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疆:探索文物保护工作
2015年02月13日 11:32 天山网-新疆日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曹新玲
“公元前4000-3500年,由东向西,仰韶文化西传,从而有条‘彩陶之路’;公元前3000年-2000年,由西向东,中亚的青铜器东传,有条‘青铜之路’;公元前2世纪,张骞凿空西域,由此有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能否这样说,伴随着丝绸之路,还有条‘染料之路’呢?”1月30日上午,在新疆科技馆17楼大会议厅,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年轻学者刘剑以“新疆史前纺织染料初探”为题,以哈密的亚尔、五堡、鄯善的苏贝希、且末的扎滚鲁克及小河等墓地出土的纺织品为对象,推测当时可能的染料来源、分布、传播以及相关的印染技术,他的发言吸引了与会的众多专家、学者……
正是这个冬季最寒冷的两天,1月29日-30日,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暨考古与历史文化宣传创新研讨会在新疆科技馆热烈进行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内地著名高校及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等科研院所和区内从事新疆考古研究、出土文物保护、科技考古领域的120多位代表齐聚一堂,感受着2014年度新疆文物考古丰硕成果带来的喜悦,并就新疆考古的一系列话题展开积极研讨。
新疆文物考古工作成果汇报会从2010年第一次召开以来,已连续举办数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此次研讨会是在新疆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所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自治区文物局局长盛春寿以他对文物考古、保护包括文物展示的熟稔,作了既专业、又颇有政治高度的发言。
他说,以前都是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自己独个在做新疆的考古工作,但现在不一样了,全国不少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专家、学者都参与到新疆考古中,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新疆考古成了一项大家共同关注的事业,这让人倍感欣慰。而且,就新疆考古自身而言,它已不仅仅停留在考古发掘阶段,现在研究、展示等一系列工作都相继跟上了。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考古的学术性、专业性的一面,现在,我们视野拓宽了,看到了考古工作所具有的政治及现实意义,如这两年中国社科院新疆考古队对达玛沟、对曲曼遗址所进行的发掘等。很感谢参会的专家、学者都这么理解新疆,积极参与到新疆考古这项很有意义的事业中来。这次会议是数次汇报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我诚挚地希望大家能围绕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围绕民生(如博物馆的展览)等积极展开研讨,探讨考古工作如何创新,如何更好地为现实服务……
早期铁器时代,阿勒泰地区就进入了文化繁荣期
简短的开幕式后,干练、利落的新疆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第一个上台发言。他汇报的内容是“哈巴河县喀拉苏墓地考古发掘新收获”。阿勒泰是于建军的福地,从2010年起,他在阿勒泰的发掘工作总有好消息传来。2014年5月至7月,他带领新疆考古研究所的胡望林、王永强、胡兴军、康晓静、张树春等队员,对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阔克塔斯村喀拉苏墓地进行了全面发掘,共发掘墓葬53座。
这53座墓葬全部被耕地包围着,少数墓葬地表的封堆已被破坏。经现场调查清楚确认,43座属于竖穴土坑墓;其中15座墓葬有殉马现象,而且多数墓葬曾被扰动过;出土遗物有陶器(罐、壶、纺轮),铜器(钵、镜、钉、扣、牌饰),骨器(节约、扣、带饰),金器(耳环、牌饰等),铁器(兜鍪等)以及其他器物(漆器、皮革、箭箙、剑鞘等)。
据断定,该墓地中属于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与阿尔泰山北部以及西部同时期古代遗存出土的遗物有一定的相似,但墓葬结构和多数出土遗物有一些差异,如加工非常轻薄的金箔、形似花卉的图案等,哈巴河喀拉苏墓地这次发掘的墓葬封堆下有的有石板围砌的石圈,墓口呈长方形,封堆内有石圈的情况在其他地区不很常见。
于建军说,依据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组合、特征的不同,可初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代,从较早的早期铁器时代到公元7世纪左右。有4座墓葬上限可能达早期铁器时代,12座墓葬属于汉代前后,23座墓葬可能在公元7世纪前后。但围绕M13、M15两座墓葬既有汉代前后的墓葬,稍远一些有公元7世纪前后的墓葬,大家有些争论。
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墓葬,是否与早期匈奴有关或者跟其他游牧人群有关?公元7世纪前后的墓葬,是否与铁勒、突厥有关?于建军说,这些疑问尚需进一步研究。
M13、M15应当是当时埋葬习俗的集中表现。M15是墓地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墓葬,也是新疆目前考古发掘中发现殉葬马匹数量最多的一座墓葬。于建军说,他们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最新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深刻文化内涵,以便通过对古人使用马、装饰马风格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准确理解亚欧草原早期牧业文明的葬俗葬制。
于建军还结合自己在阿勒泰这几年的考古发掘,谈了对阿勒泰地区史前考古学的新认识。他说,阿勒泰地区从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在结构上更大程度体现出了一以贯之的独特性,出土遗物及其之间的组合也有一定的地方特征,一些石器、陶器与周边地区的相近或相同,则表现出了二者之间在一定范围内的互动关系……应该说,早期铁器时代,阿勒泰地区就进入了文化繁荣期。
