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免费时代的博物馆美术馆生态调查

2014年05月14日 10:56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收藏本文     

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开设晚间专场现场图。新华社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开设晚间专场现场图。新华社资料 在上海淮海路一商业中心地下B2层展出的莫奈大展现场,排队观展成为一种常态 张新燕 图 在上海淮海路一商业中心地下B2层展出的莫奈大展现场,排队观展成为一种常态 张新燕 图 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 孙湛 图 上海博物馆展览现场 孙湛 图

  惠民较多的全国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到现在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在肯定这一政策巨大积极意义的同时,六年之后,或许也有必要对这一政策进行一些思考,比如,是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免费方式?在“5·18”博物馆日即将来到,《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通过对业内博物馆、美术馆负责人以及研究者、观众的采访,力图对这一政策进行理性呈现与思考。

  陈若茜

  上海淮海路K11地下B2层,“印象派大师·莫奈大展”这些天仍在持续进行中。3月8日这一大展开幕时,展厅外曾被排队等候的人流围得水泄不通。至“五一”前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再度回访,观展人群仍需排着长队,等候半个小时才能入场。据此次莫奈展的主办方天协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谢定伟介绍,开幕至“五一节”前夕50多天过去了,已经接待了将近17万人次观众,800多平方米的展厅日均参观客流量达到3000多人。

  谢定伟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将首次来华展览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作安放于一个商场的地下空间展览,而不是在一个专业的博物馆、美术馆展出,实属无奈之举,展品的借展方和策展方都曾就此表达过疑虑。

  “我们几乎找遍了整个上海,可以提供给民营公司举办类似于莫奈展这种国宝级展览的专业场地几乎为零。”谢定伟说。

  这样的事情他们并非初次碰到。继2008年四部委联合发文要求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之后,2011年文化部、财政联合发文要求国家级和省级美术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类似于天协文化这样的民营公司策划的哪怕是毕加索、莫奈等西方艺术大师的大展,受制于策展成本,几乎很难有进入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展览的可能。

  博物馆进入免费时代已经走到第六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超过2000家,占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以上。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是,公众观展热情提高,博物馆、美术馆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多。

  近些年,上海的博物馆、美术馆频频举办、引入艺术大展,引全国观众瞩目。比如,201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元代青花瓷器特展、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2013年落幕的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藏19世纪法国油画精品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等,这些展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众涌向沪上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甚至出现排长队都轮不上的局面。

  在巨大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涌进博物馆、美术馆的同时,不文明观展行为也常见诸报端。人们一边享受不用花钱就能进博物馆看展带来的心理上的良好感觉,一边又要吐槽蜂拥而至的人流所设置的参观障碍以及在排队等候上所花费的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却依然逃不开门庭冷落的命运,博物馆虽然免费了,但它却没藏品可展。政府的免费政策解决得了观众免费看展问题,但是保证不了博物馆有展可看的问题,甚至出现“展品常年不更换”、“复制品增多”,“珍贵文物减少”的情况。

  如同“印象派大师·莫奈大展”被几乎所有的国有专业美术馆挡在门外一般,商业性的艺术展,因为其“赢利性”,不得不避开为“免费”所束缚的国有展陈场所,选择同为“商业性”的诸如购物商场地下的艺术空间等场所进行展示。在某些人看来,这或许算是一种遗憾。

  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给国民提供了充分享受文化资源的机会?不同区域不同性质的博物馆呈现出怎样一种生存状态呢?“一刀切”的免费方式真的就公平么?

  被挡在“国”字号之外的毕加索、莫奈展

  策划莫奈大展的谢定伟首次不得不黯然告别国有艺术场馆始于3年前,那时他策划了当年颇有影响力的“毕加索大展”。据谢定伟介绍,“毕加索大展”定于2011年10月份举行,提前一年多,他们就在同当时位于南京西路的上海美术馆商谈展览场地事宜,几乎就决定要租用上海美术馆的展厅了,然而就在当年的3月5日,上海美术馆因落实国家关于美术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政策,不得再收取入场门票(对于少数特殊展览,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低票价)。

  “民间主办的大展没有国有资金支持,收入完全靠门票和衍生品收益。如果不能收费或者只能收取低廉的票价(毕加索大展市场定价80元),我们连成本都收不回。”谢定伟当时认为这样展览没法办下去,只得临时更换,四下寻觅新场地。

