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塘五约近半老建筑有望留住

2013年08月08日 07:00   南方都市报  

被推荐为“历史建筑线索”的泮塘五约外街84号门楼。 被推荐为“历史建筑线索”的泮塘五约外街84号门楼。

  金陵台妙高台两栋民国建筑被开发商强拆事件发生后,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市规划局近期对此也有一连串动作。

  两周前,广钢新城改造规划获规委会通过的同时,广州首次专门以“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名义,对广钢新城31处“推荐文物线索”进行公示。

  上周,市规划局公布了备受关注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草案,明确表示,接下来被纳入广州“2+ 3+ 9”的重大项目的规划,都会有专门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公示内容。

  昨日,华工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李芃就西关广场项目作了一个《广州荔湾泮塘地区改造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的说明。这意味着,泮塘村地块被保护建筑(含文物)的数字,将从今年4月份官方表示50多处,有望提升至75处。

  下周一起,荔湾区将开始对泮塘地块建筑进行拆卸。昨日下午4时,泮塘五约亭前大榕树下,一名李姓村民大声读出公告栏上的告示。至此,泮塘村西关广场改造项目将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南都记者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广州荔湾泮塘地区改造———西关广场项目建设,拟留75处老建筑,其中包括3处文物保护单位、15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及57间传统风貌建筑。近期该规划将上报市规委会讨论,而这批历史建筑线索、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也将于近期公示。

  市规划局表示,下周泮塘地块拆迁不影响西关广场规划项目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建议保留或局部保留建筑占46%

  据悉,项目规划研究范围约46公顷,核心区范围约25公顷,东起泮塘路泮塘三约,北至中山八路,西部、南部与荔湾湖公园相连。项目建设拟分两年完成,计划先启动实体广场、广州印记、荔湾中学异地迁建等文化建筑项目。

  昨日,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李芃就该项目作了一个《广州荔湾泮塘地区改造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专章》的说明,“这是第26次作这个项目的报告”。

  据悉,从2012年10月起,华工建筑学院受荔湾规划分局委托,组成项目组,对广州泮塘五约(泮塘旧村)进行了前期研究和概念设计的具体工作。设计单位前后共进行了20多轮方案修改完善,并经过两次由规委会专家、文保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会审议,以及进行了控规调整方案的批前公示(4月22日至5月21日),充分听取了专家和群众意见。

  李芃说,位于项目核心区的泮塘五约和泮塘三约是项目中需要保护古老建筑的集中区域。区域内412处建筑中,大部分位于泮塘五约。具体包括1处文物保护单位(仁威庙)和2处不可移动文物(泮塘五约亭、皥遐书舍)。此外,有李氏敦本堂、生产队址(三官庙址)在内的15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还有包括恩洲13巷六号在内的57处传统风貌建筑。

  李芃说,57处传统风貌建筑中,41处位于泮塘五约,16处位于泮塘三约。“建议保留或局部保留的建筑约占总量的46%”。

  据介绍,建议保留的是历史建筑线索,占地面积110 4平米,占村落面积4.62%;传统风貌建筑则建议原貌基础上更新,占地面积1967平米,占村落面积8 .41%;其他建筑建议保留或局部保留,占地面积7030平米,占村落面积33.63%。

  五约核心区将控高12米

  根据介绍,泮塘五约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几乎仅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泮塘五约的形态具有更浓厚的自然特征和来自神祇、乡约制的影响。

  为此,这个项目有三类保护规划要求,即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骑楼街。这次调查的范围需要落实的历史文化保护要求为:沿泮塘路部分用地位于历史文化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高度控制18米以下,而风貌协调区内的高度控制则宜在30米以下。

  根据规划,整体保留泮塘路以东具有传统风貌建筑特色的部分民居,新建建筑建议适当提高泮塘三约安置区的高度,主体建筑高度30米,局部建筑可突破30米。

  值得一提的是,原泮塘村(五约地块)传统社区与“广场”区域之间,在形态上应该加强继承和过滤,对原泮塘村内建筑建议限高12米,据介绍,这是为了做到对历史环境的更为尊重。

  1600米麻石老巷有望保留

  泮塘传统建筑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十分丰富,建筑类型包括庙、祠、书舍、门楼、巷道门、民居等,建筑单体普遍体量较小,以成排的建筑为主,并普遍经历了多次改造,主要使用麻石、青砖、陶瓦等传统建筑材料,采用了空斗墙、水磨砖墙、灰塑等建造工艺。历史环境包括水系、埠头、花坞、麻石街巷、古树名木等。