同是来自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年轻学者艾涛则对“莎车县兰干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喀什、克州边境地区考古调查”情况作了汇报,尤其谈到了清代的卡伦。
《清史稿》记载:“(道光)九年,于喀什噶尔边增八卡伦弁兵。寻以八卡伦内喀浪圭、图舒克塔、乌拍拉特三处通霍罕要路,于明约洛建堡,设都司一人,绿营兵二百人驻守。”
据艾涛和所里的同仁调查,玛尔坎卡伦有可能就是《清史稿》记载的“乌拍拉特”卡;玛尔坎卡伦揭示了一条重要古道;玛尔坎卡伦和萨喀勒恰特卡伦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西端的古代军事工程,也是广义长城的最西端。
201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各项配合基本建设田野考古工作15项,主动性考古发掘2项。共发掘墓葬678座,发掘面积约达4000平方米。涉及全疆6个地州的16个县市,遗存年代从早期青铜时代延续到清代。除于建军和艾涛外,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勇研究员、阮秋荣研究员及张杰、特尔巴依尔、田小红、胡兴军等学者也对所发掘、发现的历史时期遗存进行了逐一介绍。
加依彩陶,充分表达了吐鲁番先民的审美情趣
来自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所的年轻学者王龙关于“吐鲁番亚尔乡加依墓地的考古发掘”的汇报无疑也是此次汇报会的亮点之一。
亚尔乡加依墓地位于吐鲁番市南约10公里的亚尔乡加依村。2011年,当地村民在开挖现代穆斯林墓穴时发现了该墓地。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在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抢救并清理了部分被破坏的墓葬约15座,出土彩陶50余件,另有木器、纺织品等文物。
加依墓地的考古发掘工作始于2013年12月上旬,2014年1月中旬结束。发掘队伍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吐鲁番学研究院抽调人员联合组成。历时40余天,发掘墓葬219座,出土陶器、木器、铜器、金器、骨器、料珠、贝壳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同时,在发掘过程中还发现有小麦、青稞、大麻等植物遗存。
其中陶器主要有罐、杯、钵、盘、豆等;木器有盘、桶、弓、箭杆、纺轮、扣、梳、棺床;铜器有铜刀、铜镜、铜扣、节约、铜饰品等;金器有指环、耳环;其他还包括丝毛织物等。
此次发掘出土陶器数量最多,约计400余件,其中又以彩陶为主,且大多保存完整。它们的着色、花纹和装饰充分表达了吐鲁番先民们的审美情趣、文化流向和注重生活实用价值。加依村陶器以单耳器为主,多圜底器,和苏贝希文化(一种文化类型)所属其他墓地的陶器相似,显示出既有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又与周边的文化有着交叉、渗透与融合。
很多陶器在出土时器内存有大量残留物,值得注意的是在有的陶罐中装盛有整罐的羊粪和骆驼粪,这在当时应该是一种特有的行为。
从出土的陶器和木器来看,加依墓地时代大致与有名的洋海古墓群二期-三期相类似,属于青铜中期至晚期,是研究吐鲁番考古学及苏贝希文化非常重要的材料。
除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外,在新疆开展了一些主动性考古发掘的内地一些院所也在此次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展示。其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无疑是个闪亮的群体。如考古所新疆队的巫新华研究员,继2013年对帕米尔吉尔赞喀勒墓地(又称“曲曼遗址”)的考古发掘之后,2014年,他又带领队伍进一步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并多有收获。其发掘过程中注重对墓地环境的保护,文物整理过程中勤思考、擅推理的工作特点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研究员丛德新、副研究员郭物则分别对2014年博乐温泉县阿敦乔鲁的考古发掘和萨彦—阿尔泰早期游牧国家王族墓地的情况进行了介绍。
唐安西大都护府具体在什么地方,一直是
小河人的腕关节炎是否与大量编织草篓有关系
多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为学者们研究和复原新疆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此次会议上,诸多知名考古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新疆的考古资料进行了解读,对新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复原。
如近年来一直在哈密东天山一带进行考古发掘的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的王建新教授通过对古代月氏文化的考古学探索,以考古资料为实证,重现了西汉时期月氏部族在新疆地区的活动。
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崔银秋教授和自治区博物馆王博研究员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对我区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人骨标本进行的研究也颇引人瞩目。
朱泓教授在发言中说,新疆的古代居民,有三种是欧罗巴人(白种人)种,有两种是蒙古人(黄种人)种,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是过渡类型,这六种类型,在古代新疆都有出现。以多层(次)葬的小河为例,我们取第四、第五层的标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既有白种人、又有黄种人基因,已分不出纯粹的白或黄种人;像大家都知道的美丽的“小河公主”,从头发、皮肤等看,是白种人的类型,但看她的颧骨,又呈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的特点……从牙齿人类学的角度看,跟中原秦地的先民相比,小河人的牙齿磨损程度非常高,牙结石很严重,这可能和他们摄入的食物有关;另外还发现,小河人的腕关节炎很严重,在小河墓地发现大量的草篓,但却没发现陶器,腕关节炎是否与大量编织草篓有关系?
