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推出艺术银行计划

2013年04月01日 07:29   第一财经日报  

  台湾文化部门最近推出“艺术银行”计划,让租赁艺术品成为可能。业内人士认为,这项计划如能施行,将带动艺术创新、提振当代艺术市场。但在大陆,目前尚不具备类似条件

  孙行之

  过一段时间,中国台湾的机场、火车站、医院和酒店大堂可能出现一批台湾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并且不断流转、变化。并非这些公共空间的负责人忽然将预算倒向了艺术品投资——这些作品很可能是租来的,而且,租金并不太高。是台湾的“艺术银行”计划让这一切有了可能。

  日前,台湾当局文化部门负责人龙应台向公众透露这项计划,引起各方关注。据新华社报道:文化部门将斥资7000万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200万元)启动计划。此项计划将面向本土艺术家征集作品,经专家委员会遴选后出资购买。第一批可供租借的艺术品将向公共部门开放,于行政机关办公楼、火车站、候机楼、医院和酒店大堂等公共场所展示,今后租赁范围将逐步扩展。租金费率为作品购入价格的0.4%,租期为3个月至1年,租金所得将再用于支付“艺术银行”的运作成本。另据悉,目前台湾美术馆已经受龙应台委托执行艺术银行的证件工作,于3月25日到5月25日开放受理。

  龙应台向媒体声称,此举意在鼓励本土艺术创作,连接艺术家与市场,使具有潜力的艺术家为更多人所认识。同时,也提高公众的艺术素养,让“公共空间都变成美学呼吸的空间”。

  其实,台湾“艺术银行”计划并非首创,之前,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也有类似做法。这个计划在台湾的前景会是怎样?对艺术品市场将起到怎样的作用?目前在大陆虽然尚无此类做法,但在将来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副主任、鸣鹤雅集主人蔡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台湾的这个计划值得赞赏,对扶植艺术家、推广艺术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记者采访的几位业内人士都有与蔡炜相似的看法。一位资深书画经纪人对本报说:“这是官方扶植艺术家、重视艺术的表现。我想不管是拍卖行、经纪人还是艺术家对这样的事情都是喜闻乐见的。”但他们同时也提到,就大陆的情况来看,操作这样的计划尚缺乏条件。

  “现在,大陆还没有尝试过这样的事情。如果政府愿意尝试,对于整个艺术品市场是一个好的风向。”中国收藏家俱乐部理事长孔达达联想到前段时间,国家文物局正式下文对吴冠中、关山月、傅抱石等画家的作品做了出境限制的措施,“文物局的这个条文对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来说其实是一个提振,从另一个角度认可了这些画作的价值。从市场信心角度,被纳入艺术银行计划的艺术家也有相似之处。”

  对话

  “租赁”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

  第一财经日报:台湾推行“艺术银行”计划,你认为这个计划的前景会怎样?

  蔡炜: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令人赞赏的计划。第一,台湾的艺术品市场比较单纯、规范。第二,官方推行这个计划的文化目的非常明确。第三,台湾的艺术品鉴定标准相对严格。这三点是这个计划能够推行的基础。此外,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租赁的价格不贵,就比较具有吸引力。只要能够有严格的措施来保护艺术品不受损坏,就可以了。

  日报:就你的观察,大陆有推行此类计划的土壤吗?

  蔡炜: 现在大陆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当代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当然这群艺术家中顶尖的不会比任何地方差,但基础比较差,一些人的艺术理念并非原创,而是从外国抄袭得来。另外,我们对艺术的评价标准也具有不对称性。谁来评价、如何评价是一个问题。所以,对这样的计划还需要慎重。这就让我想到,前两年,各地兴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一哄而上,现在又都不行了。

  日报:有业内人士持这种观点:对收藏家来说,“占有”一件艺术品是很重要的,租赁无疑不会受到收藏家的欢迎。但是另一方面,大陆历来也有一些大藏家将藏品永久地捐献给国家。从心理层面上,作为收藏家,你怎么看待艺术品租赁?

  蔡炜:我想这位业内人士所说的“占有”,层次是比较低的。真正的收藏是心中拥有,而不是去占有。因为艺术品太多了,很多艺术品根本也不允许你去占有。作为收藏家来讲,理解艺术品、了解艺术品,这比单纯占有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上,一件艺术品陈列在博物馆中和放在家里,其差别只在于观赏的方便程度。

  作为收藏家,我是能够接受租赁艺术品的。而且,很多艺术品第一眼看到和长期相处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一位收藏家要购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就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租下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仔细研究之后再做决定。你一下子买下几位艺术家的作品肯定是不可能的,“租赁”就提供了一个选择的机会。

  当然,租赁艺术品的主力不会是收藏家,而会是一些楼盘的售楼处,几个月就撤销了,但又要有一些艺术气息,就可以租赁一些艺术品。其他,比如公司办公场所、会所、酒店、咖啡厅,我相信它们会有很大的需求。

  日报:从市场的角度,这样的官方行为对当代艺术品的价格会有怎样的影响?

  蔡炜:我觉得对入围艺术家的价格一定是有提振作用的。首先,他们得到了政府组织的专家的认可。其二,审美也会形成习惯。如果人们时常见到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就会产生亲切感、认同感。人们在考虑购买时就更多地倾向这些艺术家。当这些艺术家的作品更多地进入公共空间,人们对这些艺术品也更容易产生认同。相比古代艺术,当代艺术家更需要扶植,市场也需要培育。“艺术银行”在这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插图/刘飞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