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令文物重获新生
据介绍,一幅高近5米,宽近3米的清代董郜山水贴落 (文物号:故198986)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当时这件文物送来修复室时,情况很不好,画作卷成一卷,画心老化损毁严重,即使十分小心地打开画卷, 老化的绢本还是一片片碎化剥落下来,有的碎片还不到小拇指甲盖大小。还有严重的霉、灰等现象,要修复谈何容易啊。”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书画修复科长杨泽 华在修复之初感叹。
在修复前,修复师们对作品进行了认真研究、拍照入档,并确定了详细的修复计划。修复时,用棉纸加固、展开画作主体,将每个细小的残片都分别加固,逐一清洗,把画作上的灰、霉等清除干净后,原本灰褐的画面呈现出较为亮泽的光彩。
接下来就到了耗时最长、最为艰辛的阶段——将小碎片逐一拼对在画面正确位置。大大小小的上千块碎片,从大块的开始,一片一片找,一片一片拼。几位老师傅 带着徒弟们,十几个人,每人手上拿着几片,围着画作转了一圈又一圈。每个碎片的位置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得大家一块确认才行,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片,仔细 研究又不对,只能从头来过。
“谁要是突然间拼上一片,大家的喜悦可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杨泽华开玩笑地回忆道。欣喜的是,经过约半年的精心修复,这幅作品终于将完整地在观众面前重现。
另外,在“陶瓷修复”板块,主办方为观众展示了唐代三彩马、唐代三彩骆驼、清代乾隆款里白釉外黄地绿彩云龙纹碗、北齐石苏老虎等造观世音菩萨立像等陶瓷修复后的面貌。
记者了解到,高达83厘米、长61厘米的唐代三彩骆驼作品(文物号:新62426),在修复前,颈部、右前腿上部、左前小腿都有断裂现象,缺少三足和约 2/3底板,残存的底板上有原修复材料的覆盖层,左前腿和右后腿根部有粘接修复痕迹,颈部下面的两侧也有修复的痕迹,前峰根部亦有粘接的痕迹。
陶瓷修复师们在进行详细的病害分析、登记后,检测原修复材料、绘制病害图,留取图像对缺失部分进行复制,并补配缺失的三足部分和复原底板形状,将其修补。一件作品完整呈现的背后,是他们耐心、细心、热心的付出。
来源:美术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