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陶瓷微书难觅李鬼

2014年02月02日 09: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荣获“基尼斯世界之最”的《三国志》  高85cm 直径29cm 荣获“基尼斯世界之最”的《三国志》  高85cm 直径29cm

  开创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称其难度大,不易模仿

  文、图/记者 江粤军

  可以说,王芝文以一己之力创造了一种当代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瓷微书。

  2006年,44岁的他成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中最年轻的“大师”。今天,他的个展已经办到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光是去年,他的作品就走进了俄罗斯、法国、日本。

  而他的付出也是巨大的。为了创作,王芝文总是“昼伏夜出”,每天吃完晚饭后便全神贯注于陶瓷微书上,直至东方既白。这一条冷板凳,他一坐就是三十年。

  近日,王芝文接受本报专访,畅谈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心得体会和陶瓷微书的文化价值。

  从小就有一颗“古董的心”

  王芝文称自己从小就有一颗“古董的心”,孩提时代,他对种种新鲜玩意儿兴趣不大,却对古代文人墨客的趣味很来劲,不仅喜欢临帖,也学国画,尤其爱研究宋元古画。这也使得他后来的微书陶瓷作品,凡有画处,都显得比较高古,与他的字很好地融为一体。

  读初中时,王芝文的书法在村里已小有名气,邻里的春联都是他执笔的,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到高中时,王芝文突发兴致,费尽功夫将字写得极小。他说,每每学校领导在台上讲话,他坐在下面无心细听,就自得其乐写字打发时间,而且专门写到别人都看不清楚的程度,算是满足了自己小小的虚荣心。“潮汕人常言,写字写得像蚂蚁般小。而我,一只蚂蚁上面能写好几个字。我最高的纪录是,在一张名片大小的纸上写下300首五言诗,而且完全是裸眼来书写,不借助任何放大工具。”王芝文说。

  当然,王芝文也清楚,微书是古已有之的。单是潮汕地区,清朝时候就有一位普宁人善写微书,民国年间又出现了一位潮州人能写微书。“潮汕人有一句话叫做‘种田如绣花’,所以工夫细的大有人在,我的特别之处在于,古人只是在绢上、纸上写微书,而我将其运用到陶瓷上。”

  这一灵感,又源于另一门传统技艺鼻烟壶内画。某一天,王芝文突然想到,微画微书可以和鼻烟壶结合,自己何不将微书嫁接到瓷器上,另辟蹊径?他暗自分析:把微书写到瓷器上,比写在纸上更恒久。另外,陶瓷是造型艺术,其上又诗、书、画三位一体,层层递进,会更有看头。“粗略看去,瓷器上是古意盎然的一幅画,凑近了看,原来画面是由针尖大的字组成的,又会让人想到潮绣细腻之美。”王芝文被自己的想法鼓荡得热情高涨起来,说干就干,由此,他开创出一门当代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潮汕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他的作品在文化部参加非物质文化成果展时,被冠以“汕头陶瓷微书”,成为一张亮闪闪的地方名片。

  注重知识产权的王芝文早早就到北京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陶瓷微书的国家专利。“本来想打‘李鬼’的,没想到却几乎是放空枪。出道三十年了,直至近年来才发现有个别模仿者。”王芝文笑称,陶瓷微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

  学生跟随七年

  仍难出师

  总结经验,王芝文归纳出了做好陶瓷微书的七大要素:

  身体条件。因为陶瓷微书完全靠肉眼来书写,视力是首要条件。另外,握笔也不能有任何抖动,还要能持久书写,这都要求有相当好的身体条件。

  心理素质。在这么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所以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板凳,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才能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每天晚上,一旦坐下来准备工作,我都会将手机关闭,然后燃一炷沉香,在轻烟的清香中将心中杂念一遍遍地滤掉,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之后,外面是否人声鼎沸,是否风吹雨打,我都无知无觉。直到朝日初升,工作告一段落,才感到整个身心都疲惫了。”

  书法功底。“陶瓷微书的毛笔要特制,笔端只有两三根毫毛,虽然完全靠感觉,但一笔一画绝不能苟且,搁到放大镜下,字的间架结构也要保持准确、漂亮。”

