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热背后:金字招牌下的畸形观念

2015年05月06日 11:09   华夏时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被誉为现代艺术界奥林匹克的威尼斯双年展下月将拉开帷幕,此前肯尼亚国家馆早已成为艺术界关注的焦点,缘于多数参展艺术家和赞助人皆来自中国,引发了“中国艺术家能代表肯尼亚当代艺术吗?”、“中国画家花钱于威尼斯镀金?”等诸多争议。艺术圈人士表示,只要在当代艺术市场上,威尼斯双年展履历仍是“金字招牌” ,中国艺术家的参展热就可能会重复上演。

  肯尼亚馆的“中国牌”

  肯尼亚于2013年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参展的绝大部分是中国艺术家,曾引发艺术界人士争议,不过当时更多话题被出现大批中国艺术家的平行展、外围展等掩盖了。

  此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肯尼亚国家馆再次主推中国艺术家,包括秦风、 史金淞、李占洋、蓝正辉、李纲等,而只有两个参展艺术家和肯尼亚有关,一个是居住在瑞士的肯尼亚后裔,另一个则是住在肯尼亚的意大利人阿曼多·坦奇尼。另外肯尼亚国家馆赞助商也是中国南京的一家企业。

  中国艺术家能代表肯尼亚当代艺术吗?为何让肯尼亚本土艺术家错失良机?是文化输出还是文化殖民?中国艺术家为何热衷国际大展无孔不入?等等,诸多负面评论和争议让肯尼亚国家馆处于风口浪尖。

  意大利人桑德罗·奥兰迪作为威尼斯双年展策展团队的资深成员,近年来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在意大利的有力推手,在2013年接手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馆策展人职务时,就开始带陈文令、奉正杰、范勃、何玮明、李日韦、吕鹏、罗灵和刘可艺术小组8位中国艺术家参展肯尼亚馆。

  桑德罗·奥兰迪在4月9日于南京举行的肯尼亚国家馆参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艺术是世界的,是超越国籍的。全球大背景下的文化互动非常正常,部分西方媒体的狭隘观点是不成立的。”

  另外,并非此前传言的中国艺术家花钱参展,而是南京企业家严陆根为此次参加肯尼亚馆的中国艺术家提供了艺术赞助。他本人也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与许多艺术家往来,然后开始了艺术品收藏,2007年曾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拍下了毕加索的《戴绿帽子的女人》,并在2013年投身文化产业,于2014年举办了南京国际美术展。

  面对争议,严陆根在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不但将继续资助这6位中国艺术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还计划在威尼斯双年展6个月的展览期间,每个月邀请一位肯尼亚艺术家到肯尼亚馆参展、交流。

  功利诉求还是艺术新渠道

  威尼斯双年展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最重要的艺术展览,它与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威尼斯双年展上诸多的国家馆早已经打破了国家的界限,可以由场馆管理方和策展人选送其它国家的艺术家参展,所以肯尼亚馆选其它国家艺术家参展并不是新鲜事,但还是成为了一个焦点事件,因其背后涉及因素错综复杂。

  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中国热”就是一个焦点话题,原因之一便是那届威尼斯双年展是其百年历史上中国项目出现最多的一届。由中国艺术家组成的大大小小平行展有近十个,参展艺术家300多人,还有些艺术家推出了自己的个展平行展,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外围展。

  艺术评论人提出质疑认为,中国艺术家蜂拥而至参展,功利性诉求成为最主要的目的,哪怕参加的是认可度不高的平行展(外围展),重要的是可以出口转内销。

  虽然外界盛传的多数中国艺术家花钱参展,至今也没有确切数字统计和相关调查公布,但就此留下了中国艺术家参展浓厚功利色彩的烙印。

  “因为在国内没有机会,当然都希望去海外参展,中国馆每年可以吸纳的艺术家又非常少,所以当代艺术家们通过学术通道进入威尼斯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困难。”在3画廊负责人季晓枫认为,平行展的存在给了中国艺术家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一个新渠道。

  分析种种批评声音,焦点更多还是集中在中国艺术家展览背后的资本操作。对此季晓枫认为:“整个威尼斯双年展就是一套商业运作。”所有展览都涉及资金问题,运营方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赞助人,赞助人制度是从文艺复兴美第奇时代就有,是全球通行的主流的艺术运营制度,如果对此不能建立合法性观念,中国的当代艺术是没有希望的。

  威尼斯双年展也与直接的商业活动划清界限,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平行展的学术理想。比如关于“平行展活动”条款明确规定了对参展作品原创性、艺术性的专业评估。对记录于双年展画册的资助者、机构、团体或个人,亦规定“不涉及任何品牌和商标的宣传”。

  “金字招牌”

  折射畸形市场价值观

  很多国内艺术家愿意花钱到威尼斯参展是肯定的,毕竟威尼斯双年展的光环巨大,但中国艺术家如此急迫地登上国际性大展亮相,值得注意的是,对参展履历证明的强烈需求,背后所折射的是中国艺术市场畸形的价值观。

  “就是人多,非常多,中国艺术家比在望京草场地看到的还多。”参加上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艺术家王庆松曾如此调侃。事实上,国际艺术界真正看重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主题展览,而包括国家馆在内的许多周边展览,根本不被国际艺术界重视。中国艺术家热衷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不仅仅因为这里是当代艺术的殿堂,更因为威尼斯履历在艺术品市场上也是一份金字招牌。

  另外藏家的一个收藏心理也值得关注,购买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有了展览的含义,比在博览会上购买的作品,多了一层光环, 而收藏来源会对藏品的未来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而被质疑的现象是,有钱的中国艺术家买来参展资格,然后利用参展来抬高作品身价,所以导致中国艺术家热衷于去威尼斯“镀金”。

  “有几个中国艺术家通过参展威尼斯回来之后身价倍增了?”季晓枫反问道。“镀金”背后的潜台词是拿威尼斯的参展经历来忽悠国内的收藏家,但请不要把藏家当傻子,尤其是新一代藏家多半都有很好的判断力。

  季晓枫也承认大部分参展的中国艺术家,甚至包括很多策展人对威尼斯双年展的运作系统并没有那么熟悉,以为去了威尼斯就算是成功了。而威尼斯双年展对威尼斯人而言,或者对世界各地艺术爱好者而言,几乎就是一场嘉年华和创作秀,它的影响力首先来自于可能是最广泛和最高品质的观众。

  “有一种奇怪的势力活跃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圈里,他们不建构什么,他们却无时不在努力去试图摧毁。”季晓枫说,不顾事实胡乱进行价值判断的风气,会让国内优秀的艺术家越来越疏离本土批评家,更多地去海外寻找机会。希望有更多的人愿意成为艺术活动的赞助人,也能有一种正向的舆论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建设。

  “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是交流,世界各地的人都跑过来,这种氛围让人激动,会产生兴趣,比网络、广告传播更有效果。”威尼斯双年展至少对王庆松来说是有效果的,在上一届展览上他收到了美术馆展览的邀请,当然随后也有收藏订单。

  “艺术爱好者当然可以比较集中和相对容易地从威尼斯双年展发现亮点和有价值的参展艺术家,但这不是必然的。”季晓枫说,糟糕的艺术出现在威尼斯只能贻笑大方。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