纸来,指点道:“按说山西或者太原不应该是这种水平。估计没大藏家捧场,他们不信专家。”

  一些店主和藏友,则选择用自己或身边人经历过的鉴宝故事说明问题。故事各不相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一致:不负责任、信口开河几成专家民间鉴宝的通病。因为不相信,所以不掺和。显然,正是这些故事透露出的“鉴宝”乱象,造就了我省一大批“有态度”的收藏人。

  故事一:数年前,京城某著名瓷器鉴定专家前来省城,一藏家持“宝”求鉴,专家明确表示“看老”。时隔3年,该专家再次来并,藏家心血来潮,再持该“宝”求鉴。3年前的鉴宝经历专家显然已经淡忘,这一次,他给出的结论是“新仿”。藏家惊诧之余转身出门,花数十元从地摊上买来一件地道的新仿瓷器再呈专家。专家翻看一阵,估价20万元。藏家一气之下,当众将“20万元”摔碎在地上。

  故事二:20多年前,古玩贩王某花30元从长治某地收到一件红绿彩胡人俑,保存数年后,以500元价格出手。不久王某猛醒,后悔不已,遂费尽周折找到买主家中,将陶俑赎回。此后数年,不断有人求购这件胡人俑,出价从7万元到8万元再到10万元。正当王某在卖与不卖之间犹豫不决时,故宫(微博)博物院某研究员前来省城鉴宝,看到这件胡人俑后连称“罕见”,鉴定为辽金时期的古物,并给出60万元的“保守估价”。王某自是暗暗庆幸。去年11月初,某大型收藏类电视节目“走进晋中”专家鉴宝活动在榆次文化中心举行,听说有5位“国内顶级鉴宝专家”现场坐镇鉴宝,王某按捺不住再次前往。这一次,没等他把裹在胡人俑身上的卫生纸拆完,专家便摆手喊停:“不用往开打了,没见过这种东西,新的!”王某久久想不明白,在专家那里,“罕见”和“没见过”到底如何区分?

  故事三:古玩店老板周某10多年前初涉此道时,为了增长学识,曾携一只“开门老”的康熙大盘向北京市文物局一位女研究员讨教。令他没想到的是,该研究员一眼便认定盘子是民国新仿。此后周某又持该盘子请教故宫博物院一位研究员,却又得到“确系康熙大盘”的答复。如今的周某已是圈内小有名气的瓷器玉器藏家,他说,至今想不通为什么圈内“是个玩古董的都认识”的康熙大盘,在专家手中反倒忽新忽老。自那之后,他再从不参加任何鉴宝活动,“因为没用”。

  天价赝品 泰斗大师频捧假

  有资深藏家表示,藏家不买专家的账由来已久,去年的“金缕玉衣”和“汉代玉凳”鉴宝丑闻,更令文物鉴定专家的集体失信登峰造极。

  2011年初,一套“汉代黄玉梳妆台及玉凳”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一场拍卖会上拍出2亿多元天价,成为当年拍卖市场的“最贵玉器”。事后有专家提出质疑,也有网友指出“汉代是席地而坐,玉凳造假太不专业”。不久,江苏邳州一玉雕作坊老板出面,承认这套玉器是他和手下工人参照明代老件仿造而成,后以260万的工艺器价格卖给河北一位买主。“中嘉拍卖”于2010年10月征集到此物后,曾请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南泉老先生对实物进行目鉴。周出具的鉴定证书中,认定其为汉代古物,“造型罕见,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2011年1月9日,该拍品在“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以1.8亿元起拍,最终以2.2亿元天价成交。公开资料显示,鉴定这件拍品的周南泉除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身份外,还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首席专家等诸多头衔。

  数月之后的2011年9月,有人又从一起陈年巨额贷款诈骗案中发现一则惊天秘密:京城富商谢根荣为诈骗银行贷款,曾让人用零散玉片串出一套“金缕玉衣”,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文物界“泰斗”级专家应邀前去鉴定。5位专家围着玻璃罩子里的“金缕玉衣”走了一圈,便为这件“文物”做出了“罕世珍品”的鉴定结论,并给出24亿元的荒唐估价。谢某正是凭借此鉴定书,向银行成功骗贷7亿元。5位老专家集体“指鹿为马”的报酬,则是一笔数额不小的评估费。事发时,5人中资历最深的一位已经故去。其余当事专家有的推说当时只是附和大师观点,有的轻描淡写承认评估“过程不太合规矩”,有的仍坚持以“学术自由”为自己辩解。

  接连两出天价赝品闹剧,令“专家”名誉扫地。故宫博物院为此特地发表声明,称该院在职、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文物鉴定等活动时应获得院方的书面授权,否则属个人行为,后果由本人承担,院方对此不承担责任。

  采访中提及此话题,一位古玩店店主放下显微镜,指着手里的东西调侃道:“没有专家鉴定证书这玩意儿还能卖,有证书就卖不了了!”

