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功甫帖》纷争
艺术品真伪,市场说了算?专家说了算?
财新《新世纪》 记者 周群
近来,《功甫帖》引发了艺术品市场的一件公案。《功甫帖》是900多年前大文豪苏轼写给友人郭祥正(字功甫)的告别信,共“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九个字。
2013年9月,这件《功甫帖》被沪上收藏家刘益谦以822.9万美元(约合人民币5037万元)从纽约苏富比拍得。同年11月,刘益谦支付了拍卖款,将其带回到上海自贸区保税仓库,决定在2014年3月其私人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时展出。
50岁的刘益谦为新理益集团董事长,在资本市场上素有“法人股大王”之称,旗下有天平车险、国华人寿等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天茂集团(000627.SZ)和匡时艺术品拍卖公司等,是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大买家。
不料,2013年12月21日,上海《新民晚报》刊文称,上海博物馆(下称上博)书画研究部钟银兰、单国霖和凌利中三名研究员经鉴定考证,认为此《功甫帖》是“双钩廓填”的清代伪本,相关的研究成果随即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刘益谦三发声明,苏富比也发布了14页不具名的报告回应。至今,《功甫帖》真伪难定。古书画鉴定界则对此表示了缄默。
资本与古书画学术界本井水不犯河水,这次却阴差阳错,擦出巨大的火花。
刘益谦对此反应激烈,几度发布声明。他代表的是资本的一种看法,认为有交易就有价值,鉴定界关于拍品真伪的学术争论不休,彼此很难说服,对买家来说,“好比耳边一只蚊子嗡嗡嗡”,是否值得买,最后还是要看市场。
2014年1月8日,刘益谦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上博应发布声明与此案撇清。如果此事没有很好了结,不排除与三名研究员和上博对簿公堂。
上博认为并无必要回应此事。1月14日,上博有关工作人员告诉财新记者,文章仅是研究员的一份研究报告,“比如高校里一个老师发表一篇文章,你们会认为他代表校方吗?”
纷争始末
在《新民晚报》报道发布后,上博钟银兰、单国霖和凌利中三名研究员随即刊发了对《功甫帖》真伪的署名研究文章。
2014年第1期《中国文物报》上,上博三名研究员以个人名义发表了两篇长达1.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钟银兰和凌利中共同署名的文章认为,《功甫帖》墨迹本钩摹自《安素轩石刻》,《功甫帖》墨迹本出现了种种非自然书写的特征,缺失了苏轼书法稳健浑厚的特质等,且帖上的骑缝印也有问题。他们认为,《功甫帖》墨迹本制作时间在约道光四年(1824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之间。另一篇署名单国霖的文章称,《功甫帖》笔法上的瑕疵不合乎苏轼笔性特点,虽形体极其相似,但气韵不畅等等。
苏轼《功甫帖》原迹最早见于安岐《墨缘汇观》,为安氏家藏十余件苏书之一。单国霖认为,安岐著录的有可能即是这份《功甫帖》,钟银兰和凌利中则认为《功甫帖》墨迹并非安岐旧藏。
针对这一纷争,拍卖机构苏富比表示,由全球顶级专家对《功甫帖》进行鉴定。1月14日,苏富比发布了研究报告,称此次拍卖的《功甫帖》是苏轼真迹,不同意上博三位研究员所指认的该作品是清中晚期“双钩廓填”本的结论。
苏富比这份报告针对前述三位研究人员的分析一一进行了回应。比如,通过实物对比和高清照片放大后对比发现,《功甫帖》墨迹本上所钤鉴藏印不存在三位研究员所指认的钤印印色相同之说,墨迹本“世家”鉴藏印不存在因钩摹自拓本而产生的骑缝章问题。苏富比报告认为,通过专业分析,“双钩廓填”是可以被识别的。使用毛笔先双钩勾勒出字划的外形轮廓,再相继填入墨色完成的书法作品,再怎么完美,在墨色变化上,是达不到自然书写效果的。“传世双钩墨本,包括时代久远至唐宋时期的摹本,也是能够看出双钩或是填墨处的破绽来的,何况研究员先生所指认的仅仅是清中晚期的双钩填墨本。”
