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号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 发现大量金属半成品
预计今年结束船内考古发掘工作羊城晚报讯记者黄宙辉、郑迅,实习生吴大海,通讯员张晓斌摄影报道:著名的南宋沉船“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9日,记者从该项目方获悉,经过两年的保护发掘工作,截至2016年1月5日,“南海I号”沉船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其中不乏珍品。专家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016年基本结束。
“南海Ⅰ号”发现于1987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尺寸最大的宋代沉船。其整体打捞工程自2007年1月下旬开始,至12月22日沉箱起浮成功,历时近1年。从阳江海域整体打捞出水后,“南海Ⅰ号”被运至专门为其建立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后,“南海Ⅰ号”被放置在一个与其原海底环境相似的水体环境中进行保护,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室内继续对沉船遗址进行科学的发掘和保护,工作过程对公众开放。
“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及保护,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水下考古项目,其所采用的整体打捞方法在国内外属于首创。”“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介绍。
“南海Ⅰ号”全面保护发掘工作于2013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目前,该项目已清理完成打捞时的回填堆积和晚期海泥淤积,取得了一定收获。“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透露,预计船内考古发掘工作在2016年基本结束,后续还将开展船外侧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和展示等工作,相关工作成果进展将适时予以公布。
亮点1
属于我国古代“福船”类型
目前,沉船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等船体结构已暴露,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部分显露,船体表面残存结构基本清晰,船板搭接等部分造船工艺比较明确。
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计有14道横向隔舱壁板,已发现间距在0.62-2.01米的14个隔舱(含艉尖舱),纵向有两列隔板,“这项水密隔舱的技术能降低沉船风险,领先欧洲500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第一艘有甲板的宋朝船只,”考古专家介绍,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Ⅰ号”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我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
亮点2
沉船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
考古专家介绍,“南海Ⅰ号”是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海底。截至2016年1月5日,该沉船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亮点3
船中发现大量金属半成品
羊城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南海I号”货仓内装载了大量的铁条、铁锭、铁锅等金属加工半成品,并形成了体量巨大的凝结物。刘成基告诉记者,金属半成品可加工成兵器,南宋时属于战略物资,律法规定不得出口,但屡禁不止。
船内发现的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地名等戳记,据称反映出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已延伸到了海外贸易的领域。而船货中一些器形较为特殊的外销瓷器、浓郁异域风格的金饰品、朱砂、水银和剔犀、剔红漆器等更加值得注意。
值得一提的是,发掘人员在船左舷外侧发现一个盒子,里面装有数十件贵重的金器。而通常贵重物品都存放在后舱,在前舱发现数量巨大的金器十分难得。编辑:健龙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