崔银秋教授谈到以于田达里雅布依乡的人为对象所作的研究。在新疆,经常发现东部欧亚谱系与西部欧亚谱系的人共同存在,而且这种现象只在中亚和新疆存在……研究还表明,塔里木盆地早在青铜时代就已有东西方人群的混合,而混合现象并不只在小河时期,应该比小河更早。
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益民副教授以“新疆有机残留物分析的新进展”为题所作的发言也饶有趣味。他以小河和北方墓地为例,在小河已发现有碳酸成分的食物,但到北方墓地时,食物结构发生了变化,在北方墓地发现了农作物(小米)以及奶制品,小米应该是从阿勒泰那面传过来的……
杨益民副教授还对小河草篓中的残留物进行了分析,发现是用小块牛心再撒上赤色粉末做成的,是用作化妆棒抑或是其他?朱泓教授忍不住问:用牛的心脏来做化妆棒,是否有宗教上的含义?
小河人对牛的利用达到了新的高度,杨益民说,在小河,用来做粘合剂的明胶(牛胶)经测试,也是从牛身上提取的,这是迄今为止经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利用的黏合剂,它将中国动物胶利用的历史追溯到了3500年前。
小河一时成了研讨会的热点。
兰州大学的安成邦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李志鹏副教授等则从植物传播、气候的变化以及动物考古的角度对新疆地区史前时期的自然环境、经济形态等进行了分析介绍。
胭脂虫折射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新疆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之地,所以本次会议上,自然少不了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话题。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研究员对丝路上蚕丝的来源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而年轻学者刘剑的“染料之路”的提出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他举重若轻,从纺织品染料这一小小载体,直接切入到文化交流的脉上。
学化学出身的刘剑通过对哈密的亚尔、五堡,鄯善的苏贝希,且末的扎滚鲁克及小河等新疆七个主要墓地出土的120个毛织品样本逐一进行严格测试后发现,这些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3世纪的毛织品所使用的染料中,红色为西茜草,黄色为灰胡杨,蓝色可能为菘蓝,三种颜色可套染出各种色彩。但在且末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的纺织品上,发现了外来的染料:胭脂虫。胭脂虫是一种生长在橡树上的虫子,是优质的红色染料,原产于南欧和西亚,在著名的巴泽雷克墓冢里出土的纺织品中也有发现。实验再一次证明,知名考古学者水涛先生关于新疆青铜时代的文化是“东来”“西来”“北来”文化的共同作用,也说明了新疆学者陈戈先生所说新疆史前文化土著性的存在。
自治区博物馆的贾应逸研究员应合刘剑的测试结果说,至今和田还生长着不少西茜草,而灰胡杨,更是南疆常见的植物……
古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频繁和源远流长就通过这一小小的胭脂虫折射出来。
考古人要牢记新疆文物考古资源的多重属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考古学科逐渐走向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综合发展的道路,科技考古也逐渐成为考古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会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于志勇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近年来他本人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影像在东部天山地区发现的几处古城址,其中有不少为新发现之城。按照城的规模建制,结合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以证实两座城址与唐“罗护守捉”“独山守捉”关系密切。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聂跃平研究员为大家展示了新疆干旱区典型遗址遥感与地球物理综合考古的研究成果,一句结语“不管现在,还是历史上,新疆都非常重要……”打动了所有参会的人,大家用热烈的掌声表示着共鸣;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刘建国研究员介绍了考古遗址的低空拍摄与三维重建的方法,他用这种方法帮助巫新华研究员在帕米尔吉尔赞喀勒墓地绘出了全面立体的清晰图像,“以后拿钢卷尺拉线、垂高等古老的测量方式都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绘图成本也就降下来了”,真是勤俭持家的考古人,采用先进的科技考古方式,也念念不忘节省成本。
除考古发掘外,与会者自然还没忘文物整理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闫雪梅副研究员为大家展示了近年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资料管理和全国可移动文物第一次普查所取得的喜人成果;黄奋等文物修复工作者展示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文物修复方面的新进展、新收获。
历时两天,38位学者、45场内容涵盖新疆考古新发现、新疆考古研究新动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新技术新方法在考古领域的运用等主旨报告如同一道道精神大餐,让人应接不暇。虽说感觉有些疲劳,但大家都很兴奋。
“考古新疆,必须有远大的目标和方向。”于志勇研究员在大会闭幕式讲话中说,协同创新,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话语权、主动权才由此而生成。要知道,艰巨而光荣的“三史”和“五观”教育需要文物考古人牢记新疆文物考古资源的多重属性—它的国际属性,民族属性,边疆属性,甚至,战场的属性……
一句话,考古人要担当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来源: 新疆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