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主棺下月10日完成套箱

2015年11月24日11:37   新华网  收藏本文     

  此次考古首度使用低氧实验室,顶级专家清理保护文物

  出土了一万余件文物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创下了我国考古史上的多个第一,和南海一号沉船项目并列为国家重大考古项目。连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 集中提取了马蹄金、韘形玉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被运送到实验室,将在特别创造的微环境下进一步修复研究,破译出更多2000年前的历史信息。那么,如此数 量巨大、类型复杂的文物是如何进行保护的?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请专家解读文物从现场到实验室的保护过程。

  淤泥清理完成后进行三维扫描

  对于市民所关注的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进展,考古领队杨军表示,在上周六大规模的文物提取之后,现在考古人员正在做东室南部和西室北部的淤泥清理工作,淤泥清理完成后要进行三维扫描工作,记录的同时也方便后续文物提取的顺利进行。

  “目前预计文物的提取至少还要到25日,需要弄清文物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进行。”基于考古工作的细致性,目前暂不可知淤泥下部还有哪些文物出土。目前已经确定的是在12月10日左右,按计划会完成对主棺的套箱工作,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对主椁室的文物提取和发掘。

  “我们对文物的提取是非常谨慎的。”杨军说,“每件文物提取之前,都需要每位专家根据现场情况给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现场讨论后方可进行提取工 作。”杨军介绍说,这个应急的提取方案非常细致,从哪里下手,几个人搬运,竹签怎样插入泥土,用怎样的力度,又怎样托起整件文物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同 时出于对文物保护的考虑,现场专家要在短时间内给出方案,对专家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同时进行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发现墓葬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点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会同南昌市新建区的文博单位开始制定科学合理的发掘方案。 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表示:“我们对整个侯国的都城紫金城进行了调查勘探,紫金城有3.6平方公里的范围,这个范围非常巨大,包括内城、外城,首先对整 个兴建过程和兴废的一些情况进行初步了解。”

  完成现场勘探工作的同时,考古人员还对文献记载的四代海昏侯墓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四代海昏侯的埋葬情况,哪一座墓园属于哪一代海昏侯的,其他大量的贵族埋在哪里,还有平民墓葬在哪里等问题都在研究范围之内,并作出了相应的保护方案。”

  在对整个墓园的形制和墓葬结构作出了有效判断之后,考古人员制定出详细的发掘方案,在发掘过程中,专家们仍在研究、讨论、挑战发掘方案。徐长青 表示,此次考古工作获得了国内十多家单位的支持与合作,顶级专家参与发掘保护,这些文物的清理都是专家亲自做,在文物发现的第一时间,让考古发掘和文物保 护同时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取文物信息,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

  不同文物“喜欢”的环境不同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中,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的金器、青铜器、漆木器、纺织品、木牍等珍贵文物的出土让人们大开眼界。而如何保护这些宝贝,却让考古人员花了不少心思。

  杨军告诉记者,出土文物由于种类质地不一样,具体的保护方法也各不相同,像精美的漆木器都要泡在去离子纯净水中,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用十几桶去离 子纯净水喷洒在刚刚出土的漆木器上。“如果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它马上就会变形开裂甚至上面精美的花纹会立刻消失。因为漆木器是属于现场难以进行保护的一种 文物。它能保存下来就是因为有水富养它。一天至少要喷水五次。”

  和喜欢潮湿的漆木器不同,青铜器的保护则需要非常干燥的环境,同时南方地区土壤的特殊性也对青铜器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长青表示,由于江 西属于酸性土壤,对青铜器的腐蚀是非常大的,放在仓库中要不间断地保护,强制烘干也是一个暂时的保护过程,以后还要进行长期保护。

  首度使用低氧实验室

  虽然我国的丝织品约有七千年的发展历程,但出土的丝织品文物却不多。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丝织品让考古人员格外惊喜。但面对“湿时一堆泥,干时一 堆灰”的丝织品文物,用手一碰就会破,甚至变成粉末。徐长青告诉记者,丝织品保护对恒温恒湿的环境也是要求非常高的,除了在清理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之外,还 必须在低温环境下进行保护。因此,此次考古工作还首度使用了低氧实验室。文物保护组组长管理透露,这间低氧工作室主要就是采取输送氮气与氧气进行置换,然 后保证工作室里的一个低氧状态,最低氧含量可以控制在1%左右,尽可能还原出土的器物,保证它们在一个低氧和密闭的环境中。

  文物清洗坚持

  最小干预原则

  而进行文物清洗重要的就是最小干预原则,也就是在确保文物携带信息不被破坏的基础上,使文物的污染病害得到有效控制。为此,这次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部门在离墓地一公里的地方建起了3000平米的文物保护用房,文物出土后会在第一时间送到这里,再进行信息提取和保护。

  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说:“以前一般我们在田野发掘了文物就会搁到库房去,然后搁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才 能移交到实验室,让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处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文物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发生一些破坏性的变化。实验室考古就缩短了这个从田野到实验室 的时间间隔,使文物在此期间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应急处理文物

  如同给病人包扎

  以主椁室文物提取为例,其中马蹄金、金饼等金器的提取,就是在金器周边清理干净后,用一块薄钢板,小心翼翼地插入装金器的漆盒底部,将漆盒和金 器一并托起,安放在海绵上,再运到实验室。此前考古人员反复研究了几套提取方案,并进行了模拟实验,确保文物安全和现场信息完整。国家文物考古组副组长、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说:“一定要把它跟周边的关联、关系弄清楚。金饼如果一个饼一个饼拿出来,其他信息可能在拿取的过程中受损,插的时候要保证 盒子的信息也能够相对比较完整。到室内分离就比较好分离。”

  而博山炉、连枝灯、铜壶等文物提取过程中,由于主椁室曾经发生过坍塌,这些器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位置发生过移动。考古人员第一时间将它们送到了实验室,先像给病人止血包扎一样,对它们进行紧急临时性保护,去除泥土等附着物,再进行有害成分检测。

  清理修复要注意两“微”

  徐长青介绍说,在清理修复中,特别注重两“微”工作:一是“微痕考古”,认真查看文物上面微小的痕迹,能否透露更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二是将文物 保存在专门的容器里,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微环境”。专家表示,文物的价值不以它是否残损作为唯一判断标准,通过文物“破译”出的历史信息,有时比实物本 身更为重要。随着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进一步清理发掘,将会有更多重要的历史信息被解读。国家文物考古组组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信立祥表示:“多个角度,各个 层面,表现了当时海昏侯的实际生活。还会有更多吸引人眼球的东西,一个丰实贵族的生活将会进一步证明。”

  对于市民所关注的海昏侯墓主椁室的考古发掘工作进展,杨军表示,目前主要是对提取文物进行讨论研究为主。已经确定的是在12月10日左右,按计划会完成对主棺的套箱工作,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对主椁室的文物提取和发掘。(记者 周西月 蒋雅楠 文 首席记者 万勍 图)

  来源:南昌晚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文物墓主套箱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