  历经多番折腾,毕加索大展最后以1000多万元的场租费敲定在彼时的“世博中国馆”(现中华艺术宫)举办。高昂的场租费加上场馆改造费,使得其花销竟然超过预估最大笔的开销——借展费,令成本骤然提升。即便展览最后吸引了20多万人,社会反响也不可谓不热烈,但成本难以回收已成定局,当年这桩往事至今仍然是谢定伟心中的一大遗憾。

  到了今年要举办莫奈大展,谢定伟又遇到了同样的场地问题。因为去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等国有专业美术馆办展事实上没有任何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其一,在于中华艺术宫作为公益性质的美术馆其场地不能随便出租给别人办展;其二,中华艺术宫即便举办特展,也只能最高收取20元的门票(莫奈大展门票最后定价为100元),我们根本不可能收回成本。”最后莫奈展落地在不收取任何场租费的购物中心的地下层展出。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受到法律保护”,在艺术界理当也是如此。而在谢定伟看来,“全国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与“美术馆基本展览实行免费参观,对于少数特殊展览,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低票价”的规定,间接造成了民营策展企业的办展困境,同时相关部门又没有出台新的政策来协调大环境,营造民营企业与国有场馆之间的合作空间。

  免费开放的积极意义与压力

  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不可否认的是,总体意义是巨大的,也是积极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

  以2008年2月下发的《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起点,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从多位博物馆资深从业者的描述,以及当时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可知该政策实行之初对博物馆界而言意味着一场自上而下的免费运动,对公众来说更是十分振奋人心。

  据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介绍,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浙江省博物馆是实际上的先行者,早在2004年元旦,浙江省博物馆就自发地提出并实行免费开放,是当时唯一一家免费开放的省级博物馆。

  而陈浩也因此备受当时博物馆界的质疑,“反对我的声音蛮多的,他们说浙博免费开放带了一个不好的头,因为后来该政策在全国推广开之后,其他博物馆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压力。”

  2007年,在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调研中,湖北省博物馆则充当了排头兵的作用。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王红星在公开场合谈论道,“2007年9月5日上午,国家有关领导人参观湖北省博物馆,其间谈到让更多的公众免费享用公共文化资源的问题,希望湖北在中部地区带个头,实行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在2008年2月《通知》下发之前,湖北省博物馆已经于2007年11月6日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宋向光介绍,2008年是免费开放政策全面铺开,而此政策早在2004年就有所推动。“之前要求博物馆一个月有2天免费开放或4个半天免费,或者对有组织的学生团体免费开放。到2006年,政协、人大委员屡有提案,要求免费开放。”

  位于上海最核心的地段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在当时实行的是收取20元人民币的低票价政策,并且对学生、70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和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

  随着免费开放一纸政令的到来,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鲁迅纪念馆、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据悉,上海市符合免费开放政策的博物馆共29家分三批先后免费开放。

  按照《通知》要求,免费开放范围包括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不在免费开放要求之列。换言之,行业性国有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不在国家要求的免费开放之列。

  依据国家文物局网站可查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核准备案博物馆3589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054家,(文物行政部门管理的国有博物馆2473家,其他行业性国有博物馆581家);民办博物馆535家。这意味着以2011年的数据来统计的话,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2473家中除去少数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全国符合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至少在2000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实际免费开放的数量远不止于此。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些原本并不在国家要求免费开放之列的行业性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也纷纷加入免费开放之列,一则可能出于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排除一些博物馆是为了顺应社会上博物馆免费开放潮流。

  例如,上海共有各类博物馆120余处,其中文物部门所属博物馆30多处,行业性博物馆60多处,民办博物馆14处,其中符合国家规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29家,但事实是,除少数几家行业性博物馆如上海科技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和少数几家民办博物馆如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上海动漫博物馆仍然需要收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达到90余家,约占上海博物馆总数的75%。

  一位资深文博从业者表示,“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博物馆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全国性地免费开放。” 博物馆是否免费开放,一直是国内外博物馆界不断讨论的话题。

  反对者认为,博物馆本来采取的就是低价门票政策,人们不愿意进博物馆不是因为消费不起,而是兴趣点不在于此。免票与否,不会影响到博物馆目标观众群的消费意愿,鼓励的只是一部分可看可不看群体和各种怀其他目的进博物馆的人,博物馆挤进过多人流不仅破坏参观环境,还增加了博物馆管理难度和运营成本。

  赞成者从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角度出发,认为这是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博物馆唯有义不容辞地去提升自身的服务去适应免票政策带来的挑战。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表示,“免费开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家进博物,如果因为经济困难考虑免费,那是可以的,但是上海博物馆的门票原来就只卖20元,不是大家消费不起这20元,而是本身对参观博物馆没有兴趣。”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鼓励大家进行精神消费,全民免费,不利于培养公民更多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人们愿意花高昂的价钱去买一件奢侈品,为什么不能花钱进博物馆看展览?”

