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博物馆回眸:高歌猛进中的探索与喧嚣

2013年12月26日 10:29   中国文化报  

甘肃省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和政四大古生物群化石展”一角 甘肃省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和政四大古生物群化石展”一角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收藏的蜀锦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收藏的蜀锦

  本报记者  翟  群   

  “人打钟”“朕略萌”、被网友戏称为“愤怒的小鸟”原型的“鸮卣”、酷似无线鼠标的唐代滑石兔、2800年前的西周鸡蛋……即将过去的2013年,对于中国博物馆界而言无疑是热闹的一年。

  这一年,博物馆建设的大潮继续高温推进;这一年,APP和二维码让博物馆里古老的文化遗产闪耀出现代文明的光芒;这一年,“冀宝斋”的一场闹剧把默默无闻的民办博物馆推向舆论焦点……这一年,更是值得深思的,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准继续前行的方向。

  建设高潮:

  热闹之中需有反思

  得益于经济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以及城市化背景,博物馆建设热潮已经蔓延大江南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50%以上的省份都新建或改扩建了省级博物馆,各县级市以上政府也纷纷建起了地方博物馆,并正以每年新建100座左右的速度增长。当前我国博物馆建设可谓走上了快车道。

  伴随着这场建设大潮,业界及媒体关于“博物馆建得起是否养得起”的担忧从来没有终止,而这种反思在今年7月“平潭岛将耗资8亿元人民币打造亚洲最大私人博物馆”的消息传出后更是达到高潮。

  “这场建设大潮对我国博物馆的普及和惠民功不可没,对增强我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中的地位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博物馆建造绝不是越大越好。建多大规模的博物馆,主要取决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即博物馆展示、教育、收藏、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的功能的需求。一些地方为了显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或者是在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不顾当地的经济实力,也不管博物馆的实际使用需求,不惜花费巨资在博物馆建筑上,投资规模动辄上亿元,多的超过10亿元。结果不仅造成博物馆建成后实际使用需求不足,建筑空间大量浪费,而且开馆后每天能耗巨大,营运不堪重负,陷入财政困境,成为政府的包袱,并有损博物馆的社会形象。”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陆建松认为,虽然我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快速增长,但与美国17500座、德国6600座和日本5500座博物馆相比,今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今后十几年仍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建设的高速增长期。建造博物馆是一项造福于人民和社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各地重视博物馆建设,固然可喜可敬,但是,只有让博物馆真正发挥服务民众和社会的作用,博物馆的建设才有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认为,保障博物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将博物馆作为“机构”来建设,而不仅仅作为“场馆”来对待,要认识到博物馆是有生命力的有机系统,是承担着特定社会责任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作为机构,博物馆要履行和完成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实现社会通过博物馆而体现的社会意志。

  移动互联网:

  数字化应不止于技术

  从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到Google艺术计划、从微博到微信、从APP到二维码……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应用的日益广泛,也使得博物馆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格局。许多博物馆都在其网站上开设了虚拟展厅,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发网络互动平台,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游览”博物馆;为提升展览效果、开展个性化和人性化服务,展台式或嵌入式触摸屏多媒体电脑、互动投影仪、电子虚拟互动系统、多媒体互动游戏等多媒体技术在大型博物馆,尤其是科技类展馆中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越,更为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方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文博专家认为,正如传统的方式必定会存在一样,新的方式的加入、应用也是必然的、必需的。因此,需要努力解决的是如何协调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接收与现场参观、实地考察之间的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过数字化手段再先进也无法替代实物,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它的目的是让观众能更方便地了解博物馆,从而真真切切地走进博物馆,并借助数字化的手段更好地解读展品。同时,它也是帮助博物馆褪去人们对其“刻板保守”印象的捷径。反观数字技术与传统手段在博物馆发展中的交融、碰撞、各尽所长,不难发现,技术正在客观上推动着博物馆的展览及服务活动越来越具有亲和力。不仅各式各样的导览程序为参观者提供了详尽的服务资讯和专业讲解,而且由于这些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展览、服务方式建立在观众参与互动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以藏品为中心”向“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型。博物馆,特别是中国博物馆应紧抓新媒体时代的机遇,一改昔日冷冰冰的“收藏所”“古董摊”等的陈旧印象,树立“博物馆属于每一个人”的新形象。

