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超越现实世界:85美术运动的经验所得

2015年11月27日16:05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千叶成夫(日本)

  我手边有一本记事册,去中国时总带在身上,记下旅途中的各种事情,有艺术家工作室的情况,有艺术家的谈话,也有我自己的感想。到现在为止我已不清楚有多少本了。现在我手里拿着的是最早的一本,也就是第一本。1988年12月21日至89年1月7日,上海、杭州、北京。初次踏上中国大地,在上海的范钟鸣,北京费大为的带领下我见到了中国数十位艺术家,看了他们的一些作品。那些人几乎都是“85美术运动”的艺术家。当时我一直在注视中国现代美术,并寻找机会访问中国,我最想见的就是“85美术运动”的主力们。

  自那以后25年过去了,世界整个儿地都变了。其中,最举世瞩目的变化就是中国,这也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变化。当时的中国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经济实力,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现代化的西洋道路,那也是我的国家日本以及现在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的选择。但当我在自己的脑子里比较25年前和现在时,我没有很多自信而敢说非西洋地域的人们作出的选择是恰当的。我倒不是要怀旧,只是冷静思考下来,怎么也不能认为现在有多好。美术以及个体美术家们在这样的社会以及时代潮流下,是怎么对应的?又将如何对付下去?在我回顾中国“85美术运动”时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些问题。

  从社会整体来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在美术上,它以“星星画会”的活动为先驱,接着就是 “85美术运动”,其历史洪流可以形容为是激荡无比的,而且现在仍然还在滚滚向前。在中国——作为中国人在美术现场也许看到的范围不会很大,因为中国很大,而且美术的中心也不一定就是北京、上海。至少像我这样相隔不太远又保持一点距离的外国人看法就会大不一样。简约地来说,“星星画会”是要求表现自由的运动,而“85美术运动”则有两个意味。一个是继承了“星星画会”的志向,另一个是第一次尝试对美术表现本身进行了反思。

  中国对这种“反思”是多样的。如果要对“表现”进行根源性反思的话,在西洋现代美术地区的文脉常识里首先就会想到西欧上世纪初的“达达”,也就是对美术进行否定之否定以后产生出新美术的一系列思想和实践。而中国情况是不一样的,第一,社会与美术的进程及现状与西洋完全不同。第二,美术家们在西洋美术里寻求着什么新的东西。第三,事实上,文革时期的文化锁国状态现在还有所残存。因此,我不得不说中国不少美术家们对西洋美术基本上是无知的,他们用零散获得的知识碎片来想象西洋美术,并从中获得灵感进行模仿。

  结果,“85美术运动”一方面近似西欧达达的“否定美术本身”(例如,“厦门达达”),另一方面,西洋的后期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的各种风格的绘画、雕塑都同时存在,还有二战后的波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就是说时间顺序前后的东西混杂在了一起。对于我这个观察 “85美术运动”的人来说,这种体验是不可思议的。达达的同时怎么会有塞尚?超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怎么合成了一个东西?!非常知性、洗练的观念艺术却在一间破旧的、满屋灰尘的狭小平房里展现。而跨出房门一步,外边就是人们生活艰难的巷子。

  我现在整体看“85美术运动”, 我认为,虽然它矛盾重重,但它那种寻找最重要东西的姿态和方向感是对的。那就是它时刻紧扣美术的“主题”是什么?应该是什么?的根本问题。后来,也就是1989年以后,中国美术中的政治波普、泼皮艺术等批判中国现实社会的表现风格成为了主流。这个潮流紧随着经济急速成长的步伐呢?还是其他?我以为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各自对社会急速发展中产生的矛盾进行批判、讽刺,是从正面表现或从侧面描绘而已。当然还有与赞美一步之遥的东西,还有怀念“毛泽东时代”以此来表达对现状失望的作品。

  从美术的“主题”角度来说,作品主题基本上都局限在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上。谈到1990年代到2000年代的中国美术,在国际上,人们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来的大概只有这样的东西而没有别的了。甚至可以说它们已经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品牌,也因此获得了美术市场上的成功。话题稍微偏离一点,我至今为止一直在自己内心里称这种现象为“中国人难以割舍的主题主义”。不是吗?中国不是从前就有以天下大任为己任的国民性吗?诸如许多大诗人(几乎所有大诗人?)都是政治世界的失败者,他们隐遁自然田园从那里远眺自己败阵过的现实世界(政治世界),抒发着他们的诗意!也许事实是倒过来的?从政治现实世界败阵下来的无数失败者中,偶然出现了(辈出了)为数极少的大诗人,应该这么说吗?

  然而,这种根子上的“主题主义”国民性再怎么说它也是不灭的,事实上,1990年代以后的那种被我称之为“新波普”倾向,在进入2010年代以后它就似乎告一段落了。我想,现在的中国美术终于来到了应该进行自身反思时候了,反思的原点就是“星星画会”和“85美术运动”。这次展览也正是一个很好的事实佐证。

  另外,主题主义“陷阱”的不可救药之处,在西方它体现在具象绘画的消亡上,在其他地方则体现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末路之上,这是已经被证实的事情。当然,因此就要回到“星星画会”、“85美术运动”,那也是不对的。时代已经实实在在地变化了,而新美术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一直去超越社会,与时俱进的任务就交给“商业”好了,美术应该追求的东西——在本质上是与那些主题无关的。

  范钟鸣译                                                           写于日本东京 2015.10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美术运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