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收藏界:疲态下继续洗牌

2012年12月30日 08:18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黄辉

  中国艺术品市场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涨之后,201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回调,2012年整体表现持续疲软。尤其是2012年3月开始的查税风波,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艺术品市场雪上加霜,内地主要几家拍卖公司相继赴香港地区举行拍卖,而香港苏富比[微博]也获得在内地免税区内进行艺术品交易的权限。

  与此同时,全民收藏的热情虽然高涨,但收藏界及艺术品市场的鉴定、估值、保险等问题进一步凸显,画廊的生存境况进一步恶化,艺术品金融化之路减速。在艺术品市场成交额急速下滑的同时,收藏界也在反思资本过度操纵艺术品市场的问题,总结过于浮躁的收藏乱象。以“过云楼藏书”为代表的艺术品交易更加重视从挖掘文化价值的角度推广珍贵文物,艺术品市场以书画独大的局面开始改观,艺术品网络交易成为突破传统交易模式的新尝试,在带有寒意的艺术品市场上,这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和良好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香港扩张

  事件回顾:

  9月3日,香港苏富比同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联合组建了一家合资公司,苏富比以120万美元投资取得该合资公司80%的股份。这一举措将允许苏富比利用歌华在北京天竺的文化保税区进行艺术品交易,在战略上巩固苏富比在中国内地的立足局面,也增加了其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潜在机会。

  10月7日,中国嘉德[微博]香港首拍举行,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最终取得4.55亿港元的总成交额。11月24日至25日,保利香港首拍与香港佳士得[微博]秋拍同期举行,此次拍卖吸引了众多买家与参观者,两天拍卖以5.2亿港元落槌。

  点评: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整个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一方面,中国艺术机构要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国际艺术机构进入中国,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必经过程。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一些大的艺术机构,特别是拍卖行中的领头企业,率先走出内地进行国际化尝试,向香港甚至欧美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延伸,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国际化的一种趋势。

  北京保利拍卖[微博]董事长赵旭:在香港做拍卖,不仅营运成本如办公楼租金、人员工资等都比内地更昂贵,其法律环境、商业规则也与内地不同,要赚钱很难。

  天问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季涛[微博]:此前,荣宝拍卖[微博]、北京匡时[微博]、北京长风等几家拍卖企业在香港尝试过拍卖,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各家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拍过第三场就都停下了脚步,主要原因是水土不服。拍卖行在香港打持久战的准备还不够充分,海外拍品征集力度还不够,企业在香港的品牌覆盖还不足,客户资源、管理能力不到位,在香港办公、经营成本太高等。

  鉴定危机

  事件回顾:

  2011年12月,北京中嘉国际拍卖以2.2亿元拍出“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但在今年1月,业内人士指出,这件明显作假的拍品拍出2.2亿元的天价,有通过自买自卖“洗钱”及骗贷的嫌疑。

  2012年2月23日,中国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在北京逝世,随着古代书画鉴定“五老”的相继去世,鉴定界的空白无人填补,有人表示,中国书画鉴定时代已经结束。

  自5月17日起,首都博物馆[微博]与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组联合举办了一场名为“‘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的展览,在展出期间,不少收藏爱好者前往参观。不料,展览期间,一位民间收藏者提出栏目组“错砸真文物”的质疑,引发了文博界、收藏界及社会公众的广泛热议。

  6月25日,一场事先因为真假之辩引起社会关注的拍卖终于落槌——上海宝龙春拍重点推出的徐悲鸿油画《九方皋》从起价2000万元一路飞涨,最终以8900万元成交,但作品的真伪问题仍无定论。

  点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近年来,民间文物收藏不断升温,文物价格持续攀升,夹杂文物经营活动的古玩旧货市场发展迅速,文物拍卖、文物网络交易活动日益频繁。由于缺乏有效规范和监管,一些经营者暗中从事非法文物交易活动,有些地方文物造假、售假现象较为严重,形成了生产、做旧、销售的产业链。