  除了古老建筑,这次纳入保护范围的还包括约160 0米的麻石街巷。具体包括———泮塘五约及泮塘三约现存主麻石街巷;泮塘五约直街约200米;恩洲直街约125米;恢复连通五约至三约的麻石巷道约240米;其余次级麻石巷道总计1200米;现状水面面积12.70万平方米。

  此外,规划设计方案保留所有古树名木;且还将恢复“牛脷嘴”周边水道。南都记者还从荔湾区获悉,明李太公墓、龙脊街巷等也被纳入保留历史风貌建筑。

  泮塘村杨箕村 同村不同命

  历经三年“阵痛”,杨箕村最后两颗“钉”被拔而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与明朝祠堂被拆推倒重建的杨箕村相比,泮塘村可以保护近半的古老建筑,可谓“同村不同命”。

  坐拥近千年历史的泮塘古村落,至今仍保留有数百年来的格局肌理,石板路、石桥、古树、土地庙和私塾等。在未来泮塘村的改造中,官方更为强调历史建筑的保护。15处历史建筑线索和57处历史风貌建筑将被考虑保留。

  华南理工大学东方建筑文化研究所李芃介绍,这些保留建筑选取,基于其在村落中的关系。例如三官庙和李氏敦本室旧址,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活动的建筑和重要的宗祠性建筑,这是必须保留的。还有一些建筑风貌和形象是相对完整,建筑材料和安全技术相对较高的建筑,也被列入保留范围。

  现场走访

  村民建房 不高过仁威庙

  昨日,南都记者走访这15处推荐历史建筑线索。位于泮塘五约直街、五约三巷、五约外街和涌边街的12间民居,大多保存完好。这些民居被认为建于清末民初,其中一半仍有原住民在居住,一半空置、出租或由政府征收。

  民居当中8间为1层平房,青砖瓦房,大多保留有趟栊门,内高达4米。泮塘五约外街19号屋主李先生是原住民,房屋为家中祖屋。上世纪90年代,他曾对房屋做过翻修,换过老旧的瓦片和残旧的满洲窗,在正面墙壁外粘贴了瓷砖,但屋内格局基本未变。瓦顶设计为人字形,加之青砖构造,这些房屋大多冬暖夏凉。“夏天连吊扇都很少开”,他说。

  据村民介绍,早期泮塘村建筑以平房居多,原因是村民房屋不可高过仁威庙。泮塘五约直街41号是为数不多的两层青砖房,保留有半米多高的水磨石墙,门口铺有麻石板。从门口可见,这栋房屋2楼阳台曾被改建,但整体格局仍完好。泮塘五约直街59号则为保留有完整趟栊门的两层红砖房。屋主介绍,房屋为父辈上世纪50年代所买。

  昨日下午5时,泮塘村民元灼灼提一把青菜,从五约直街的石板路走过,沿途和手持蒲扇的街坊倾偈。夕阳斜照,她的白发泛出点点金光。据传,在有近千年历史的泮塘古村落,这条石板路是最早的村道。五约直街从河涌边发迹,通往仁威庙的方向。村民们沿路开枝散叶,落地生根。

  元灼灼推开泮塘五约直街38号的木门,她和75岁的老伴李孙强居住于此。这栋建于清代的青砖平房,为李孙强的祖父所建,他的父亲和他均在此出生。街上生活的是几代人的街坊,隔壁家的舅父、表妹,都已与他们熟络。

  李孙强不愿意搬走。“折腾”,他说。已成家的儿子在外租住,他和元灼灼留守于此,有时去到家附近的荔湾湖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早期的泮塘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村民新建房,高度不能高过仁威庙,村内的青砖瓦房以平房为主。泮塘五约直街41号和78号的两层楼房,是整条街最“阔气”的两栋建筑,已被拆卸的趟栊门前,铺有整条麻石板,墙脚的水磨石墙超过半米高。但78号未进入专家推荐的线索名录中。

  目前,这两栋建筑都被搬空,泮溏五约三巷20号的这间青砖平房也已无人居住。隔邻18号的谭女士说,户主虽不常回家,但每次回来,都带着一大群亲朋好友。“估计是念旧,回来看看”。

  专家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纳入文化保护当中。好像舞狮一样,要有存放舞狮狮头的地方,划龙舟要有能划龙舟的河道,能有收藏拜访龙舟的地方。

  ——— 原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邓炳权

  将来应该有一部分原住民留下来,而不是将所有人都外迁,因为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 省文史馆史学院院长黄淼章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芬 郑雨楠 刘雪 实习生 王玥 嵇国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