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博物馆需要检讨

2013年06月02日 09:53   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过去十年间,受益于中国政府在文化产业上的大力投入,中国博物馆的建设速度领先世界。资料显示,1949年,中国拥有21所博物馆;1978年,上升至348座;如今,全国博物馆已约有3400余座(含民营美术馆)。

  2006年至2010年间的“十一五”规划刺激了博物馆的激增。据《中国日报》报道,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孙志军曾表示,自2006年起,政府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而在当前的“十二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将在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

  有分析认为,各级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建设博物馆来提升政绩与当地楼价。音乐厅、博物馆、艺术创意园成为最能提高地区声誉的文化产业项目。于是,即便是贫穷闭塞的地区政府也积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新潮的博物馆项目当中。

  博物馆建起来了,有些只是一栋栋空荡荡的建筑,没有放进博物馆的艺术品,遑论运营博物馆的专业团队。“我们完全不同于海外的美术馆,他们是先收藏艺术品,当收藏体量足够大了,才建一个美术馆。而我们是先建美术馆,然后才盘算怎么收藏。”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说。

  然而,对于不少老牌博物馆而言,亦有着自家“难念的经”。朱万章供职于广东省博物馆逾二十年,他告诉记者,当下博物馆收藏有不少困难。“上世纪60、70年代以捐赠为主,而80年代以来博物馆收藏的经费非常有限。”

  事实上,一些大收藏家的捐赠意向往往因中国内地的政策而改变。去年,以收藏中国当代艺术著称的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就曾接洽北京、上海、深圳等官方机构,但最终把价值超过13亿港元的藏品捐赠给了香港。

  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获13位香港收藏家和艺术家捐赠280件来自香港地区、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这家备受瞩目的香港官立博物馆将于2017年末开馆。

  要有好的收藏,更要有好的展览服务公众。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微博]认为,当下的官立美术馆、博物馆的工作方法需要检讨。有不愿示名的业内人士更指出,当下官立博物馆并没有完善的展览考核机制。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报告显示,当下的官立博物馆往往缺少足够的展览介绍人员,也缺乏志愿者和必要的工作人员。

  羊城晚报:在北京、上海,甚至是深圳,都可以看到官方的美术馆、博物馆引进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展览。从经济条件来说,广州应该不弱于人,但为什么在这一方面的成效有所差距?

  王璜生:据我所知,在北京、上海的这些艺术机构,官方投入也是有限的。当然也有一些投入不少,如上海博物馆去年的“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展”。

  我认为,艺术展览可以通过得到某种回报来运作,一些特殊的展览应该有特殊的门票机制、经营机制,这种机制在国际上很流行,并不是什么展览门票都一概免费。又比如开发纪念品等相应的衍生品。我觉得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建立这种机制,培养这种意识。不必要说成运作一项产业,但至少应该是可以运作的一件事。

  如今在中国最麻烦的一点是,刚刚放弃大锅饭,现在又回到大锅饭。很多大的美术馆、博物馆现在都是在吃大锅饭。而且是更大的大锅饭。好像他们这也不会做,那也不能做,这样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展”的影响力很大,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区分专业观众跟普通观众的需求和关系。

  一再强调所谓的免费、开放、政府补助、两条线,一个展览收入多少都要上交,需要多少钱政府全给,展览的钱是国家全给,一些相关项目也不让开发,不能有市场的介入,这不是更大的大锅饭吗?

  羊城晚报:美术馆、博物馆的工作方法在这一方面需要检讨吗?

  王璜生:当代艺术之所以没有能在公众心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策展机制和美术馆机制之间的游离。很多当代艺术的策展是策展人寻找资金、作品,有些策展人只是在做自己的事,艺术家只作为合作者的角色,他们没有利用美术馆。

  我认为,当下的策展机制在中国的美术馆一直处于游离状态,没有和策展人配合,策展人和美术馆的关系仅仅是租赁场地。

  但我认为,当策展人和美术馆谈选题的时候,后者要积极回应。应该动用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在机制的长处,如完整的团队,有公益文化传播角色,这有助于他们理直气壮地找资金,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可以保证策展人的项目得到完整展示。比如广东美术馆策划的“毛泽东时代的美术”展。虽然策展人是邹跃进,但美术馆全力投入,主动到各个博物馆借作品。在这个的过程中,美术馆应该发挥主动作用。

  美术馆在宣传、布展、公益收益、公共服务上的优势,都没有充分发挥。如果只为了做当代展览而工作,效果只会限于在一个小圈子里。因此,美术馆没有发挥作用,策展人只是自己了事,只好留下艺术家和市场的一些记录,当然也就对社会及公众的影响甚微了。

  羊城晚报:业界也普遍认为青年艺术家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而近来,回顾展在美术馆里越来越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王璜生:我个人认为这是正常的。虽然回顾展做的是一部分老艺术家,已成名艺术家、包括一些美术史现象,但我认为这部分非常重要。如何以更为学术的方式来对艺术家、艺术现象进行展示,这是博物馆和美术馆非常重要的职责。以前虽然也有一些老艺术家展览,但做法简单。做一个老艺术家的展览,要好好通过方法论、研究角度、如何收集资料、如何呈现,等一系列问题,对艺术家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那么青年艺术家的展览,对青年艺术家的推动是否到位和有效,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认为这值得我们继续去思考。以前我在广东美术馆的时候,举办第一、二届新青年艺术大展的时候,很多人都建议我做全国的,但我当时坚决做广东的艺术家。在组织讨论时,请来各地的批评家。这就是希望令全国的批评家来关注广东的艺术家,从而使广东青年艺术在这方面占据文化制高点。

  这样的办法到今天可能依然值得关注,但这个项目后来没有再做下去。广东这几年,时代美术馆、53美术馆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展览,但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的。无论是机构、策展人,还是这种工作方式都相对单薄,与公共美术馆可能的作用不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