  “博物馆免费还是需要国家财政买单,这也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政府拿纳税人的钱最先要保障公民的基本需求,而不是一味地、随便提高标准。现在一些地方盲目扩大免费开放,甚至将鼓励免费开放作为一种政绩。”葛剑雄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朱顺龙认为,“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消费最能体现个人的价值选择。博物馆的展览是存在一定的目标观众群的,取消博物馆的参观门槛,实际上给‘偶尔观众’(没有特殊兴趣,仅仅是出于一般兴趣或因为博物馆在附近)和‘稀有观众’(去博物馆只是出于偶然的原因,如打发时间、避雨等)一种误导,认为‘免费的午餐’不去白不去,令博物馆、美术馆沦为旅游团参观的免费景点,而熙熙攘攘、人满为患的参观环境是不符合博物馆参观规律的,会给那些真正要参观博物馆的观众造成干扰。”

  宋向光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有利于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公立的博物馆,它免费或是收费,体现的是政府的态度或者政府在整个发展规划当中对博物馆的定位和博物馆作用的一个考虑,我们国家的博物馆虽然免费开放,但是很多专家其实并不明白免费开放的目的和作用。”

  “之前博物馆更多地侧重于藏品的收集、整理、保管,策划的展览也比较贵族化,对社会公平考虑得不是太多,通过免费开放政策大家对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博物馆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免费开放后,出现一些观众在展厅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有博物馆的馆长在抱怨观众的层次低,我认为这不是一位具备基本素养的博物馆从业者应该有的态度。”宋向光说。

  免费时代的博物馆生态

  上海博物馆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免费开放前,上海博物馆参观总人数112.08万,其中学生数量20.72万,外宾数量43.6万,学生与外宾所占比例分别为18.48%和38.90%;2008年免费开放第一年,参观总人数激增到151.16万,其中学生数量19.91万,外宾数量31.4万,学生和外宾所占比例分别为13.17%、20.77%;2013年参观总人数为194.64万,其中学生数量为18.23万,外宾数量27.98万,学生和外宾所占比例分别为9.37%、14.37%。免费前后参观人数成倍增加,但是学生和外宾的绝对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呈逐年下降趋势。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克伦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示,此前博物馆针对学生团体实现减免门票政策,免费开放后,学生认为属于他们的优惠待遇没有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伍显军认为,之前博物馆为吸引客流量,都会进校园做推广,免费开放后,博物馆针对学生的推广活动减少,导致学生参观人数骤减。

  据陈浩介绍,浙江省博物馆在2004年实行免费开放之后,参观人数成倍增长。免费开放前参观总人数在20万左右,免费开放后达到120万。2009年位于市中心的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开馆后,参观总人数又进一步提升,2013年达到240多万。

  博物馆免费时代来临,客观上为博物馆增添了许多人气,一改过去某些博物馆门庭冷落的尴尬,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博物馆管理难度和运营支出。免费开放之后博物馆的生态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呢?

  全国公立博物馆的运行经费主要是依靠政府投入和门票收入,越是中、西部等边远地区的博物馆,对门票的依赖越大。国外博物馆惯用的发行彩票或减免税收以鼓励民间捐资支持博物馆的发展在国内尚未通行。所以这一轮的免费开放是由政府财政埋单的。

  2008《通知》规定,“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门票收入减少部分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运转经费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进行补助。”

  如何理解“中央财政分别按照东部20%、中部60%和西部80%的比例进行补助”呢?宋向光解释称,“免费开放后,运转经费增量部分补助数额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产生,东部经济较发达省份,由中央政府补助20%,地方政府补助80%;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中央政府补助80%,地方政府补助20%,以此类推。”

  “对于博物馆而言,免费开放之后总的财政收入没有减少,只是切分蛋糕的方式有所改变:以前博物馆可以有一些创收和经营,收入所得一部分上交,一部分补贴业务费用,自主性更强;现在相当于所有的财政都是预算管理,博物馆没有‘私房钱’了。”

