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被拍卖《西路上》手稿是假的
因为莫言手稿拍卖风波,即将在5月31日开拍的歌德2014年春拍“小雅观心——赵庆伟藏重要名家书稿、手札专场”成为被关注热点。拍品中也有贾平凹的手稿《西路上》,但记者从拍卖公司工作人员提供的网站上找到预展的手稿向贾平凹求证时,他表示:是假的。
缘由 莫言手稿取消拍卖
据悉,这次拍卖定于本月底开拍,但消息刚出就遇到问题。因为拍品中有莫言短篇小说代表作《苍蝇·门牙》手书原稿,莫言不希望自己的手稿在商业市场上炒来炒去,希望对方归还,他将无偿捐赠给现代文学馆保存。
有消息称莫言还致电《解放军文艺》杂志询问由杂志社保管的手稿为何出现在拍场,《解放军文艺》杂志相关人士表示是非正常渠道流失,已经致电拍卖公司希望尽快停止拍卖。最终委托人赵庆伟表示尊重莫言先生的意愿。
记者了解到,这场拍卖中包含了一批中国文学艺术大师手写原稿原作,冰心、丁玲、孙犁等先生所著文章手书的原作及王蒙、贾平凹等人的小说散文手书原稿,还有王朔《海马歌舞厅》的原著小说手书原稿,均为无底价拍卖。
记者致电该拍卖公司,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贾平凹的一份手稿确实在拍卖之列。记者通过该工作人员提供的网络预展地址看到这份手稿,名为《西路上》。手稿为8页纸本,预展资料显示了其中两页,信纸是使用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稿纸。
转折 贾平凹确认是假手稿
贾平凹《西路上》是他目前唯一一部手稿珍藏版,以“我”西行为主要线索,用六个小标题连缀,描述了作者西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这部作品是贾平凹2000年9月期间考察丝绸之路后创作的长篇散文体小说,曾在《收获》杂志上连载,不少读者阅读了连载后,对这部作品的手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手稿版后来由三秦出版社出版。
根据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提供的2001年10月首版的《贾平凹手稿珍藏版——西路上》一书,记者对比了手稿版和拍卖版,第一页的排版与字体略有不同,而且拍卖版比起手稿版存在缺字现象。随后,记者联系到贾平凹确认该手稿真伪,他看了记者发过去的网站预展的手稿照片后,明确表示:“是假的”。记者询问贾平凹这部手稿的去向,他说:“记不得了。”他也希望能查一下。
受贾平凹之托,记者致电三秦出版社责编高立民,他表示这部作品当时拿到的就是手稿复印件,“我们也没有见到手稿原件。”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王立志表示已经受贾平凹之托,将继续关注并追究此事。
进展 拍卖方表示:若确定是假的会撤拍
莫言曾猜测很多作家的手稿都在刊物或出版社的档案库里存着,难保不流失出来。而此次拍卖的委托人赵庆伟曾告诉媒体,他的藏品都是论车或者论麻袋买,包括手稿30吨。曾经他以3.3万元买了33个《文学评论》杂志清理出的纸箱,其中冰心等名家手稿就出现在此次拍场。
记者昨日联系歌德拍卖公司一位负责“小雅观心”拍卖的工作人员,他表示对于拍品的真假他们并不了解,是为委托人拍卖,他们并不负责真伪的鉴定,藏家可以到现场来分辨,“如果是贾平凹老师提出手稿是假的,我们会跟委托方和贾老师一起协商,鉴定确认是假的后,我们会撤拍”。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刘慧采写
>>资料链接
北京歌德拍卖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7年,是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国家文物局获准拍卖的国际性、综合性拍卖公司。公司主要拍卖专案包括:中国书画、古董珍玩、油画影像、古籍善本、邮品钱币、当代工艺品等,是北京产权交易所经纪会员单位。歌德成立五年来已成功组织数十场大型春秋艺术品拍卖会,成交总额数十亿元人民币。
名家手稿拍卖轶事
近年,名人手稿拍卖已成为艺术品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较著名的有以下几次——
2012年5月,尽管周作人之孙要求停拍祖父手稿,但由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仍以184万元的高价落槌,周作人的长孙起诉中国嘉德。
2012年5月12日,书法家沈尹默的《忆鲁迅》手稿,成交价为59.8万元。
2013年,一批总量共110件的钱钟书及其家眷的信札、手稿即将亮相北京中贸圣佳春拍时,在其遗孀杨绛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几家拍卖公司先后宣布停拍。
2013年5月,中国嘉德春拍鲁迅手书《古小说钩沉》一页手稿,最终以690万元成交。
手稿虽有价 收藏需谨慎
作家手稿会让人感受到某种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且许多作家本来也是书画名家,近年来,更多作家使用电脑进行创作,作家手稿也就越来越难得,更易引起大家的收藏热。但手稿真伪也值得大家关注。
作家对手稿很看重
很多作家对手稿都很看重,王立志透露:“贾老师的手稿会放在箱子里装起来,还会用很好的盒子和绸缎包起来,显得非常神圣。他对手稿有历来传统文人对文字的崇敬之情,比如《秦腔》获奖后,他在原稿前敬了香,他把作品看得很重要。”
据悉《白鹿原》小说一炮而红后,原版手稿曾被藏家看中,欲出大价钱收藏,也都被陈忠实婉拒。早前还有作家把原稿给出版社的,后来手写的作家少了,加上大家对手稿的珍惜度越来越高,很多出版社都拿不到手稿原件了。
手稿展示作家的个性化创作过程
记者了解到,对于很多收藏者而言,手稿具有体现作家个性风格,反映创作思路痕迹的作用,能更好地了解作者本人和作品。而如果将手稿和出版稿放在一起对比,甚至能够发现作家最初的一些构思的变化,尤其有些作家手稿大多是孤本,被认为是一种稀缺资源。
记者昨日从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常务院长王立志处了解到,现在的假手稿不少。“之前有一位藏家高价买到贾平凹老师《古炉》后记的手稿,辗转到我们这里请贾老师确认,可这个原稿就在贾老师手里。”所以对普通读者而言,能展示作家个性化创作过程的手稿虽然有价值,但收藏要谨慎。至少,要确认手稿是否流出。比如,贾平凹的很多手稿都自己保存,“《废都》、《秦腔》、《带灯》等长篇小说的手稿都是他自己留着。除了早期散文手写原稿或许会在出版社,近些年的作品我觉得基本不可能流传在外。”王立志告诉记者。
他还透露,贾平凹的重要作品出来之后,会由他们去复印,再将复印件送去出版社,“大部分人看到的贾平凹手稿都是复印件,除非是贾老师与别人的一些书信,比如他曾给余秋雨写过信,这样,原稿肯定在余秋雨处。”据悉,现在一些展览馆展示的贾平凹手稿,多是展览方借用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