苏富比称,这份报告经过其专家团队再次论证,并听取了包括多方专业意见形成的,但报告没有披露其专家团队的成员,也没有指明听取了哪些国际、国内专家的意见。报告中引用的两位鉴赏大家对此帖的看法,但专家本人均已作古,如徐邦达已经去世近两年,张葱玉则已去世50多年。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古书画鉴定尚健在的顶级专家屈指可数,为何对这么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不公开发表看法?苏富比的报告应披露论证结果由哪位或哪些顶级专家作出。谁实谁虚一望而知。
引发《功甫帖》事件或与2013年10月一篇名为《博物馆鉴定专家为何越来越弱》一文有关。该文作者祝君波曾是上海朵云轩总经理,他在文中称,“从这一二十年的趋势看,民间的鉴定家会越来越强,博物馆的鉴定家则越来越弱。”他称纽约苏富比负责《功甫帖》拍卖的张荣德这样的人,是民间的行业人才,不妨受聘到博物馆兼职。
张荣德曾任上海朵云轩拍卖公司总经理,2005年与刘益谦合资创办上海明道拍卖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拍卖《功甫帖》是其到苏富比后首次主持书画业务。收藏业内人士称,祝君波发表这篇文章,有给张荣德捧场之意。但或刺痛了旁人。
一位收藏界的人士向财新记者表示,祝君波此文指向了博物馆研究员的鉴定能力,可能激起了个人恩怨。“一般书画学术界秉承和市场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交易发生前会给些专家意见,但听不听,听谁的,取决于买家自己;真正交易发生之后,学术界一般不会再公开发表对真伪的看法。”
买家的愤怒
认为自己可能“躺枪”的刘益谦至今难耐不平。他向财新记者表示,此事一定要讨个说法,“就算买个假的东西,跟上海博物馆有什么关系?”
离上海地铁七号线花木路站约一公里远的罗山路2255弄210号,是刘益谦夫妇创办的龙美术馆(long museum)浦东馆。这家意为“长久”的私人美术馆在2012年12月开馆,刚过了一周年。
2013年最后一个周末的下午,龙美术馆的参观者寥寥无几,参观者的脚步声显得特别明显。刘益谦坦言,由于目前国人对艺术品的欣赏习惯没有形成,加上浦东馆地理位置较偏,目前观展的人数波动较大。刘益谦的夫人王薇最近透露,在一年中,有近5万人次参观了龙美术馆,售票约1.5万张。与刘益谦的其貌不扬相比,王薇颇有艺术气质,为刘益谦的原配,两人有四个孩子,并有共同的艺术品投资收藏爱好。在分工上,现代艺术品和油画由王薇负责,龙美术馆也由王薇管理。刘益谦自己则主要负责古代字画。他称自己平时并不太关心艺术品市场,只在一年两季拍卖时看看有没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要买。
在已经开馆的龙美术馆浦东馆,一层展出当代艺术品,二层主要是“红色经典”与民国时期的老油画,三楼是传统艺术展厅。这些展品是刘益谦夫妇二十多年的收藏。三楼的传统艺术展厅不乏乾隆的字,张大千、齐白石的画,还有一些瓷器和玉器等。
龙美术馆中存放的只是刘益谦夫妇的部分藏品,其余仍在其家中。“我提供展品,我的学术团队梳理、筛选。”刘益谦说。
龙美术馆即将在浦西设立西岸馆。刘益谦表示,一方面是政府邀请,另一方面是新馆在浦西徐汇滨江,地理位置更好,会有更多的人来参观。他表示,尽管目前备受争议,《功甫帖》仍会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馆时按原计划展出。
“我5000多万元买个东西,你一句话不说,背后给我来一刀。我在感情上很难接受。”刘益谦这么说,是因为此番发难的三名上博学者中有两位和刘益谦相识多年,单国霖还是龙美术馆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在12月21日,《新民晚报》刊出报道之前,刘益谦并不知道两人对这件作品的真伪有异议。他深感不解的是,如果是个人有意见,钟银兰和单国霖完全可以在他拍下前或者付款前与其沟通,没有必要在付款并宣布将展出后公开发难。
“《功甫帖》对我的热情打击比较大。浦东这个馆一年亏1000多万元,1万多平方米。浦西的更大,3万平方米,(预计)一年亏个两三千万。”在最近发表的声明和接受采访中,他都认为,这是公立美术馆对私立美术馆的打压,“人家感觉我5000多万元买的东西都是假的,那买的其他东西是不是都是假的?”