  国家和地方财政对第一批实现免费开放的重点博物馆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国家财政对其门票收入实行全额补贴,每年约2170万元;同时补贴上海博物馆因免费开放而增加的营运、管理成本支出,数额为博物馆年度运营费用(含事业费、人头费)的25%,约每年2700万元。”换言之,“免费时代”的上海博物馆每年将额外获得国家财政提供的专项补贴近5000万元。具体配额上,中央财政全额支撑门票收入;对于因免费引起的运营经费的增加部分,中央财政占20%,上海财政占80%。不过,上海博物馆文物商店的经营效益也很好,这可能是其他博物馆所欠缺的。

  不过各个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不一样。据陈浩介绍,他们早在2004年免费开放时,省里给了120万元门票补助,2008年全国免费开放后,中央通过省里拨款130多万免费开放的门票补助,加起来每年给的总的门票补助在300万元左右,不过相对8000万元的年运营经费而言,这是一个很小的数目。陈浩说,“浙江省博物馆是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央每年会给一笔财政经费,这部分数额比较大,在开展事业方面,主要靠中央这块为主,不过这部分跟免费开放补贴没有关系。”

  相对上海和浙江这些省级博物馆,一些地方博物馆的日子未必就能这么好过。

  据伍显军介绍,温州博物馆在实行免费开放之后,中央财政划拨的免费开放专项补贴每年只有固定的100多万元,除却其馆内极其有限的服务性创收项目外,其余都由地方财政支撑。

  “近两年来,随着温州全市经济的不景气,政策收紧了,财政审批更严格了,经费也逐年紧张起来。”伍显军说,“这两年我们都没有引进高规格的大型展览。比如前段时间在杭州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这种展览很贵,需要200万元。像这种200万元的大型展览,我们一般要申请专项,但现在肯定更难批了。”

  而据谢定伟介绍,举办一场类似莫奈展的展览,其成本非常昂贵,具体构成包括上百万欧元的借展费、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保险费和通过四家货机空运的高额运输费,除了这三块最大头的支出,还有场地搭建、硬件设施、安保设施等的高额花销。

  “这样一场高成本的展览,如果全部依靠政府的财政经费来支撑,将是很大的一块支出。偶尔举办一两次这么高端的展览可以,否则恐怕连财政也难吃得消。比如,中华艺术宫开幕的时候可以办一次大展,但是一年能办几次这样顶级的展览?”谢定伟说。

  “上海博物馆的情况比较特殊,它自己有很多很好的藏品,可以跟其他博物馆换展,所以它举办了很多好展览,但它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它的展品必须跟国外别的博物馆的调性相一致,对方博物馆要能够展示它的藏品。但是像一些小地方、小城市的博物馆,它本身没什么展品,又没有费用办高端的展览,即便是免费开放,它意义也不是很大。”

  “最重要的是它有没有东西可展,政府的免费开放能解决百姓免费进去看展,但是它不能解决一个博物馆是否有好的展览,好的展览是要有经费支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由政府包办合适么,需不需要市场化运作和市场的培育,鼓励老百姓进行文化方面的消费?”谢定伟说。

  上海笔墨博物馆是一家民办非企业博物馆,并非在国家要求的免费开放之列,但它从2008年9月份创办之初就加入了免费开放的行列,其运营状况也反映了当下博物馆的一种生态。

  据该博物馆的负责人汪凡介绍,上海笔墨博物馆的年运营经费在100多万元,资金构成包括政府的民办博物馆的扶持资金和其托管企业的补助两部分。年客流量在7万-8万之间(2010年世博会那年突破10万元),年举办展览数8-10个,凭借福州路文化街这一良好的地理区位和国家级非遗这块金字招牌,该博物馆成为上海民办博物馆中发展得最好的博物馆之一。

  “我们的经费也是紧张的,刚够维持运转。”汪凡说。曾经有华裔游客参观完笔墨博物馆后向汪凡建议,为什么不采取自愿捐助门票的形式,这种建议制门票在国外一些博物馆很常见。但是汪凡认为,上海笔墨博物馆既是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公司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是国家非遗展示中心。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级鼓励所有具备免费开放条件的博物馆尽量免费开放,这就更不应该收费了。

