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骸暴露雪中引争议 秦公一号大墓保护真相

2014年02月25日 10:03   中国文化报  

人殉 人殉 秦公一号大墓全景 秦公一号大墓全景

  本报记者 杜洁芳   

  编者按:在周秦汉唐文明中,不少人将秦人的创举看作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之一。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后,不少人将研究的视野定格在了秦国。然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秦帝国——秦国是从何而来?曾经辉煌一时的雍城又在哪里?一直没有考古方面的资料佐证。于是,考古人员开始长达10多年的调查勘探,直至秦雍城遗址的发现。这是秦国19位国君的执政区,秦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了近300年。在这里,秦国完善了奴隶制度,通过一系列社会改革,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上世纪70年代,秦雍城遗址唯一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为这一史实提供了确切的考古依据,并以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但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路途并没有意料中那么平坦,几度喧嚣,几度沉沦。此次再度走入公众视野却是因为网络争议。

  2月17日,一位叫“雍州骑士”网友的帖子引起网上不小的争议。原因是他发现秦公一号大墓内的人骨处于完全暴露状态,被白雪覆盖。不少网友认为此种处理遗骨的方式不妥,呼吁有关部门重视。也有网友称,外面的棺椁是仿制的,不要当真。那么,秦公一号大墓如今到底处于怎样的保护状态?发掘出土几十年,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遇到哪些困难?

  命运多舛的秦公一号大墓

  被誉为“东方倒金字塔”的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大墓系春秋晚期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孙——秦景公的墓葬,是继秦始皇陵兵马俑及铜车马出土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丰硕成果。1979年至1986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发掘时就受到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启棺椁之日,更是吸引了无数媒体关注。因为它的发现占据了我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它是中国迄今发掘出的最大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正是由于具有如此重大价值,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10年后,国家决定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对其进行保护。可惜的是,秦公一号大墓遭遇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命运嘲弄,正赶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佛指舍利被意外发现,陕西省将保护经费先投向了法门寺。秦公一号大墓的保护一度搁浅。直至2000年,秦公一号大墓所在的南指挥村60多户村民自发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建起了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遗址保护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成后情形并不乐观。据了解,一个博物馆的运营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除了前期投资外,后期经营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资金成为困扰这家博物馆发展的最大瓶颈,再加上经营不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事实上,大多数博物馆都可以通过立项来申请保护资金,但是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却由于体制问题而无法得到专项资金。2005 年,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曾下拨380多万元文物保护经费用于大墓的遗址保护。可是,钱到了宝鸡市,却迟迟发不下来,就因为这是座民办博物馆。捉襟见肘的境况维持了几年,最后经文保人士奔走呼吁,终于在2007年,迎来了收归国有的好消息。2007年9月18日,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收归国有,并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骨骸多为石膏复制品

  出土文物大多藏于考古研究院

  收归国有后,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职责更多了:不仅要对秦公一号大墓进行有效保护,还要负责雍城遗址的保护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与其相关的保护利用规划。因此,博物馆加快了《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步伐,将国家投资资金用于秦公一号大墓及雍城遗址的一系列保护:前后两次对大墓南坡及墓道南壁部分进行加固保护,加装了防护栏杆;改造了陈列馆,拓宽了陈列内容;完成了雍城遗址保护标志碑的栽植、文保员队伍的扩充、实施了秦公陵园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硬化地面5000多平方米,绿化东西墓道两侧15亩;《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车马坑保护展示临时大棚设计方案》等经过反复修改、多次论证,获国家文物局批准通过;秦公一号大墓顶棚加盖也在积极酝酿中。

  针对网上所说“人骨骨骸露天陈列,被白雪覆盖”,博物馆方面回应称,2012年,对墓葬大棚的加盖就组织有关机构进行了论证,最终由于资金缺口较大无法实施,《雍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获批,进一步为申请加盖大棚创造了条件。有关墓葬中出土文物的保存问题,他们说,由于受当时文物保护条件所限,发掘结束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只留下保存较好的4根“黄肠题凑”椁木和木碑在陈列室展览,其他文物均带回考古院做进一步研究。而大墓中一排排的箱殉和匣殉、木碑都是复制品,里面的人骨大多是用石膏复制,有的是从附近取土场捡拾的骨殖,目的是为了展示春秋晚期活人殉葬惨烈场景和秦人特有的“屈肢葬”式。

  “国”字号后仍面临不少困难

  有了“国”字号的身份,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虽然得到了国家的经费支持,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是仍面临不少困难。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有关人员介绍,首先是在编人员少。博物馆收归国有后从原先的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管辖的范围扩大了。不仅有占地50多平方公里的雍城遗址的巡查,还有博物馆内的遗址保护、旅游接待、秦公陵园区监控设备的维护和监看。但博物馆在编人员只有5名。人手严重不足制约了保护工作开展的步伐。其次,馆内土地没有征用。博物馆收归国有后,博物馆所占的80多亩土地,目前只征用了10亩,其余的都属于南指挥村。这也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瓶颈。最后,原馆固定资产费用还未偿还给农民。原馆的设施都是农民自己集资修建的,收归国有后需要将这部分资金尽快偿还给村民。但是目前如果只靠博物馆门票收入去偿还,一年八九万元的收入,支付聘用人员工资、维持正常运转尚且困难,要偿还固定资产,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