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建设:应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

2013年12月18日 07:58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程  竹    

  若在网上搜索“打造博物馆之城”词条,便会出现约500万条结果。目前,不少地区、部门、行业在新建、扩建、改建博物馆,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博物馆建设的热潮中,重建筑轻功能、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较为突出。

  建设数字背后的隐忧

  我国近年迎来博物馆建设的高潮。据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达3589座。按照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全国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目标,未来10年,我国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一些城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3年或5年之内,打造博物馆之城。

  然而,一些博物馆存在着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的倾向。重建筑速度、轻功能保障,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一些外表“新、奇、特”的博物馆实则内部展陈空间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空间浪费明显。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说,不少地方把博物馆建设作为形象工程,博物馆一开工建设,就有政绩冲动和浮夸跟风的因素,很少考虑能否发挥作用,不少建筑盲目攀高比大,投资规模动辄上亿元,博物馆有时甚至变成了一个装点门面的摆设。

  快速城镇化考验着我国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决策能力。“一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上往往提出‘标志性’‘独一无二’‘时尚’等无法衡量的模糊概念,部分决策直接影响了城市建设领域的生态平衡。”庄惟敏认为,建设博物馆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但博物馆建设之初常常对后期运营等一系列问题考虑不周。

  内部提升是博物馆建设根本

  目前,部分博物馆重硬件投入、轻内部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也进一步影响着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据了解,不少博物馆的陈列展览缺乏专业研究成果支撑,选题缺乏新意,主题提炼不足,内容枯燥乏味,形式相似雷同,观众不易理解。一些博物馆陈列一味追求大手笔、大制作,结果往往造成高成本、低质量。有的博物馆居然像一个游乐园。同时,不少博物馆现有库房面积、文物保存设施、藏品保护环境等都难以达到文物保护要求。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博物馆必须从“数量增长”走向内部“质量提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提倡精品意识,实现设计严谨、构思独特、材料适用,以此来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达到思想性与观赏性、知识性与互动性的结合,使陈列展览变得生动、有趣、亲切、丰富。

  一些博物馆也意识到这一点,推出了一系列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展览,如陕西省博物馆的“古代文明基本陈列”,展现了兵马俑的排阵布局,让参观者仿佛穿梭于古今之间。山西博物院陈列的展品旁均配有图片说明,给观众留下了直观印象。在一些博物馆里,观众还可以参与互动性活动。

  单霁翔认为,博物馆还要全面、系统、持久地了解、分析与研究观众的需求,加强博物馆服务社会功能的延伸,拓展服务空间,提高观众的愉悦度,从重物转变为人、物并重。

  博物馆建筑应“接地气”

  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是应重视“新、奇、特”的建筑外观,还是应加强博物馆的内部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在日前由中国文物学会、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承办的“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论坛上,庄惟敏说,对国家投资的公益性项目,政府应更加理性、科学,从建筑的规模、象征性和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实际问题出发做出决定。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邹德侬认为,建筑创作应该发掘遗产当中的地域精神,让建筑“接地气”。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郭卫兵认为,博物馆的建设应该蕴含鲜明的文化主题,阐述丰富的文化理想,创造独特的文化空间,应该努力促使博物馆馆舍建筑回归文化理想、回归历史责任,而不仅仅是数量的提升。

  此外,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孟建民提出,应该建立健全博物馆绩效评价机制、私人筹措机制、组织激励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公共合作机制等。

  与此同时,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提升市场营销手段。“根据博物馆自身特点,深入挖掘藏品文化内涵,开展与博物馆主题密切结合的项目,让人们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才是促进博物馆社会价值实现的有效方法和现实之路。”单霁翔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