  中国还存在数量众多的县级博物馆。据宋向光介绍,很多县级博物馆是由原来的文管所变更而来,更像文物管理和保护机构,它们自身的素质还有待于提高。“它们的基础设施、人员状况、业务结构都跟博物馆差得比较远,财政状况也不是很好,通常只需要把藏品看管好,不丢不坏,对于策展水平要求不高。”

  “一刀”切不出公平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博物馆进入免费时代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像北京、上海等旅游热门城市的一些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常常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比如201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元代青花瓷器特展、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2013年落幕的美国克拉克艺术馆藏19世纪法国油画精品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等,这些展览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众涌入博物馆和美术馆,甚至出现排队都轮不上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博物馆则拿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和补助,无需再为吸引观众而挖空心思策划展览,一些博物馆则碍于经费紧张,办不起高端的特展、大展,出现博物馆整体办展水准下降,展览周期变长、复制品增多等状况。

  朱顺龙介绍,据他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实行5年有余,一些负面效应已随之显现。“博物馆展品常年不更换,以往3个月一换,半年不换就要受到专业参观者的诟病,现在经常不更换;复制品越来越多,以前一个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复制品不能超过5%,随着参观环境变差,真品损坏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博物馆为了规避风险,以复制品替代真品,复制品所占比例上升到百分之二三十;与此同时,珍贵文物出现数量也越来越少。轮换珍贵文物,对文物寿命有影响,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原来是专业的场所,有着挑剔的参观对象,随之变成旅游景点之后,没有人挑剔了,很多博物馆也懒得做这个事情了。”

  一位文博界资深从业者表示,他并不反对博物馆免费开放,但是他不赞成这种撒胡椒面式一刀切的免费方式。“我国的博物馆种类众多,办馆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元化、隶属关系多元化,身处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地区的博物馆其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这样不加区分地免费开放,容易适得其反。”

  作为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先行者和支持者,陈浩认为博物馆在免费开放上可以“切刀”,但是不能“一刀切”。“有条件的博物馆和通过创造条件可以达到免费开放要求的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有些博物馆不具备免费开放的条件,不适合免费开放的,我认为不应该勉强去免费开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客观,要实事求是。”

  闸北区革命史料陈列馆是隶属于区级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其年运营经费大概在100多万元,参观人数为1.5万每年。其支部书记周国成告诉《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通知》出来后,他们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但实际上从2007年建馆以来,他们的宗旨就是免费开放的,从来没有收过费。“考虑到我们是以陈列中共党史、公史为主,比较枯燥,感兴趣的观众肯定不及一些艺术类的展览多,如果再收门票架设门槛,可能来参观的观众就更少了。”

  还有一类像上海的青浦区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属于中等规模博物馆,有一定的地方特色,通常位于繁华都市的近郊,其客流量的构成基本是当地市民和去近郊旅游观光的人群。由于其独特的区位因素——与城市拉开一段距离,一方面受市中心热门博物馆的热门展览冲击较小,另一方面又吸引了部分来近郊旅游观光的游客,因而,在免费开放之后,客流量在一定程度内得到提升,但又在展厅的功能承受范围之内,不至于陷入爆棚的困境。其免费开放后博物馆面临的冲击很小,依旧妥妥地运转着。青浦博物馆副馆长王辉认为,免费开放也不失为一项不错的文化惠民政策,更为该博物馆挣得了好口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坚定要收费,而且价格还不菲的民营美术馆的展览,却依然能够吸引到人数众多的观众,他们的观展热情没有因为需要支付门票而有所降低,可以预料的是,倘若不是因为设定了收费这一门槛,观展的人数必定会失控。

  比如近日刚于人民公园内上海当代艺术馆闭幕的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展览,闭幕当日的上午10点,来参观的人流已经在上海当代艺术馆门口排出了300多米的长队。等待20多分钟如愿进入展馆之后,发现偌大的展馆内也是挤满了人,每看一幅画、观摩一个装置作品,步履都要顺着人流缓步挪动。而稍微热门一点的展厅,排队的人要从二楼展厅门口顺着楼梯一直延伸至一楼。该展馆显然没有按规定限流,因为参观人数多到已经妨碍人们正常观展的地步。这样一个展览,它需要收取50元的门票,展馆外面也有不少黄牛在倒票,以“无需等待,直接看展”为噱头,但是票价高达200元,亦有不少热切看展的观众为此埋单。据该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2013年12月21日开幕至今,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参观人数达到33多万。

