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美术馆:推倒围墙 搬空展品 留住观众

2014年01月17日 14:10   新周刊  微博 收藏本文     

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干脆将所有艺术品撤出美术馆,将观众从视觉的观展感受中解放出来。 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干脆将所有艺术品撤出美术馆,将观众从视觉的观展感受中解放出来。

  文/高鹏

  从事美术馆工作多年,我总反复地问自己:“美术馆是什么?”

  若在18—19世纪的欧洲,美术馆是一个分享众多私人收藏的场所;若在20世纪的近代社会,美术馆是一个感受艺术的公共美育空间;然而,若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则很难给出一个带有各种限定词的答案。

  当代的美术馆已经开始寻找出口来突破传统的概念,并试图融入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惯常认为的美育殿堂过渡到公众可以轻松享受艺术的休闲场合。无论是革新科技而衍生出的数字美术馆,还是发散思维而推出的体验性活动,或更新理念而采取的互动式展示形式,这些对传统美术馆的种种挑战,也是力图更加接近观众的种种尝试。

  既然要接近,为何不推倒隔在中间的墙?既然要融入,为何不把艺术放入生活?

  年轻艺术家作品不多,“今日艺术橱窗”刚好放得下两三件。

  公共艺术空间和生活体验似乎越发密不可分。我们能在开放式的广场看到雕塑,在橱窗里看到剪裁一流的服装,在咖啡厅摩挲设计精良的咖啡杯,在书店安静地浏览艺术图书,然后相约好友去附近的美术馆聊聊艺术谈谈生活。这一系列的体验打破单一的美术馆体验,演化成更加多元和更多互动的艺术生活。艺术开放给每一个人,而不只是走进美术馆展厅的观众。

  今日美术馆两个月前正式开放一个公共空间,命名为“今日艺术橱窗”。这个空间专门支持那些刚刚起步的年轻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正在起步期,成熟的作品可能不超过3件,这个橱窗也刚好可以展示两三件作品。美术馆的“艺术橱窗”一年支持12个艺术家,一个月展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整个橱窗采用全透明面设计,公众不需要购买美术馆的门票就可以观看到艺术家的作品。

  美国纽约州的一处郊外,默默地陈设着各国艺术家的雕塑。斯特姆国王艺术中心(Storm King Art Center)本身就有一所实体美术馆,但是馆长及基金会的负责人,为了公众可以更好地享受艺术与自然空间的关系,他们将这些昂贵的艺术品搬出美术馆,陈列在公园内,以后渐渐演变为一个知名的雕塑公园。斯特姆国王艺术中心每年都会邀请全世界的著名艺术家专门为这片草地创作新的艺术品,中国艺术家张洹也在受邀之列。

  在美国旧金山转机,总是会被机场的公共艺术品所打动。出于好奇,我专门拜访了旧金山艺术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通过沟通才了解,旧金山市政府要求任何公共建筑工程中,必须有5%的预算资金用于艺术品的购买和陈列。在此项政策的支持下,任何来到这个移民城市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在公共空间感受美术馆级的艺术品。

  美国每个州的政策都不尽相同,支持公共艺术项目的预算和比例也不尽相同,但是我在几个小时的行程后,再次在芝加哥机场感受到了公共艺术的魅力。

  在全美最严肃的行政城市首都华盛顿,依然随处可见艺术品。走进参议院行政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巨大的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雕塑,这件黑色的大型现代主义雕塑十分恰当地映衬了参议院行政大楼的严肃气氛,也充分展现了严肃气氛中的艺术氛围。

  德国科隆路德维希美术馆干脆将所有艺术品全部撤出美术馆,观众走进美术馆看不到一件艺术品,他们可以静静地坐在美术馆地面随意摆放的椅子和沙发上,阅读一本书或干脆睡上一觉。美术馆四周响着缓缓的音乐,这正是2010年特纳奖获奖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的声音艺术展“七滴眼泪”。声音艺术将观众从视觉的观展感受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尝试用听觉感受艺术。

  到底“美术馆”是什么?现在的我们更需要一座没有界限的美术馆,期待更多人加入艺术生活。

文章关键词: 美术馆艺术品艺术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