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父亲》频遭借展:美术馆场馆资源过剩

2013年07月12日 09:5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

  最近传来消息,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油画《父亲》忙坏了。由于各地新建的美术馆急切需要这幅中国当代美术史上里程碑的作品去“撑门面”,《父亲》近年来不得不奔波于祖国各地,频繁的长途颠簸,对这幅油画的品质构成了威胁。据记者调查,除了《父亲》,还有不少大师名作常年处于被借展的“颠沛流离”之中。业内认为,艺术藏品藏品僧多粥少,折射出美术馆场馆资源过剩的现实。

  《父亲》很忙:“镇馆之宝”遭遇频繁借展

  罗中立创作于1980年的《父亲》,现在虽被尊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但它常不在馆内。一份借展排期表显示,《父亲》2008年先后去了厦门、上海和浙江3个地方,这一走就是半年时间;2011年又下江南,在苏州展出了3个月;去年再赴浙江,半个月不在馆内。

  按照中国美术馆的说法,现在各地美术馆借展《父亲》的申请已有厚厚一沓,他们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么多美术馆要借《父亲》,本身说明这幅作品的影响力,忧的是他们担心《父亲》要吃不消了。

  了解油画典藏知识的人都知道,油画的保存环境极其讲究,不仅必须极少挪动,收藏环境还必须恒温恒湿,这样才能保证颜料不龟裂剥落。可怜的是,《父亲》虽贵为“镇馆之宝”,却不得清闲,一直要作长途旅行,四处“赶场”。旅途劳顿之苦自不必说,周围环境的改变也对这幅名作形成威胁。

  中国美术馆虽有永久陈列《父亲》的打算,但起码现在还做不到,因为各地兴建美术馆太多,缺少展品的这些美术馆都渴望《父亲》的支持。

  据记者观察,在全国“赶场”的,远不止《父亲》。记者印象中,有某名家的一尊雕塑作品,一年之内起码在5家美术馆的开馆大展中出现,被观众笑称为当年“最奔忙的艺术品”。

  一个毋庸置疑的现实是,一些新建美术馆对艺术展览佳作处于极度渴望之中。仅去年一年,中国美术馆的外借藏品就达5000件。虽然许多“镇馆之宝”已拼尽全力在各地“巡游”,但依然是僧多粥少,远远无法满足各地的需求。

  美术馆过剩?只见美术馆,不见艺术品

  几年前,记者曾随上海某艺术展馆去长三角一家县级市的美术馆探访。那次,县级市美术馆从上海借得几十件明清名家书画用以展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蓬荜生辉”。

  记者见这家美术馆展览面积达几千平方米,其气派毫不逊于当时上海任何一家美术馆(当时还没有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但由于缺乏藏品,他们已有几个没办新展览了。而引进展也占到他们全年展览的一半以上。这家县级市美术馆的境遇,显然是很多新美术馆处境的缩影。有数据显示,近10年来,全国新建的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大型美术馆就有十余家,其余中小型美术新馆更如雨后春笋。

  但问题是,不少地方是只见美术馆,不见艺术展品。有时为了提高城市的文化形象,一些地方举全市之力兴建起美术馆,但美术馆建成之后的收藏经费又划归“日常开支”,有限的开支使他们不可能买到有分量的艺术品,最多是一些二三流的作品。而且即便有钱,美术馆收藏也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使得一些新建美术馆沦为“空壳”,借展便成为唯一的选择。

  艺术评论家江华表示,现在一些新建美术馆的情况,和一些新剧院非常相似——在近年“剧院兴建热”中,很多剧院在各地拔地而起,一座比一座规模庞大,一座比一座设施豪华,但等剧院建成后,人们猛然发现根本没有可以上演的剧目。

  记者了解到,此前美术馆界确有是先建展馆,还是先收藏的争论。不少西方国家多倾向于先收藏后建馆,而国内近年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不过一条不可否认的标准是,美术馆必须要有自己的藏品,一家美术馆的地位也由藏品而奠定。(作者:郦亮)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