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区的生存现状初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15日 13:57 AMRC艺术市场周报

798 798 宋庄 宋庄 观音堂 观音堂

  原标题:鸡飞蛋打?北京艺术区的生存现状初探

  (文/海 鹏)

  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面向市场的创作与交易日趋频繁,产业聚集效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显现出来,并逐步形成了若干艺术品生产与交易的中心。这些中心内部云集了大批艺术家工作室、画廊、设计公司、展示公司等商业企业与艺术机构,创作气氛活跃,中外游客云集,交易量巨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2月,文化部正式向社会发布《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一时间如火如荼。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艺术区,首当其冲的被纳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中,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认可,但其发展前景似乎并不是一片光明。

  一、风光的艺术区的现状

  北京地区的艺术产业聚集区主要有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宋庄艺术区、观音堂文化大道、酒厂艺术区、22号院、环铁艺术区、1号地国际艺术区等。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大致呈现出三个类型的特点:

  1、观光型:798艺术区

  798是北京市政府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也是艺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品牌。从首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工作室入驻,到2003年以后持续两年的拆迁危机,2007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再到2008年的市场萧条,如今的798挺过十余载的坎坷历程后,终于建成了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成熟模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光环笼罩下的798历来也是人们争议的对象。在07年之前,798汇集了许多艺术家,它独特的原创建筑与艺术氛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对艺术爱好者前来,画廊也纷纷入驻。随着管理机制的转变使其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798逐渐变成了类似于故宫(微博)和王府井那样的旅游景点。目前的现状是:资金的增多改善了基础配套设施,但房租越来越高,艺术家越来越少;地价飙升使艺术区沦为商业秀场,餐厅、商店、小商小贩越来越多,画廊却越来越少;久而久之,观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真正来欣赏艺术人的越来越少。

  2、拆迁型:宋庄艺术区

  北京市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便是宋庄。从1993年开始陆续有艺术家搬到宋庄租房。1995年10月,北京圆明园画家村解散后,部分艺术家搬迁到宋庄。到2006年规模已经达到1000人左右,宋庄开始被称为“画家村”,成为中国最大的一个原创艺术家聚居群落。由原来的单纯由艺术家居住,逐渐发展成为艺术家、画廊、批评家和经纪人等共同形成的艺术聚集区。

  随着2012年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使相对封闭的宋庄艺术区受到外界的关注,宋庄艺术区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声势浩大的博览会更像是招商引资的展销会;以原创基地闻名的艺术区却令行画大行其道;当代艺术家的集聚区内难觅当代艺术的行踪;通过艺博会宋庄获得了数百亿的资金支持,但宋庄艺术家却依然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仍然面临着房租和物价的飞涨,以及被拆迁的威胁。宋庄曾经是艺术家们的乌托邦,宋庄的商业链也是由艺术家带动起来的,受益最大的是当地的居民,但是,艺术家生存的空间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逃离宋庄。

  3、沉寂型:观音堂文化大道

  北京观音堂文化大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王四营乡,创建于2005年,一期工程于2006年6月正式开街,逐步发展成为以油画艺术为主的当代艺术品经营区,成功地引进了国内外高品位、有实力的50多家画廊入驻。区内配套设施十分完善,设有适合中西方不同文化特点的公共艺术区、360度全景观公共艺术区展厅等,适合举办中小型拍卖、艺术展、酒会等活动,使之与画廊一起构建优越的文化交流环境。

  如今,有“中国第一条画廊街”美誉的观音堂文化大道,拂去了头顶上的华丽泡沫,街道人影冷落,画廊纷纷关门。当初入驻的50余家画廊,现在只剩下不到20家。除了几家古玩店和行画店苦撑着门面,几乎看不到专业画廊的身影。巨额的投资只能用“鸡飞蛋打”的惨状形容了。此外,其他艺术区也相对陷入沉寂,难复昔日的辉煌。

  二、艺术区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

  从历史上看,凡是刻意打造的艺术区都没有成功的先例,纽约SOH0区、伦敦的费兹洛维亚、法国的左岸艺术区都遭遇人去楼空、经营惨淡的困局。艺术创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寻求租金低廉并且宽松自由的创作空间,然而当艺术家“组团”将一片几乎没有商业价值的区域变成具有创意的人文景观时,总是会吸引来嗅觉敏锐的艺术商人,随之而来的便是商业开发,艺术区就会从艺术群落演变为市场化的商业区。

  目前,在我国,政府更为直接的介入艺术区的管理。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包括土地、财政、行政许可等,政府是产权的所有者,艺术家、画廊及其他艺术机构只能是租户,艺术区未来的命运也都掌握在政府手中。有了798艺术区这一“成功”的典范,地方政府介入艺术区的管理更是信心倍增,大刀阔斧地将已经逐渐发展成熟的“艺术区”纳入“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版图,对区域内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规划、改造。

  然而,“成功”的模式并不是可以直接复制的,也不是能够刻意打造出来的。798艺术区之所以“坚挺”,与其强大的艺术流通性及学术支持是分不开的,加上临近中央美术学院(微博)这一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每年有足够多的艺术人才流入798艺术区及其周围的环铁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等地,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艺术集聚区;而798艺术区强大的商业流通力也对艺术家形成一种吸引力,艺术家表面“离开”了798艺术区,但他们并未走远,而是入驻到周边租金较为低廉的区域,他们的艺术创作得以持续为798艺术区提供新鲜的血液,使艺术区得以存活。

  宋庄本来也是一个自发的区域,有着较为光明的发展前景。现在对它的刻意打造,如果方向错误,绝对会损伤宋庄。艺术家倘若纷纷远离,艺术区就只会沦为一个“空壳”。把宋庄的艺术当作模式化的文化产业来催肥,只能使宋庄的艺术更加浮肿、空洞。再者,科技发展是取代的过程,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也是艺术区生存的必要条件。所以艺术区的形成更需要靠一定的时间聚集、沉淀,让艺术家在既定的区域内充分发挥其创作才能。其他艺术区的规划与发展亦是如此,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说,即便造好了华丽的鸡窝,鸡也不一定愿意在里面下蛋。如果真心为艺术区的长远发展着想,不仅要从地理、交通、商业、学术等综合因素去考量,更要从艺术家切身的需求去考量,切勿让“鸡飞蛋打”的惨剧重复上演。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