  收藏家、鉴赏家王立军:近年来,文物收藏热从升温到降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藏家被所谓的专家坑了,退出收藏圈。在这些专家眼里,只有金子没有标尺,甚至连一些挂着国家级头衔的专家,也出于私利推波助澜,知假卖假,甘当文物贩子。文物鉴定人员必须到市场上摸爬滚打、经历考验,避免被造假者甩在后面。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目前,没有一个部门有资格向个人颁发鉴定专家资格证书,但无论是市场上还是大众传播平台上,鉴定专家的身影却随处可见,这些所谓“专家”的水平有待商榷。

  整顿文交所

  事件回顾:

  2011年11月,国务院下发《清理整顿各类地方交易场所的决定》,要求各地在今年6月30日前完成清理规范工作。截至今日,大限已过,大部分地区的文交所清理已进入收官阶段,但仍有个别地区的文交所仍在进行违规交易。

  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全国各地文交所急剧增加、野蛮生长,在急功近利、短线套利的运作模式下,引发了多起侵占客户利益、经营者携款潜逃的事件。文交所是一个整合资源、实现增值的平台,国内文交所行业一直在总结经验,积极寻找和探索往下走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点评:

  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余丁:尽管一些文交所出现了问题,但文交所还是一种制度创新,重要的是它与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除了艺术品份额化之外,我们还要看到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非艺术品的部分,文化产权交易所应当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融资渠道。

  昆明元盛文交所CEO罗奔:单纯的艺术品拆分,或者证券化、金融化还没有真正起到文交所的作用,而只是其作用的一部分。事实上,文交所就是一个以金融资本为手段、辅以市场化运作的一种模式。

  过云楼藏书

  事件回顾:

  6月4日,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过云楼藏书”在北京匡时以2.162亿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中国古籍拍卖的世界纪录,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匡时拍卖以2.16亿元竞得过云楼藏书。6月11日,北京大学[微博]宣布优先购买过云楼藏书,此消息引发了一场古籍争夺战。

  此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组织古籍善本研究专家对“过云楼藏书”逐本清点核查,发现这批藏书品相和价值大大超出预期,除原有5件已由文物部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古籍外,还有多部古籍善本或可进入国家一级文物之列。9月,经国务院批准,部分“过云楼藏书”赴台北在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展出,吸引了台湾各界的高度关注。

  12月11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与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签下“过云楼藏书”5亿元的保险大单,创造了中国艺术品保险单笔保单的最高纪录。

  点评:

  古籍善本专家孟宪钧:在“过云楼藏书”拍卖的带动下,古籍市场的价值正在逐渐被发掘。据统计,全世界所存宋版书仅有2000多册,加上造假难度高,古籍善本的价格回归似乎是正常的市场规律。

  成交额腰斩

  事件回顾:

  截至12月19日,2012年中国艺术品秋拍成交额为255.9亿元,加上今年春拍的281亿元,共计536.9亿元,与去年的968亿元相比,总成交额减少44%,缩水近一半。

  点评:

  北京华辰拍卖[微博]董事长甘学军[微博]: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程是一样的,并且是不可重复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资本所介入的艺术品市场是井喷式的,这种机遇今后不可能再有,我们现在步入了变革的时代。

  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副总裁寇勤[微博]:经过此轮调整,艺术品投资的心态、投资取向和行为都将更加规范,拍卖公司之间你超我赶地创纪录、收藏者不顾自身能力扩大艺术品投资规模等现象也有明显改观,市场参与各方渐趋理性,有助于市场健康长远发展。

  雅昌市场监测中心负责人关予[微博]:投资资本退场是艺术品市场缩水的一个原因。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基金、银行、保险公司等对艺术品感兴趣的人一拥而上,但是没有意识到风险控制,一旦市场衰退,原本的风险意识跑出来,纷纷退场。大家对资金的运用和经营、以及以投资为目的的退场,与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

  查税风波

  事件回顾:

