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民办博物馆六成藏品为真就不该关门

2013年08月04日 09:37   广州日报  

  沸沸扬扬的“冀宝斋事件”, 以河北省文物局撤销其民营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证,闭馆整顿告一段落。而整个事件的导火索,无疑是那些令马伯庸叹为观止,也让网络民众大开眼界的“雷人”展品。可见,对于博物馆而言,展品及藏品是其生存的根基,一旦出了问题,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必然受到强烈质疑。

  那么,当下的民办博物馆中,有多少藏品是经得起人们推敲的?对其藏品的真伪问题又该如何下“判决书”?如果藏品良莠不齐,甚至赝品充斥,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面对质疑,民办博物馆是否该闭门谢罪?对此,业界专家展开了深入探讨。

  记者江粤军

  正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孙华:

  赝品摆上展厅

  是公然的欺骗行为

  我们都知道,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其展品必须明确标示出是真品还是复制品,否则,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博物馆充斥着复制品却没有任何说明,那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道德风气将产生恶劣的影响,社会信誉将受到极大损害,博物馆的声誉也必然要受到损害。

  国外的博物馆,但凡开门纳客,就必须接受社会人士和专家的监督,其藏品即使在博物馆开馆前没有做过鉴定,一旦拿出来被认定为赝品,博物馆就得关门,在道德上受到公众的谴责。国外的很多私立考古机构也一样,如果有一次没有及时完成考古报告,将重要信息公之于众,那下次就很难再揽到活了。可见,这已经成为他们的公共意识和行为准则。

  而在我国,就我所接触过的一些民办博物馆看,赝品不在少数。甚至,有一家看起来还颇具规模的博物馆,里面所陈设的展品连一件真的都没有。而且,假得离谱,来源也很单一,都出自一个造假者。虽然如此,我看过后还担心自己经验不足,又专门请了故宫的专家去“掌眼”,他得出的结论跟我并无二致。前不久,我又和好几位专家看过北京的另一家民办博物馆,当时,连在场的外行领导都摇着头说:“这些东西好像不对吧?”但这样民办博物馆却能够堂而皇之地开门纳客,而且展品堂而皇之地不做任何标示就摆上展厅,我想这可以说是欺骗行为了。

  当然,现在有很多民间藏家说文物部门的专家故意贬低他们的藏品,同时大力宣扬民间也有一帮水平很高的鉴定师。我想,民间可能确实有些真才实学的鉴定师,但也有很多是滥竽充数,还有的并非水平问题,是有意将假文物说成真文物,为委托者赚取高额利润。甚至,有少数文物部门的从业人员也拿了人家的钱就信口雌黄,把假的说成真的。所以,一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鉴定队伍的管理,确定认证资质,一方面也可以制定一些措施,譬如说用文物持有税等进行制约,你狮子大开口说一件藏品值多少钱,没问题,那就交税吧。这样一来,藏家恐怕不敢再有恃无恐地漫天说价了,民办博物馆的藏品才不至于以假乱真,欺骗观众。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长 蒋卫东:

  真伪鉴别是建馆的先决条件

  “冀宝斋事件”从很多方面来讲,都是前所未闻的,挑战了文博界的认识底线。虽然我没有亲自去看过,但就相关报道来看,他们的主要藏品应该是存在很大问题的。这一例子可以说是目前赝品充斥的文物市场环境的极端反映,让我们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提示着有关部门对国内文物市场的乱象不能再漠不关心、坐视不管。

  拥有一定数量的可靠藏品,是博物馆开门纳客的先决条件。在《博物馆管理办法》中就有很明确的规定,民办博物馆在民政部门登记之前,需要向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而申请表中对藏品就有相关的要求,同时也明确标注了“专家评审意见”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3名以上取得副高以上文物博物馆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进行评审后填写,这是不收费的。因此,“冀宝斋”所谓的“文物买下来才五百元,请专家看一下要一千元”的说法不准确。