  同样如莫奈大展,由于是民营企业参与主办的艺术展,其门票售价在100元,但是从开幕至今每天仍不乏排着长队等候看展的人群,其最高一天的接待量达到7000人。据谢定伟介绍,五一假期等待时间会达到一到三小时。

  而上海博物馆的几乎每一个特展开幕,都会引发人们类似的观展高潮。

  由此可见,一家博物馆能否吸引到观众取决于是否有好展品、好展览。不问博物馆性质、地域、不分展品好坏优劣一刀切地免费,未必见得就是一种公平。曾有专业人士建议,对那些文物资源丰富,陈列展览新颖,观众数量饱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博物馆不应该急于免费开放;对那些观众量不大的博物馆、纪念馆,应尽量予以政策和经费的支持,实行免费开放。“想要不这样‘一刀切’,显然也并不这么好操作。一旦开了一个口子,就有人会打擦边球。”谢定伟说。

  国外的博物馆免费吗?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宋向光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收费政策各不一样,选择免费或者收费要看各国对博物馆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西方很多国家从社会角度考虑,把博物馆作为提升社会整体素质的重要机构,将其视作一种社会发展的投入,而不是把它作为文化消费品,更类似于办教育,办图书馆。比如英国是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认为不能让门票阻隔了低收入人群,令他们不能进入博物馆或利用博物馆,因此,很多由政府主办的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不过从上个世纪80年代撒切尔以后进行公共管理改革,一些政府主办的博物馆开始收费。但是从2003年开始博物馆政策又重新改过来了,公立的博物馆也还都是免费开放。

  美国是把博物馆作为民间的文化权力,政府对博物馆事务采取不干涉的态度,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得很少,让社会自己去筹措资金,来办这个事情。美国人商业、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如果政府投钱多了,可能会影响到博物馆的管理层对博物馆发展的判断和管理。但是,美国的公立博物馆有不少是免费开放的,有百分之七十是政府拨款,考虑到既然是纳税人的钱,就不能跟纳税人再要一回钱了,它们的思路也是博物馆是一个教育机构,要给市民提供低门槛地接触高端艺术品和收藏的机会。

  法国采取的是低价门票政策,它尽管收费,但是很严格地要求博物馆每月得有两天是免费开放,两天之外的话,晚上也有一个时间段是免费开放的。法国博物馆的基本原则叫艺术属于人民,博物馆所有的艺术品、产品都是属于人民的,政府的责任就是让人民有权利来利用、享用和接触这些艺术品, 它采取适当收一些费。博物馆是由国家财政投入,跟这个国家的富足程度有些影响。另外很多著名的博物馆都是旅游胜地,它们会考虑让外国人也要交点钱。■

  【链接】

  温州博物馆:如特展收费,可提升展览质量

  温州博物馆属于地级市博物馆,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展厅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其中有三个常设展,三个临展展厅,是2008年 《通知》下发后最早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2011年被浙江省文物局评为免费开放最佳宣传和实践博物馆。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伍显军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介绍,在免费开放前的2007年,其参观总人数大概在30多万,之后逐年上升,2012年参观人数为79万,2013年参观人数为94万。这其中既有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人气,也有人们日渐把参观博物馆作为重要文化活动的因素。

  “观众构成中学生占一大半,还有很大一部分增量是之前不舍得买票进入的外地来温务工人员,免费开放之后,他们会把来温州博物馆作为闲暇时期的休闲方式。”伍显军说。

  据伍显军介绍,按照展览预算经费,温州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约16场,包括一场比较大型的展览。其年运营经费在八九百万元。中央财政给的免费专项补贴每年只有固定的100多万元,除却其馆内极其有限的服务性创收项目外,其余都由地方财政支撑。

  “近两年来,随着温州全市经济的不景气,政策收紧了,财政审批更严格了,经费也逐年紧张起来。”伍显军说,“这两年我们都没有引进高规格的大型展览。比如前段时间在杭州举办的敦煌文物展,这种展览很贵,需要200万元。像这种200万元的大型展览,我们一般要申请专项,但现在肯定更难批了。”

  今年,温州要接受历史文化名城考核,温州博物馆被要求必须策划20多个展览,比往年还多了5个。“预算没有明显提高,可能都要申请专项。”伍显军说,作为一位地级市的博物馆副馆长,他是赞同地方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不过他也承认,“如果特展收费,可减轻财政负担,提升展览的质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