“我不是钱多、人傻。买苏东坡的东西,这么大名声的东西,如果稍微有争议,我都不会去碰。”刘益谦在《功甫帖》受争议后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在拍卖《功甫帖》之前,咨询了不少业内专家,仅有一位专家说《功甫帖》不好。因为这位专家和苏富比有些个人恩怨,刘益谦未听取他的意见。
真伪的标准
在艺术品收藏界,刘益谦向来出手大气,绰号“毛毛”。有媒体报道称,2009年刘益谦在艺术拍卖市场投入了13亿元,2010年达到20亿元。他向财新记者确认,2013年上半年在艺术品拍卖中投入应该有5亿元,下半年也有数亿元,这些年在字画艺术品花费几十亿元。
刘益谦是市场中人,多年来的投资业绩奠定了他的自信。2013年8月,欧洲最大保险公司安盛集团经过严格的尽职调查,决定与刘益谦创建的天平车险合资,出资40亿元。
但在艺术品市场上,刘益谦不是第一次牵涉到古字画真伪争议当中,他是买家也是卖家,旗下有匡时拍卖公司等机构,是艺术品市场活跃的做市商。
中国古字画近年来价值持续飙升,但古书画鉴定历来被认为深不可测。即使是伪本,如果水平很高,年代久远,被人收藏过,本身也价值不一,亦需要鉴定认定。1994年,国学大师启功对文物鉴定有三议:鉴定有模糊度,鉴定不仅是真伪的区别,鉴定中有世故人情。
业内专家介绍,古书画作伪南北朝就有,北宋末、明末、清末民国与现今是历史上四大作伪高峰时期。古书画鉴定有两大门槛,一是技术门槛,一是文化门槛,前者靠积累,后者靠修养。鉴定方法,包括个人风格特点演变、印章比对、历代著录、纸绢时代、装裱样式等都是技术门槛,关键是个人艺术修养、见识程度,以及对这些方法运用的水平。如果看几十年假古书画,就会把假的当作真的。鉴定者是否有机会看到过名家真迹,对鉴定水平亦至关重要。
2011年,刘益谦通过拍卖行卖出齐白石《松柏高立图》,成交价4.25亿元。拍卖后,此图随即被质疑是伪品,至今买家没有付款。“这张画的事情现在还没完结,还是要他支付。我认为,不是谁说一句真,谁说一句假,就能颠倒黑白。”刘益谦表示,《松柏高立图》案中,自己是卖家,有利益在里面,所以不好多说话。他认为,买家不愿付钱,可能有最近艺术品市场波动的原因。
此前黄庭坚书法长卷《砥柱铭》被北京一家房地产商王耀辉以4.37亿元价格拍得,并以该作品为质押物发行了4亿多元的艺术品信托。但随后被台湾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质疑是赝品。在外界就《砥柱铭》真伪炒得甚嚣尘上之时,王耀辉回购了这一标的物,中止了该信托产品,结束了这一争议。
刘益谦对这件藏品并不忌讳,采访中他告诉财新记者,他曾私下两次通过拍卖行,试图以2.5亿元价格购买《砥柱铭》,但是王耀辉没有同意。
不过这种买家之间的帮衬之举,外界很难判断虚实。在竞拍《功甫帖》前,刘益谦曾向收藏家朱绍良征求过意见。朱绍良在1月6日发表声明说,自己保持此帖为真迹的初始意见,并愿意购藏《功甫帖》。刘益谦则以“争论正处方兴之期,轻言放弃尚早”谢绝。
判断藏品的价值,刘益谦自有一套逻辑。他坦诚自己并无这方面的专业能力,虽然有自己的学术和鉴定团队,但从不迷信哪位专家或学者,而是普遍听一圈意见,自己拍板。他认为,能一言九鼎鉴定古书画的老先生基本已过世,在世的专家学者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名望,都难以跟他们相比。“现在不是哪个人说假的就是假的。这种说假,就像夏天耳边飞个蚊子一样,手一招就可以了,你怎么把它当成一回事?”
“中国古代字画已经到了一个超越真伪的年代。检验一件藏品的好与坏,不在于哪个人去看,而在于有没有人竞买这个东西。”刘益谦认为,这是不易犯错误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我竞买东西很少去看,是去听,听多少人在举牌。”
刘益谦以《功甫帖》为例,从30万美元起拍价最终800多万美元成交,先后6人电话委托70多轮举牌竞买,证明市场认可《功甫帖》。“如果这件苏东坡(作品)30万美元起拍,我50万美元买到手,我自己都觉得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