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收藏古画不如选择冷坑

2015年12月28日08:19   金羊网-新快报   微博收藏本文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达仰  奥菲利亚   ■达仰 奥菲利亚 得陈嘉庚襄助收藏恩师名作 得陈嘉庚襄助收藏恩师名作

  在其诸多藏品中,达仰的《奥菲利亚》和唐代的《八十七神仙卷》的收藏经历最为坎坷。

  1919年,徐悲鸿赴法国留学,在留学期间他收藏了他的老师——达仰的油画作品《奥菲利亚》,画中人物取材于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女主角,她是一场王室斗争中无辜的牺牲者。

  徐悲鸿被达仰的这幅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慈悲之心深深打动。当他决定买下此画时却身无分文,因为他留法时期非常贫困,朝不保夕,哪还有钱买画呢?他在画前久 久地徘徊着,想到千疮百孔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百姓,悲天悯人的呼声使他收藏的欲望越发强烈,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买下此画。他请求画店老板为他保留此 画,自己先回去凑钱。他的真诚打动了老板,老板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时限不超过3个月。

  徐悲鸿满怀信心地为筹集画款奔走,但筹集这样一笔 巨款又是何等艰难!在一位新加坡的朋友黄孟圭先生的相劝和帮助下,徐悲鸿与黄先生一同启程前往新加坡,黄孟圭先生将徐悲鸿介绍给华侨巨商陈嘉庚先生。当徐 悲鸿接到陈嘉庚先生的二千五百元现大洋赠款时,他的激动和喜悦,简直难以言表,便立即将这笔钱汇往巴黎的画店,他朝思暮想的收藏终于如愿如偿。此画现藏北 京徐悲鸿纪念馆。

  为了报谢陈嘉庚先生,徐悲鸿又画了题材为马克思和托尔斯泰的油画,赠给陈先生所办的厦门大学。在法国留学期间,徐悲鸿还收藏了达仰的《男人体》、康泼夫的《在包厢里》《观剧》、具拉尔的《女人像》等等。

  徐悲鸿既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他一生酷爱收藏,很多重要的藏品都历尽坎坷而得来。徐悲鸿执着于收藏的风雅往事,亦是后人解读其艺术人生及其文化价值的重要视角。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逝世后,夫人廖静文女士及家人将他遗留下来的绘画作品1300幅,以及他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绘画精品1200余幅和书籍资料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如今,这1200多幅徐悲鸿书画藏品一直珍藏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供世人赏鉴。

  ■本版整理: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20万巨款与十幅绘画让吴道子名作失而复得

  徐悲鸿

  (1895-1953年)

  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简介

  《八十七神仙卷》为唐代吴道子之作,是他画道教壁画的粉本,为白描人物长卷。全长2.88米、宽30厘米,卷之上端亦经割损三四厘米。画面描绘了一浩荡的神仙队列在云中行进,去朝拜元始天尊。此卷在历经了唐、宋、元、明、清的各朝流传之后,于民国初年又流失海外。

  此卷是徐悲鸿在一次香港展览时偶然得到。

  那是1937年的香港大学之展,徐悲鸿的好朋友许地山邀请他去看一位德籍夫人的收藏。当徐悲鸿发现此卷时,眼睛陡然一亮,手指因激动而在颤抖。他即刻拿 出了随身携带的不足一万元钱和自己的七幅作品作为交换,回到住所他便在画上加盖了“悲鸿生命”的红色印章。兴奋之余提笔书跋道:“……呜呼!张九韶于云 中,奋神灵之逸响,醉予心兮予魂,愿化飞尘直上,跋扈太空,忘形冥漠,至美飚举,盈盈天际,其永不坠耶,必乘时而涌现耶!不佞区区,典守兹图,天与殊遇, 受宠若惊,敬祷群神,与世太平,与我福绥,心满意足,永无憾矣。”

  可谁也没有想到,1942年,此卷在日军空袭昆明时不幸丢失。它仿佛 晴天霹雳,使徐悲鸿陡然病倒。两年后,徐悲鸿得知此画下落,兴奋异常。他不顾病体,日夜忙于作画和筹款,先寄去20万现金,又一次次寄去自己的作品十幅 后,使《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又回到自己身边。望着眼前逐渐展开的长卷,徐悲鸿万分惊喜,双手像紧紧握住了阔别已久的故人在颤抖着,激动得两颊通红。虽然画 卷展露出一丝残缺风尘,“悲鸿生命”的印章被挖去,题跋也被割去,但当他看到87位神仙安然无恙、飘飘欲飞的优美体态时,依然激动不已,当即赋诗道:“得 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伴侣尽情看。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得金丹凡骨安。”1948年,徐悲鸿将《八十七神仙卷》重新装裱,请张大千先生和谢稚柳先生写了跋。

  收藏古画从不计较价钱

  徐悲鸿的收藏见解有独特之处。他认为:在收藏古画时,对于那些作品脍炙人口的画家,虽然他们的名气很大,遗迹也流芳百世,但是市场上不可避免的是伪品泛 滥,倘若追这个时髦,赶这个热门,势必会陷入“古董鬼”设下的圈套。不如选择“冷坑”,也就是无名作者,虽然他们名望微小,但作品精湛。这些作品往往不为 人知,或者不见著录,甚至无收藏款识,一旦被发现即光彩夺目。

  北宋的《罗汉像》是徐悲鸿从霉烂纸堆中拯救出来的闪光作品。闲暇之时徐悲 鸿习惯逛旧货摊儿、小市场,他曾在一家小市场上的破纸堆里买到一幅谁也没有注意的画,画面虽然既霉且烂,但以徐悲鸿高超的鉴赏能力,基本识别出它是北宋的 《罗汉像》。他毫不犹豫地买下此画,经过重新装裱,果然画面楚楚动人。

  徐悲鸿收藏古画时,从不计较价钱,只要画好便千方百计地把画买 下。也从不讨价还价,爽快的性格招来很多画商的上门推销,总是天不亮就围满了徐悲鸿的家门口,等房门刚一打开,画商蜂拥而至。按老规矩,徐悲鸿总是先请他 们吃早餐,吃罢早餐后,他们便一一展示自己带来的藏品,徐悲鸿一旦看中便慷慨解囊。

  他还主张“未足者增之”。在他1948年收藏的清郑 板桥的《竹石图》右侧裱边处,题有“戊子始夏,悲鸿得之,为补六笔,不能自已,罪过”之语。他认为,此作画面中,竹子主要集中在画面左侧,唯一伸向右侧位 于山石右上方的竹竿上,竹叶过于稀疏,破坏了画面的均衡感与节奏感,于是,他在稀疏处补画了几片竹叶,以弥补其认为的不足。

  徐悲鸿常常 自己动手修复古画。1948年春,徐悲鸿购得明文征明小青绿山水《秋到江南图》,虽然他认为“此乃衡山先生生平杰构之一”,但“徒以年久,绢黯损失不 少”,因此“谨按衡山原意,为染白云”,并言“对比显然精彩倍出,欢喜赞叹,不能自已。爰详志经过以示来者,知我罪,我全不计也。”

  (参考文献:《收藏》、《收藏家》、《人民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徐悲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