  美术基础。要随器赋形,在陶瓷上作画,必须有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基本功。

  古文学功底。“从小,我就爱读古诗词,《诗经》、汉赋、唐诗、宋词都喜欢,写起来才有感觉。” 

  陶瓷知识。如若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无从下手。

  自己研发笔墨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的配方,要用不同的毫毛,很讲究。”

  这样的高要求,让王芝文在寻找传承人上也深感无能为力。有的学生跟了他七年,最后还是无法出师,只好放弃了。也因此,王芝文深知陶瓷微书是不可能产业化的。

  对当代艺术陶瓷的价值,王芝文坦言,“古代陶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往往比当代陶瓷的价位高。但从瓷器的质量、工艺水平等看,当代陶瓷具有古陶瓷无法比拟的优势,考古中出土的古代生活用瓷,做工粗糙的并不少见,而现在的烧制技术进步太多了。另外,当前的艺术品市场比较混乱,古代陶瓷赝品层出不穷,很多藏家入市后,大笔资金打了水漂。而收藏艺术陶瓷,可以直接到艺术家家里去核实,还可以拍照、摄像留底,绝对保真。最近这几年,当代艺术陶瓷的市场也渐渐热起来了,虽然仍无法跟古陶瓷相提并论,但毕竟是处于上升通道,培育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

  艺术馆里陈列着缺憾微书

  王芝文总说自己做的是“芝麻大事”,事实上,他的创作证明了“聚沙成塔”并非虚妄。

  1999年到2006年间,为了冲击“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王芝文花了七年时间,在一件瓷器上写下了一部《三国志》。王芝文坦言,一年多以后,他就觉得这件作品难以为继了,枯燥到完全失去动力。“某一日,静思之中,我才恍然大悟,如果吉尼斯世界纪录那么容易到手,那每个人都可以拿下了。这才又将尘封的半成品找出来,继续创作。即便如此,每天晚上,他仍然要咬紧牙关才能坚持下去。”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开始计划为王芝文拍一部微电影《<三国志>诞生记》。

  除了枯燥,陶瓷微书还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更加考验人的神经。在陶瓷上作微书,因为瓷土的吸水性远不及宣纸,本来就很难控制运笔;另外,由于陶瓷要烧制,必须用粉状的矿物质代替墨汁,经过一番调制之后才能用,所以写起来比较涩,没有在纸上用颜料那么顺畅;最后,在烧制的过程中,一着不慎,几个月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目前,汕头和北京都有王芝文的陶瓷艺术馆。汕头馆的一楼,陈列的都是由于烧制原因出现缺憾的作品。这当中有一件《三虎图》瓷板画微书,本来是为上海世博会广东馆专门精心创作的。“那年是虎年,我自己又属虎,以虎年虎人写虎为主题,我觉得这个构思还挺有意思的。结果烧制中出现裂纹,重新创作又来不及,只能拿其他作品代替。当然,从另一方面讲,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残缺,这件作品已经不知道飞入哪个博物馆了,不可能待在这里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典故’。”

  除此之外,汕头的艺术馆也几乎变成了励志教育基地,有不少年轻人从这里获得了正能量。王芝文信手拈来,就是一个个动人的案例。

  有一位男孩,到了高考前半年,还没有进入“备战”状态,父母着急了,专门带他去王芝文陶瓷艺术馆,也不说什么,就让他看。从艺术馆回家后,男孩一夜未眠,第二天告诉父亲,他想通了,认识到一个人能否把事情做好,完全在于自己。从此,他开始努力学习,并考上了国内一所名牌大学。

  三年前,上海一位读大一的女孩,暑假期间到艺术馆来当义工,二十多天过去,她被陶瓷微书深深吸引住了。回到上海后,女孩的父母亲本来准备给她买一辆轿车,以奖励她考上大学,女孩却要求将这笔钱拿来买王芝文的作品……

  在激励别人的同时,王芝文也时时不忘激励自己。他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明白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的下降,陶瓷微书也将离他而去,因此,每一天,他都努力与时间竞赛。

  大家简介

  王芝文,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毕业于广东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设计系学习。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等。其陶瓷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三十多项,被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及美国国立贝克斯菲尔德艺术博物馆收藏。代表作《三国志》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