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调侃30位艺术圈名人微博

2013年01月12日 09:12   成都商报  

  “生活是最优秀的小说家,我不过是中了六合彩而已——六合彩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麦家《风声》

  2012年12月28日,当代艺术圈,也中了一次欢乐的六合彩,紧接着,一出“谍战剧”随之上演。

  “评点”30人 幽默还是恶意?

  这一次,事发地不在微博,而是来自文艺小清新的豆瓣网站。2012年12月28日11点56分,始作俑者——豆友“一杯生普洱”(简称“生普洱”),酣畅淋漓地发表了一篇名为“三十个美术人的微博(欢迎对号入座)”文章,用每句话不超过100字的点评,总结了30个艺术圈名人的微博风格。

  “顾振清(艺术评论家、著名策展人),每天发名人合影,然后加上自己的行程;皮力(著名策展人),总是拽英文,总是拼错。偶尔秀飞机场,秀读书;刘野(著名画家),每天发旧作;吕澎[微博](中国美院副教授、著名策展人),每天发国外风景,书房里面一杯清茶,然后就是自拍照。”

  中国美术网站将这篇文章贴到微博后,被迅速转发并蔓延开来,甚至吸引了平时对艺术圈并不关注的人。上榜者也纷纷转发微博,或自嘲,来扩散欢乐气氛。批评家杨卫说:哈哈,好玩;99艺术网创始人徐钢:笑抽了!无害的幽默却又一针见血;网友“赵子龙ART”:“艺术界终于懂点幽默了。”上榜者诸如崔灿灿、吕澎、鄢醒等人的转发和自嘲响应,更显得宽容幽默。

  就在众人把它当做一个娱乐事件津津乐道后的第10天,1月7日,被点名的30个人之一、艺术批评家、艺术国际网总编吴鸿发表了一篇回应文章:《剥下“一杯生普洱”的画皮》,认认真真挑起了对“生普洱”的抗议。吴鸿生气了,他在文中写道:“如果你调侃我本人没有学术,网站做得很烂,我都可以一笑而过……你现在是用别人的痛苦来作为笑料,于你而言虽然是你一贯的秉性,而我注定不会放过你!”

  从猜忌游戏变为一场声讨

  对“生普洱”的声讨也随之开始。

  同是上榜者的中国美院博士、艺评人闻松则是仔细看完了“生普洱”在豆瓣上的所有日志(所读的书和行程),认定这个匿名者是“极其阴险的,用娱乐至死的手法掩盖了真正刻毒的拍砖”。一开始,他猜测“生普洱”是《美术文献》执行主编、策展人付晓东,“不敢相信她会这么恶毒呢”。随后,又猜“生普洱”为皮力,而所有被怀疑的对象,全都在30个美术人之中。这也正应了网友“王檬檬”说的话:“关于‘生普洱’是谁的猜想,简直可以参考《绯闻女孩》大结局了。”

  “生普洱”像一个捕风者,煽起了艺术圈里的一股猜忌、怀疑、谩骂的歪风。在随后的采访中,上榜者大多各有微词,而并没有一笑而过。而躲在“生普洱”背后的那个人,他的用意也似乎不只是一个玩笑。一个看上去娱乐,甚至有些无聊的偶然事件,在2013年初,发酵成了一个“杀人游戏”,或者谍战剧《风声》里“捉鬼”行动。

  当代艺术圈背后的“绯闻女孩”

  当众人都猜测玩豆瓣的“生普洱”,一定是一个刚毕业的美术院校学生时,上榜的人早已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理论车间后门”是上海同济大学的陆老师,他也是上海艺术圈子的熟人。“为什么这么多人爱看,爱聊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更可怕。我知道是谁,但我不想说。是这30个微博人之一。”

  吕澎说,自己看到这条评价后第一反应,还是好玩,不要太认真。但对于艺术圈里的怪人怪事,吕澎也言辞犀利起来,认定是人的不平衡心理作祟,“艺术圈里太多变化,一个艺术家一幅画就是一两千万,利益刺激导致心理适应不了。”

  “在这个圈子里面,一杯生普洱以这样的方式调侃,很轻松幽默,同时也给大家设了一个套,如果一个人以开玩笑的方式去攻击你,你是不好去着急的,显得很没气度。这件事情上,(被点名的)每个人都像吃了一个苍蝇,闷闷的。”其实,崔灿灿对生普洱非常熟悉,事后,也与真身聊过,问过,但崔灿灿说,“他不承认罢了。”

  不愿说出猜测对象的崔灿灿,则为揭开“生普洱”面纱,提供了四条线索。第一,这个人肯定是有极好的美术史研究功底的人;第二,这个人肯定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人,因为他以前的很多文章决定了他很早就对这个圈子熟悉;第三,这个人肯定是做过画廊和市场,不然他对市场不会那么了解;第四,文人写文章,一辈子改不掉的毛病就是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一说大家都应该知道是谁”。

  “生普洱”事件众生相的背后

  鲍栋是少有的认可“生普洱”幽默的上榜者,并且欣赏他之前写的几篇文章。“生普洱”对鲍栋的评价既不犀利,也不刻薄,这也一度让鲍栋成为被怀疑对象。“呵呵,肯定不是我啊。这个事件的意义不是找到是谁,意义在于他的文章是不是讨论了一些真正的专业话题。娱乐性的话题,应该一笑了之。”

