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故宫里的80后

2015年11月20日10:44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这些年轻人给故宫带去了新的血液,谱写故宫的传承。

图:600 年故宫在晨曦照耀中熠熠生辉(摄影:比比)图:600 年故宫在晨曦照耀中熠熠生辉(摄影:比比)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这座拥有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向我们展现了太多新的面貌:开放新的参观区域,举办诸多璀璨耀人的新展览,上架了几款备受欢迎的 APP 应用,连它的官方微博都学会了卖萌。走在故宫博物院中,还能见到许许多多戴着胸牌、年轻无比的面孔。《外滩画报》与在故宫中工作的六位年轻人面对面,从他们的经历、观念和生活中,探索古老故宫与新时代的纽带。

  为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中,有一件陈洪绶的《梅石图》,画中一树老梅盘曲的粗枝奇崛遒劲,沧桑老迈,而截去的枝头上几朵新梅绽蕾展瓣,充满新生气息。这幅画总让我联想起故宫博物院,它建址在拥有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上,拥有180多万件藏品,人们总是喜欢用悠远、岁月、历尽沧桑等字眼去形容它。

  但事实上,当它迎来了90岁生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许多新的面貌,比如它推出了多款时髦的APP 应用、它又开放了许多新的区域、筹备了多个新形式的展览、它的文化商店中又上架了许多新奇趣萌的衍生商品……走在故宫中,还能见到许许多多戴着胸牌、年轻无比的面孔。

(摄影:比比)(摄影:比比)

  故宫博物院自成立时就不乏年轻的血液。那志良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中就写过,他17 岁进故宫清点文物,25岁就押运故宫古物南迁。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那志良在他的老师陈垣(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首任馆长)的带领下进了故宫,第一天就参加点查工作,做“物品登录”。当时,他对于文物毫无认识,见到地上放着许多的白地蓝花瓷器,心中还暗暗想:这不和我家里吃饭用的盘碗一样吗?

  在后来的登录中,他才知道原来这些“白地蓝花”叫“青花”,上头的莲花纹饰叫“番莲”。他不禁感慨:“工作了只一次,我就得了一些知识。”在此之后,那志良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工作了70 多年。

  “清室善后委员会”中的年轻人还有许多,比如庄严,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清室善后委员会” ,之后也是护送文物南迁的主要功臣。又比如古建筑学家单士元(后文中单嘉玖的父亲),17岁进入 “清室善后委员会”,直至 1998 年去世,单士元为故宫工作了近74 个春秋。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这些年轻人成为故宫博物院一员,他们与故宫之缘在战争的硝烟炮火中也不曾中断。

(摄影:王琎)(摄影:王琎)

  新中国建立后,故宫博物院中也从未缺少过年轻人的身影。比如现在声名鹊起的艺术史家巫鸿,197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进故宫,第一年的工作是在书画院前站殿,他日后描绘:“就是天天擦玻璃,不停地擦,还有拖地,收拾卫生。”

  即便如此,仍旧能学到东西,比如看画,站殿一年后他就开始参加业务工作,先在书画组,后又去了金石组。1980年,巫鸿去了美国,他回想起在故宫的点点滴滴,有许多他的老同学,如单国强(23岁进故宫)、杨新(25岁进故宫)、聂崇正(27岁进故宫),这些当年的年轻人,跟在故宫里老一辈的专家如徐邦达、启功等身边,口传心授学习知识,如今都成为了业界知名的学者,这或许能称为故宫的传承。

  新鲜的血液流入,在故宫的机体中被催发着、滋养着、循环着,让年老的故宫如老树般不断抽出新枝,而当他们逐渐年老时,又能继续温养新人。

六百年故宫里的 “80后”
 
包括那志良在内的老故宫人在国宝南迁的途中尽心尽力,战火中不忘初心包括那志良在内的老故宫人在国宝南迁的途中尽心尽力,战火中不忘初心

  在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我们采访到了在故宫中工作的年轻人们,试图了解他们的想法、生活,以及与古老故宫的关系。这些“80后”在互联网、全球化环境中成长,他们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思想,他们在故宫的枝干上,会抽出怎样的新枝?我们也好奇,他们从故宫内部去观察,见到的故宫又是怎样的?他们对故宫的情感如何?他们对于“故宫人”又作何理解?