  2012年,艺术品市场避而不谈的关税再次成为关注对象,艺术品收藏界出现了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查税风波。据媒体报道,4月初,很多中国藏家购买海外艺术品的首选运输公司IFAS艺术运输公司的高层被控制,之后,北京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的负责人被海关请去协助调查,而诺亚艺术品运输公司是很多国内藏家在海外购买作品的首选运输公司。紧接着,佳士得、苏富比两大拍卖行国内代表处被查封,并被追讨近几年约20亿元奢侈品的关税。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诸多金融机构艺术品负责人、艺术品投资公司负责人、拍卖公司负责人和重要收藏家接受海关调查。

  点评:

  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微博]: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到海外征集藏品,但是这些文物艺术品加上关税,价格就相当高了。这样下去,文物回流的步伐将减缓,北京将丧失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的优势地位。

  北京画廊协会秘书长董梦阳[微博]:税的改变更多地取决于艺术品市场的体量的大小。过去我们的产业很边缘,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壮大和规范,相信将会出台一个系统性的政策。查税应该说是好事,虽然短期会有阵痛,但从长期来讲肯定是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

  长江商学院教授、艺术品市场专家梅建平: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的交易成本就比较高,如果再加上各种税负,会使得交易成本变得更高,不利于这个行业的长远发展。现在的税收政策,让海外精品很难进入中国内地,不利于大的文化发展战略。减税对于促进文物回流、国际艺术精品进入博物馆公共收藏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艺术品基金遭遇滑铁卢

  事件回顾:

  用益信托近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艺术品信托市场报告指出,第三季度艺术品信托发行遭遇滑铁卢,仅有两家信托公司参与3款艺术品信托产品的发行,融资规模仅为1.62亿元。与今年第二季度相比,产品数量减少4款,发行规模环比下降74.31%。而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趋势更为明显,其中产品数量同比下降80%,资金规模大降89%。

  艺术品信托在今年上半年卷入多起重大案件,多家艺术品基金高层被调查,对艺术品信托的声誉造成了一定影响,令艺术品基金的退出之路显得尤为艰险。此外,由于艺术品市场整体行情的走弱,预计信托产品的发行市场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低迷。信托市场的新入者越来越少,更多的参与者流向了公募和私募基金;艺术品信托和公募基金更多地成为融资质押的工具,私募基金却成为真正的投资型艺术品基金。

  点评:

  艺融[微博]基金总裁蒋伟:艺术品基金的操作是很低调的,不能用传统的金融思维来思考艺术品基金的盈利模式,也不能以拍卖市场的冷热来预言基金市场的冷热。艺术品场外交易比场内交易大10倍,原因很简单,买进藏品,拍卖行收15%的佣金,卖出收10%的佣金,如此高昂的费用,很多人不愿意走拍卖这条渠道。艺术品基金确实存在流动性等风险,但我认为未来的兑付不会出现问题。

  画廊亏损

  事件回顾:

  据《AMRC艺术市场周报》报道,2012年盈利画廊仅占画廊总体数量的7%,亏损并勉强处在维持及半歇业状态的约占总数的35%。而在这些亏损的画廊中,主营性画廊的亏损与关闭数量占到了亏损、关闭画廊总数的32%,几乎占其总保有量的半壁江山;非主营性画廊的亏损、关闭数量占到了亏损、关闭画廊总数的近70%,但只占到其总保有量的35%左右。

  2012年,围绕着北京798艺术区物业涨租金引发的争议越来越多,因房租问题引发的事件不断发生,如园区内有长达10年经营历史的时态空间与物业之间的矛盾。面对如此环境,世纪翰墨等画廊因租金大涨被迫离开798艺术区。

  点评:

  艺术批评家朱其:798艺术区的画廊业的困境在于,它的租金是2007至2009年艺术品高价时代的房租,现在艺术市场回归中低价格时代,但是它的房租居高不下,艺术品的质量又难以提升,画廊怎么可能不度日如年。

  站台中国艺术总监孙宁:就画廊内部来说,成本消耗大,展览场地、艺术家推广、展览举办、画廊运营、广告投入、参加博览会等都消耗巨大,而是否能够把作品成功交易还是未知。在目前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时期,大多数画廊无法盈利属常态。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