  最过不了这一关的吴鸿告诉记者,十年前,国内的当代艺术圈子里,就曾经流行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来传播一些流言蜚语,诸如:某某某在什么场合骂你了,谁和谁在背后讲你坏话了……如果你回拨过去,这些号码永远都是关机状态,把一个不大不小的行业闹得鸡飞狗跳。

  “我想,圈子里的老人应该记得这些事情。今天,这个化名‘一杯生普洱’的人,本质上与十年前的那些匿名短信如出一辙,它不但不能对行业发展起到任何正面的意义,反而只能使这个由一群神经敏感者组成的圈子的人际关系更为紧张和脆弱。”

  艺术述评

  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

  艺术圈极少有欢乐的东西,它太严肃了。

  每天围绕着流派、拍卖、亿元、抽象等做着深度思考。这个圈子不轻松,这个圈子里的人也都绷着根弦。

  “三十个美术人的微博”就像一股红遍网络的段子风一样,突然吹进了这个正襟危坐的室内空间。你不得不承认他的才气,能瞄准对方的特点,用一种“喝普洱”的悠闲轻松姿态,打中对方的要害,让这么多同行在跨年时都“闷闷的,像吃了苍蝇一样。”

  不可否认,“生普洱”文字智慧,批评人不带脏字,快准狠。仔细看“生普洱”的批评对象,涉及的艺术家很少,除了风格突出的张晓刚[微博]和刘野,而拍卖圈内的人几乎没有涉及,大多还是批评界人士,他们似乎换了个形式,换了个场所,做的还是“批评”的事,吵的还是以前的架。

  伟大的女性主义者、萨特的老婆西蒙·德·波伏瓦的《第二性》里有句话说,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在采访时,25岁的崔灿灿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代艺术圈虚伪表面下的共同沉默,没人敢说真话,而情愿选择这种匿名的方式。且一旦匿名,拿来开刀的又都是个人隐私,而不是真正的学术讨论。

  它太不像艺术圈的正经事了,却正经地发生了。在讨论这个稿子时,我的一个跑娱乐新闻的同事惊讶地说,娱乐圈这种事多了去了,艺术圈怎么也这么八卦了?而另一个同事则说,要不是因为是艺术圈,以现在网友的“人肉本领”,“生普洱”早就被找出来了。是啊,的确,这就是个圈子文化,圈子事件,是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吞不过去,哽咽在喉的一个核,而制作这颗核的人正是他们自己。

  认真,你就输了;可不认真,又……没人愿意听难听的话,这对于有文化有修养、听惯了赞美的艺术圈名人来说,更是一个刺激。一个圈内人说,“生普洱现象并不是圈子的悲哀,把它当真才是圈子的悲哀。”

  如果你要问我,你“调查”采访完了,你知道“生普洱”是谁了吗?也许他接受了我的采访,也许我与一次真正“生普洱”对话的机会失之交臂。或者,我也认真了,也许他就是一个刚毕业的美院学生。勇敢地写完了这些,不知道会不会被追杀,但至少符合圈子规矩的是,我的署名是真的。(向晨晨)

  “生普洱”点评三十个美术人的微博(节选)

  张晓刚 前一段身体不好的时候,每天发起床的窗户和稀饭,现在就是那个晨练团。

  钟飚 每天准时送上那些知音和读者文摘上的美图。说它们俗吧,比米原康正[微博]的强,说不俗吧,跟冷笑话精选差不多。

  鲍栋 除了偶尔纠正微博中别人都看出来但是不去纠正的错误以外,基本上是茶叶。

  吴鸿 经常怀疑有些人要害他,要害艺术国际,不点名的警告着他们。

  闻松 接着再骂朱其和江因风骂过的人,你若辩解,他就再骂,周一变成长文……

  “生普洱”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

  你就把它当《世说新语》看吧!

  1月6日,记者向“生普洱”发了一封求采访的豆邮,这封信石沉大海,无回应。

  1月11日上午,在记者完成了诸多采访后,突然收到了他的回复,答应在“不涉及身份”的前提下,接受成都商报的采访。

  成都商报:为什么取名“一杯生普洱”?

  生普洱:关于为什么叫“一杯生普洱”,是因为生洱看似温柔,喝多了还是会失眠的。

  成都商报:你是30个人的微博之一吗?

  生普洱:本来我是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的。但您还是以下面的当作答案:我不回答,您写我避而不谈,然后暗示我在1/30里。可是对一个匿名的人来说,我答yes您怎么知道是真,我答no您又怎知为假?

  成都商报:为什么匿名?是出于艺术圈的什么特性吗?你觉得这个事情到底是一个玩笑,还是折射出了什么呢?

  生普洱:关于匿名,最早就是个匿名的账号,然后写了些东西,一些被转出去了。后来别人就觉得“生普洱”别有目的,所以也没法承认了。其实豆瓣上还有很多书评什么的,可惜人总是只注意这些人物品评。有人说无聊,你就把它当《世说新语》看吧!

  等大家都死了再写,这是名人轶事或者世说新语;匿名写,编些故事,就是围城或洗澡;现在真名开个玩笑,就是心理阴暗的骂人。

  记者 向晨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