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文物普查:让禁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2014年01月16日 09:16   中国文化报  

普查宣传彩页中采用了很多珍贵文物的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令人印象深刻。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彩绘木六博俑(西汉)。   普查宣传彩页中采用了很多珍贵文物的形象,形式活泼多样,令人印象深刻。图为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彩绘木六博俑(西汉)。

  本报记者 刘修兵    

  开栏语:正在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开展的普查,是在我国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此次普查对于全面掌握和科学评价我国文物资源情况和价值,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文物保护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积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版面特开辟专栏“国宝大调查”,及时跟进普查过程中的最新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及取得的重大发现,深度展示普查过程中的人、事、物。

  “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的。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正是一项让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性工作。1月14日,国家文物局通报了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进展情况,目前全国已有半数省市基本完成国有单位调查工作,从2月起,将正式开展文物采集认定,并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导入审核。

  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1956年、1981年和2007年,我国分别进行过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但这三次普查均未涉及可移动文物。“我国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收藏体系日益多元,但是由于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可移动文物存在着数量不清、保管状况不明、一些博物馆文物账目混乱等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

  2013年4月18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对普查工作进行部署,普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

  为科学、规范、有序、高质量地完成普查工作,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体方案》,方案确定此次普查的范围为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收藏、保管的文物藏品,初步估计,涉及150万个国有单位、上亿件文物藏品。

  与经济普查的入户登记和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田野调查的方式不同,本次普查主要采取法人单位自主申报的方式展开。凡纳入普查范围的国有单位,须按照有关规范、标准,主动、如实、准确地填报普查信息。对于一些已经有数据记录的博物馆,文物信息将批量导入统一平台。本次普查还结合“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以及《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编制等重大工作开展,普查信息平行报送、资源共享。

  本次普查的对象是全部国有单位。除了国有博物馆等文物收藏机构,图书馆、美术馆、档案馆也收藏有大量文物,各级党政军机关(驻外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文物藏品。纳入普查范围的国有文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949年(含)以前的珍贵艺术品、工艺美术品、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有关的代表性实物以及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标本;国有博物馆收藏的1949年后重要的实物资料、艺术品、民族民俗文物;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范围的作品。

  让文物从“展线”走向“网线”

  英国第一次文物普查用了30年的时间;意大利的文物调查保护工作从二战前就已开始,到90年代仅完成已知文物的8%至15%;法国将文物普查作为一项“永不落幕的系统工程”,从1962年启动,至今仍在进行。

  这一普查工作对中国而言,任务也同样繁重。“系统地掌握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及基本状况,包括修复情况、保存现状等,并且得到一个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大体数字,是此次普查的首要任务。”宋新潮告诉记者。

  通过普查,将建立起我国可移动文物登录体系和管理机制。据悉,这一信息登录平台是开放的,随时可以填报、申报、完善文物的各项信息,这也是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文物系统内的收藏单位,本次普查能够帮助他们完善馆藏文物账目、统一馆藏文物登录标准、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许多文物系统外的国有单位将文物作为固定资产加以管理,通过普查,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起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基本观念,强化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文物收藏量比较大的单位还将普查工作与建立、完善行业博物馆、展览馆相结合。”宋新潮说。

  最重要的是,通过普查,将有可能实现国有可移动文物全面向社会开放,真正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我们希望通过普查,建立国有可移动文物业务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公共平台。提高文物收藏单位的管理水平,促进文物资源的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文物在文化产业、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促进文物工作的技术革新以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完善。”宋新潮表示。

  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据介绍,2013年是普查工作关键的一年,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在各省人民政府和有关部委大力指导、支持和配合下,全国各级普查机构克服各种困难,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亮点频出,普查工作呈现良好局面。

  国务院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以后,各省都召开或者套开了本省电视电话会议。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均已成立省普查领导小组和省级普查机构,发布本省普查实施方案。中央、省、市、县四级普查领导和组织体系已基本建立。各有关单位也非常重视并支持普查工作,普查影响力日益扩大。国家文物局编辑出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制订了《馆藏文物登录规范》。“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已完成登录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已于今年1月开始试运行。普查专业队伍也已基本建立,各省市均已经完成省级培训,大部分已覆盖至市县。除北京外,30个省市区的省级普查经费已经全部落实。

  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各级普查办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发放并回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建立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名单,为文物信息审核、登录工作打下基础。各地按照普查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河南增加了“普查与文物清库建档、定级相结合”的普查内容,并将普查与田野零散石刻碑刻集中保管相结合,开展了行业外收藏文物的认定工作。内蒙古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一览表》,印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八百问》。

  宋新潮告诉记者,今年将在2013年全国各省对国有单位摸底调查基础上,对统计上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总结,摸清收藏有文物的国有单位地理、行业、隶属关系、收藏规模和保护状况等总体情况,确定文物信息审核和登录工作对象,为收藏单位名录的最终确定奠定基础。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将加紧调试运行,建立分配各级普查机构和收藏单位网上专门账号及基本信息,实现可移动文物普查网上申报、信息采集、登录和审核工作。向社会开放可移动文物信息服务系统工作将于年内基本完成,依托已登录文物信息,开始向社会提供文物数据及图片的查询、检索等公共服务。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