  教育服务:

  从物证教育到遗产教育

  信息时代,全世界的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上面临的挑战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相比的——人们足不出户,便完全能通过网络及时便捷地获取知识,为什么还要来博物馆?当获取常识性的知识已经不需要前往博物馆时,博物馆还能提供什么?这些问题在今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引发了业界的探讨。

  中国博物馆协会秘书长安来顺认为,博物馆最应该关注的,是观众对展品的“感受”,或者说博物馆学习主要是“情感的”,这些情感影响观众的态度、兴趣、信仰,甚至价值观。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博物馆服务对象成长的特殊教育种类。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严建强通过各国博物馆关于展览与教育方面的做法,总结出博物馆与教育的亲缘关系是在博物馆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完成的,经历了公共化、媒体化和拓展式3个阶段:公共化为教育构建了必要的平台;媒体化的主要渠道是展览,是博物馆教育的现实实现;展览完成后,应围绕展览的核心产品进行深度发掘与广度开拓,以巩固、扩大和深化教育效果。“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他说。

  “中国博物馆中有九成属于历史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教育更重要的是价值教育,而非知识教育,应该从满足公众的体验、求证、验证等这种心理需求出发,与课堂教育区别开来。”南开大学文博系教授黄春雨表示,博物馆除了介绍物件之外,更应该是一个“沉思之地”,通过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布置、解构以及讲解导览的启发,引起人们思考。

  基层小馆:

  既需“输血”也需“造血”

  我国中小博物馆占博物馆总数的80%以上,由于体制性障碍造成国家投入不足和社会资源稀缺,致使相当部分的中小博物馆生存艰难,直接导致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陈列展示功能的削弱,制约这些博物馆的进一步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关注到在博物馆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呼吁向占全国博物馆总数80%以上的中小博物馆倾斜资源。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两会期间在回答记者关于“在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的、小型传统博物馆仍面临游客稀少、经费紧张的状况,如何解决”的问题时表示,这些面临运营困难的小型博物馆和新建博物馆,主要是还未发放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提供的免费补贴。在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下,这是下一步需要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他同时建议,地方性博物馆既要有以历史文物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也应有反映民间、民族文化和非遗的博物馆,还应该结合当地的特色,搞一些工业遗存、商业遗存、建设遗存类的特色博物馆。

  在今年的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江西省南昌县博物馆的“洪州窑青瓷展”和甘肃省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的“和政四大古生物群化石展”两个县级博物馆的展览从全国3589个博物馆的1.6万个展览中脱颖而出,获得2012年度精品奖。一个只有7个人的编制的县级馆,如何撑起一个精品展?“洪州窑青瓷釉色美、品种新、器体大,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是南昌县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特色,因此成为我们收藏与展览的重点。”南昌县博物馆馆长罗劲松说,正是多年来悉心收藏的大量文物让他们有了底气,“不能仅以经费多少来界定展览的层次,也不能只指望靠钱体现展览效果。”全馆人员将目标定位于“小成本,大制作,费用低,效果好”,办展过程中,全员上阵全程参与,既保证了专业性,又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民办博物馆:

  尴尬回归公众视野

  2013年7月,河北省衡水市所辖的冀州市“冀宝斋博物馆”因藏品虚假拙劣而闭馆整顿,这一事件也引起全社会对于我国民办博物馆现状的关注。随即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委托有关部门开展民办博物馆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内容涉及藏品真实性、鉴定证明、来源合法化等方面。这是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对民办博物馆发展情况的首次正式梳理。

  尽管长期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民办博物馆此次回归舆论焦点的方式有些尴尬,但其积极作用依然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民办企业已成为民间收藏的主力军,民办博物馆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博物馆有535家,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14.91%,未登记注册的大致还有1000家。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将占博物馆总量的20%。

  “在越来越多的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现实压力下,民办博物馆单纯靠门票经营难以为继。”海南海口市海藏民间博物馆馆长何翔在第四届两岸民办博物馆发展交流会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与会的民办博物馆掌门人一致认为,要实现民办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必须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民办博物馆在隶属关系、运营管理、经费来源方面都有别于国有博物馆,为此,民办博物馆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管理上既要有国有博物馆管理的基本框架、组织机构,又要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即公司化经营的管理模式。”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长钟秉章说。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