  原先,我们对民办博物馆的担心,主要在其后续管理而并不是其藏品的真伪问题,没想到出现了“冀宝斋”这样极端的案例。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在于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历史的穿透力,如果博物馆里所展示的是假文物,那对下一代的审美意识、历史认知和是非观念,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其结果必将导致假作真时真亦假,混淆视听与是非。

  与此同时,怎样更好地去管理文物市场,也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困境。当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形成质量监督机制,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建立起等级、质量、价格一体化的体系,作为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保真,否则可以退货、索赔。但这样的体系标准没有引入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甚至所有的拍卖公司对拍品的真伪也并不负责,遑论其他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因此,“冀宝斋”是整个文物市场环境的综合反映,它的浮出水面,警示意义巨大。

  说到底,对民办博物馆的建设,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支持,一方面在审批时要严格把好藏品关,使得民办博物馆在扩大权益的同时,也逐步加强管理规范。像有的民办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采取的是专家一票否决制,这样的机制就相对成熟。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宋向光:

  有些“博物馆”的东西连藏品都说不上

  在我看来,目前国内很多所谓的民办博物馆,挂的是博物馆的牌子,其实既达不到办馆的条件,也没按博物馆的模式去运作,专业性和规范化程度都远远不够。这样的“博物馆”要带上引号,只能说库房里有些东西可以展示给大家看,连藏品都说不上。因为无论是《博物馆管理办法》,还是《民办博物馆章程》,对博物馆的藏品都有很明确的规范,要求来源合法、鉴定准确,对其年代、出土地点、产地要做准确说明,仿复制品更要明确标注出来。

  但民办博物馆在我国毕竟是个新生事物,从业人员往往不够专业,自己没有分辨、鉴定能力,中国的收藏传统中又一直有仿、复制品的存在,加上民间的文物商业以利润为最高目标,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媒体也“助纣为虐”,在文物艺术品的宣传上过度渲染投资价值,而不是其历史价值,收藏家自身的文物历史知识又不够,更多将文物当成投资、赚钱的工具。因此,造成了整个文物艺术品市场上仿、复制品的失控。另外,制造仿、复制品的地方又经常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而相关的文物主管部门只管真文物不管假文物,所以,要说到问责追责,还是挺难办的。

  对比国外成熟的民办博物馆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博物馆无论藏品质量还是研究力量,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而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使得博物馆真正成为传播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机构,并承担起相应的学术责任,他们绝不是只要有点东西就敢叫博物馆。

  当然,我国无论是文物艺术品市场还是民办博物馆的历史,都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跟人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自然望尘莫及。在专业化、规范化方面,确实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没必要揠苗助长。

  反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雷从云:

  展品有六成为真

  就不该关闭

  关于文物主管部门处理和对待民办博物馆的藏品问题,在我看来,应该抱着科学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加强管理工作,仔细进行甄别,切不可动辄使用关闭、撤销等简单粗暴的方式。以被关闭的某民办博物馆为例,我认为对其展出的几百件东西,不能在未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随意断言其真伪,而应该在组织权威专家对展品做认真细致地鉴定之后,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个人觉得,展陈的东西如果有六成以上是真品,这样的民办博物馆就不应该被叫停。因为对民办博物馆而言,藏品鱼龙混杂、真假交加,是很正常的事,关键还要看是否大部分是真品。

  我们都清楚,民间收藏家的眼光参差不齐,他们的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储备并不相同,所拥有的资金和适逢的机遇也有差别,所收藏的东西自然也就有差别。而民办博物馆的陈列品就是收藏家个人的藏品,不可避免有好东西也有很一般的东西,甚至还有赝品,这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我们都知道,公立博物馆的展品中如果有复制品,是必须标注清楚的,这样才不至于误导观众,传播虚假知识。但今天的民办博物馆还达不到如此水准,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民办博物馆的藏品多数未经过认真鉴定;另一方面则是即使博物馆找了某一位或几位专家做过鉴定,因专家的个人知识、经验、鉴定水准等原因,未必就能判断得很准确。所以,民办博物馆的藏品中有假东西,实属正常。

