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年前河姆渡人稻花香里说丰年

2016年02月07日09: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遗存 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遗存

  史前遗珍

  许永杰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先后在甘肃省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学系、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工作。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水稻的总产量、总储备量与总消费量世界第一,水稻的单产也位居世界前列。且众所周知,我国的水稻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水稻出现在什么时候?原始的水稻长什么样?是否真有“神农”?让我们一起看看考古学给出的解答。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早期堆积4A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据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已近7000年了。其中,主要为植物遗存的棕褐色有机质,包含有水稻茎叶、秕谷稻壳等,局部区域中有秕谷稻壳层层叠压的现象。这些水稻遗存,出土时颜色鲜黄、外形完好,甚至可以看到颖壳上的隆脉和稃毛,有的稻谷还与枝叶共存。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好,为同期遗址所罕见。另外,在一些灰烬堆积中也发现了炭化的谷粒;在不少陶釜内底留有烧焦的“锅巴”;在夹炭陶的陶胎中,也可见到谷壳留下的形状;在第一期一件敛口陶钵上,还装饰有稻穗和猪的刻划图案。这些情形仅靠肉眼观察,即能令人感受到一派生机盎然的种植水稻的原始农业景象。

  浙江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相关专家对河姆渡稻谷进行了鉴定研究,确定其属于人工栽培稻。后通过土样硅酸体的检测 ,最终认定其稻谷以粳稻为主,少量籼稻与中间型。其中所分粳稻与籼稻,是指河姆渡稻谷体现出似粳或似籼的特征,并不能与现代的粳、籼稻完全等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孢粉分析,判断遗址附近有河姆渡先民垦种的大片稻田。此外,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成套的农用工具,如用于翻耕土地的骨耜,用于收割的锯齿状骨器工具,用于加工谷物的木杵等等,有力地说明了河姆渡先民的耕作方式已经比较发达。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比河姆渡文化更早的古稻遗存层出不穷,见于河南舞阳贾湖、湖南澧县彭头山、江西万年仙人洞、浙江萧山跨湖桥等距今八九千年,甚至万年以上的遗址中,成为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证据。而在1992年的中日合作研究中,研究者在河姆渡遗址105粒炭化稻谷中,又发现了四粒普通野生稻炭化谷粒,暗示了河姆渡遗址附近可能还生长有野生稻,也可能暗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还处于原始的杂合栽培状态 。因此,河姆渡遗址的稻作遗存,仍然具有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距今大约1万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广谱化,人类逐步摆脱了游荡觅食的生计方式,在漫长的年岁里,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驯化出金贵可口的稻米,经营居有定所的生活。想必那种“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情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是人们年复一年的期待。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河姆渡稻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