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马路执勤时在石堆中发现清朝墓碑

2014年04月11日 07:04   新文化报  收藏本文     

民警查看墓碑 民警查看墓碑 民警于海找到了破碎的石块将墓碑拼好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李洪亮 摄 民警于海找到了破碎的石块将墓碑拼好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 李洪亮 摄 墓碑引来市民围观 本报记者 李洪亮 摄 墓碑引来市民围观 本报记者 李洪亮 摄

  本报讯 (记者 李志刚) 昨日16时30分许,长春市亚泰大街与东三道街交会处,正在路口执勤的长春市南关区交警大队车宣科民警于海无意中发现,在高架桥下方堆放的一些马路边石中,有一块墓碑。他说:“墓碑上刻着道光二十七年立,我上网查了一下,是1847年,我觉得这应该有研究价值。”

  马路边石里发现墓碑

  事发时,于警官正在该路口疏导交通,无意中回头发现,一直堆放在桥下的一堆马路边石中,有一块石头上有字。走过去仔细看,他发现这块墓碑,不过墓碑已经破损,上端已不见。于警官说:“我翻找了接近一个小时,才找到这些碎块,一点一点拼起来,现在基本上是完整的”。

  昨日17时30分许,记者来到现场看到了这块墓碑,上半部分是一块块碎石块拼起来的,下半部分基本完好。墓碑上右边刻着“道光二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立”,中间是“皇清顕祖考妣周府太君希曾裴氏之茔墓”,左侧是“孝祀男株孙得印陞曾孙琳琛”等字样。墓碑最上端还有4个字,有些看不清楚。

  父亲喜欢收藏 从小受熏陶

  据于警官介绍,他父亲非常喜欢收藏,自己从小也受到了熏陶。当他第一眼看到石头有字后,就觉得可能不一般,然后他把石头擦干净后,看到了上边的字迹,发现是一块墓碑。

  至于这块墓碑是从哪里来的,于警官并不清楚。得知这里有块墓碑后,附近市民也都过来围观,王女士说:“没准真是清朝的呢。”

  据于警官和附近市民介绍,这些马路边石已经被扔到该处几个月,但这些东西是谁运过来堆放到这儿的,又是从什么地方运过来的,大家都不清楚。

  昨日,为防止墓碑丢失,于警官将这块墓碑妥善保存起来。他说:“估计有一定研究价值,可别再丢了或者弄坏。”在此,于警官也希望能找到运送这些边石的人,进而找到墓碑出处。

  文史专员:是父母合葬墓碑

  当晚,记者电话采访了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王新英老师,王老师多年从事长春历史人文研究,同时对东北地区石刻也颇有研究,先后出版了《金代石刻辑校》、《全金石刻文辑校》等石刻研究书籍。

  据王老师介绍,从目前墓碑出土的地点来看,这块墓碑应该是后期搬移到这里的。三道街始建于道光五年,是长春旧城开辟的第三条街路,当时东起崇德门,西至聚宝门。三道街被大马路分为东三道街、西三道街。当时西三道街被称为“金融街”和“钱市”,东三道街一带也有客栈和饭店等。市民墓地不在这一区域,这样看来,此碑很有可能是后期基建施工运送土石的过程中从它处移来。古代常有后世营修墓地时,竖立一块祖茔碑的习惯。

  另外,“妣”是古代对亡母的称呼,“考”是古代对亡父的称呼,因此这是一块父母合葬的墓碑。显祖,是祖辈,这样看来,这块碑是家族墓地的墓碑。在中国古代,夫妻死后合葬、妻祔葬于夫的葬俗是一种固有的丧葬传统。“府君”,一般是对亡父的称呼,并非官职。墓主,裴希曾,《清史稿》未载此人,其他史料还有待查证。从墓碑上的信息来看,这块墓碑是裴希曾的儿子裴株、孙子裴得升和裴得印、曾孙裴琛和裴琳等共同竖立的,表示对先祖的敬仰和孝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