  就我自己接触过的民办博物馆而言,我看过几座博物馆的建馆方案、陈列设计及展品目录,可以说对民办博物馆有着较多的了解。我认为,这些年来民间收藏数量极大,品类极盛,而且有不少珍品,等级之高超乎一般人想象。可惜由于我们一些公立博物馆或文物考古收藏单位的专业人员甚至专家,只是局限在本人看到的、本地出土的东西,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对民间因各类建设工程甚或盗墓出来的新东西予以轻率否认。虽然把赝品说成真品的危害极大,但如果把一件件、一组组的真品说成假东西,任其损坏或流失,则是对民族遗产的抛弃、扼杀,其破坏性、危害性恐怕更大。所以,我建议对民办博物馆的藏品,不要急于下结论,应留待大家心平气和地慢慢研究,相信最终会真者自真。就绝大多数文物艺术品而言,通过对其材质、造型、形制、纹饰、工艺,还有款识及保存状况的认真考察和讨论,要鉴别清楚真伪并非难事,何况现代科学检测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若不问青红皂白,只要有了质疑之声就将其一棍子打死,这既不利于民办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也可能继续造成文物的大量流失,对民族遗产的传承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成为历史的罪人。

  当然,一个有责任感的民办博物馆,自身也要积极开展鉴定、整理、研究工作,取得国家、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地方博物馆、考古部门则应该积极加以引导,给予更多的帮助,这样才能让已经开门纳客的民办博物馆逐步向管理科学化、展陈规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成为社会公益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

  中藏网总编 姚政:

  “无据打假”很可悲

  当前,社会掀起了一股无据打假的风潮,甚至出现了全国“围剿”的情况,这是很可悲的;同时,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又对博物馆的开办设定了众多的条条框框,尤其是涉及到藏品的真伪鉴定问题,所以,我建议所有搞民办博物馆的人,不要在名字上纠缠不清,为了避免自证藏品清白,都改为艺术馆好了。这样仍然可以发挥藏品的社会功用,又可以省掉很多被管理、被质疑的烦心事,何乐而不为?

  毫无疑问,一个民办博物馆的赝品如果太多,那对发挥博物馆的学习、教育功能,肯定是一种危害。但问题在于,办博物馆的这些收藏家,并非普通老百姓。每年,一组组成交数据都表明了,现在民间购买、收藏文物的量大大高于国家机构。民间藏家收下了这么多好东西,办起了博物馆,为什么到头来就遭到质疑呢?这些人对民族的珍宝居心何在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每年创造了多少财富?只要用脑袋想想,就能给出答案——多不胜举。这些东西又到哪里去了?我们再想想,所谓盛世收,乱世藏,这些东西因各种习俗或战乱而进了墓葬中、地底下、窖藏里,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现在修房子、盖高楼、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到处大兴土木,这些东西重新浮出地表,也是自然不过的事。

  有人说,现在文物艺术品市场赝品充斥,到处都在造假。其实,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也就是到了这10年,大家才有了收藏意识,哪里就能冒出来那么多造假基地?而且,造假是需要成本的,墓葬里出来的东西都卖不动了,还有谁愿意费力不讨好地去造假?

  当然,你非要说造假也没问题,那就拿出证据来。法律上有明确规定,谁主张谁举证。可惜,现在的专家只擅长无据打假,说什么没见过、很雷人。如果“假的”两字就能判定一个博物馆藏品的命运,那中国文化就完了。其实搞清楚是新造出来的东西还是老古董并不难,用科学鉴定的方法很好解决。无论瓷器、青铜器还是玉器,其上都会有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化痕迹,这是任何当代技术都抹杀不掉的,也是任何当代技术都无法仿制的——拿科学说话,真伪立辨。而专家看过的东西和没见过的东西的比例,就有如一滴水和大海的差距,他怎么就有资格妄下结论呢?偏偏现在很多人就相信这些所谓的专家。

  因此,为了避开这莫须有的质疑,我提议民办博物馆都改为艺术馆好了,艺术馆只要在工商部门注册就可以了,它所展示的东西,哪怕是昨晚才烧出来的瓷器,谁也管不着!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