  制假猖獗 古玩行内应打假

  古玩鉴定机构越来越多,鉴宝类电视节目越来越热,古玩造假、售假、拍假等等,为何却越演越烈?一位工程师藏友如此分析:“与许多行业一样,文物鉴定专家职称评定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些专家著述颇丰,实际上过手的东西并不多,对真正在古玩市场上流通的东西缺乏了解,一旦实际操作,要么被仿得中规中矩的赝品蒙蔽,要么走另一个极端,只认自己在博物馆见过的东西,其余一律否定。另外,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也难辞其咎。”

  该藏友举例说,某大型热播鉴宝类电视节目中,著名主持人口口声声“去伪存真”,却每期节目赠送嘉宾们每人一幅据称可以假乱真的名画复制品。这些复制品的母本,市场拍卖价动辄上亿元,而复制品成本约在万元左右。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谁来保证这些做得惟妙惟肖的“李鬼”不会以“李逵”的名号流入市场?

  这位藏友还质疑:“3·15”年年打假,为何古玩市场上却允许赝品随意流通?在景德镇,满货架新烧的“宋代瓷器”为何可以公开陈列销售?国家一级文物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为何会被允许“1:1精准高仿”,并以每尊2万多元的价格“全球限量发行”999尊?网络视频中售卖者反复强调“博物馆里那件什么样,这尊就什么样”、“除年份外其余一模一样”,用意何在?这不是公然造假、售假又是什么?!

  他认为,好的艺术理应得到传承,对技艺精湛的稀世珍品,后世尊古复造不是坏事。但无论仿器形还是仿画工,均应在明显部位注明“新仿”,否则短期看可能扰乱市场,长期看则无异于在自毁历史、自毁文化。

  专家不专 行业垄断待打破

  7月底省城的“十大金牌民间国宝”颁奖晚会上,山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牛润生曾应邀担任颁奖嘉宾。8月13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此次入选的藏品,确实不能代表山西收藏界的真实水平。原因是参加鉴宝的多是初涉收藏、对手头藏品心中没底的基层收藏群体,也有少数捡漏者。因为这几年专家出问题太多,圈内真正具备收藏眼力和实力的藏家,往往不愿把所藏精品拿出来展示。”

  牛润生认为,“专家不专”有历史根源。中国古玩收藏历来没有好的理论体系支撑。过去的古玩鉴赏类文章,多是喜爱古物的文人墨客赏玩之余的消遣之作,常有明显的个人好恶掺杂其中,理论价值因此大打折扣。与其他领域一样,古玩鉴赏能力无非“理论”与“实践”两大来源。专家和藏家看到的书都一样,而在“实战经验”上,一些专家反倒不如藏家。加之鉴定失误不需负任何法律责任,出现一些专家为赚取几个劳务费而信口开河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牛润生副会长说,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首先应打破文博系统工作人员对文物古玩鉴定话语权的垄断,让具备一定鉴定水准者,人人有机会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资质,而不是有能无能皆坐拥行业之便。

  与之前的工程师藏友一样,牛润生极力赞成古玩打假。他说,古玩收藏和鉴定乱象,不仅给收藏人带来一系列困惑,对我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也造成极大伤害在国外一些古玩交易场所,来自中国的古玩艺术品因为信誉不佳,只能在楼道里席地摆放。此外,文物古玩赝品充斥,无疑还将导致后人乃至世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误读。他认为,所谓“古玩行内不打假”只是一种民间说法,法律作为国之重器,在这一领域不应缺失。“古玩乱象应从造假源头治理。毕竟老百姓玩的是收藏,而不是冒险。”

  当专家不专、权威难觅,古玩收藏将何去何从?当祖先留下的印迹真伪莫辨,我们的民族文化将何去何从?当伦敦奥运会上发生的一幕幕令社会舆论纷纷聚焦于道德危机引发的信任危机,有多少人看到了,种种乱象背后隐藏更深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

  本报记者 翟少颖/文 贾军杰 /图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