  我们采访了文保科技部的书画修复师喻理,他为我们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史专业的年轻毕业生,跟随师傅学习书画修复这门神秘技艺的过程中,如何寻找到艺术史研究与古老技艺之间的连接点。

  我们也采访了故宫研究院研究室的年轻科长刘甲良,他讲述了一个与故宫日久生情的故事,以及他是如何在故宫的工作中寻找到人生的方向,在他的故事里,我们能够读到一个年轻人怎样一步步拥有了属于“故宫人”的归属感。

  我们采访了故宫教育宣传部的讲解员刘翠,因为工作关系,她每天都要在故宫里转上一圈,8年过去了,丝毫也不觉得厌倦,古老的紫禁城,总让她有一探究竟的冲动;还有故宫最前卫的资料信息部数字展示一组,外界所熟悉的故宫博物院微博、微信,以及《胤禛美人图》、《每日故宫》、《皇帝的一天》等7 款 APP 应用即出自这个部门之手,他们用自身的年轻、大胆,构建出一个新媒时代的故宫,并将自己与故宫朝夕相处中发现的美好情感,分享给大众。

  数字展示一组一位成员的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她在故宫七年了,身在内部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故宫按照自己的步骤慢慢地变化着,一开始的变化可能很细微,公众从外部看,并不一定能发现,不过一旦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能完成质的飞跃。就像刘甲良说的那样,“某一天你会发现,我们已可以在世界上领先。”

  资料信息部——六百年故宫的新媒体时代

(从左至右)张林,27 岁,新媒体摄影师兼微博编辑,进宫时间:2014 年;于壮,35 岁,数字展示一组组长,进宫时间:2003 年;庄颖,32 岁,英文编辑兼 APP 项目负责人,进宫时间:2008 年

  (从左至右)张林,27 岁,新媒体摄影师兼微博编辑,进宫时间:2014 年;于壮,35 岁,数字展示一组组长,进宫时间:2003 年;庄颖,32 岁,英文编辑兼 APP 项目负责人,进宫时间:2008 年

  庄颖看待故宫的视角不学术、不枯燥,而是细腻、亲和、饱含情感,跟她一起共事的“80 后”们也都差不多,或许正是这种属于年轻人的视角,让故宫的微博、APP 应用和微信公众号等,都沾染上了一种更普世的基调。

  文保科技部 喻理——“干这行最重要的就是坐得住”

喻理,27 岁,故宫书画修复师,进宫时间:2013 年喻理,27 岁,故宫书画修复师,进宫时间:2013 年

  见到自己亲手修复的藏品边围着许多欣赏的观众,那一刻是喻理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一幅文物经过你的双手,或造成遗憾或恢复魅力大放光彩,无论怎样你都会觉得自己就是历史的创造者。”

   故宫研究院 刘甲良——“在故宫时间长了会日久生情”

刘甲良,35岁,故宫研究院研究所综合科科长,进宫时间:2007年刘甲良,35岁,故宫研究院研究所综合科科长,进宫时间:2007年

  刘甲良心里坚信故宫会越来越好。他也认定了一条听着有些不合时宜的路——在学术上做出成绩,被社会认可。这大概是故宫的另一层魅力,它太安稳了,把时代的浮躁气焰都挡了下去。

  教育宣传部 刘翠——“来了故宫,再也不想去其他地方工作了”

刘翠,29 岁,讲解员,进宫时间:2008 年刘翠,29 岁,讲解员,进宫时间:2008 年

  在故宫工作数年,刘翠经常会思考自己当时为何一定要来故宫工作,肯定是因为喜欢,但更多的还是和故宫有缘,想到自己对故宫的情感,真觉得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再去其他地方工作了。

  (文章来源:外滩画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故宫博物院80后故宫陈洪绶启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