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窑洞里的艺术奇迹

2016年02月27日09:4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文并供图/群姗

  狼牙山五壮士,确有其人,他们是马宝玉、宋学义、胡德林、葛振林和胡福才。1941年日寇对晋察冀北岳区进行秋季大扫荡,五位战士在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后弹药耗尽而又身处绝壁,面对渐渐逼近的日寇,他们摔碎了随身武器,纵身跳入二十丈断崖。这一基本史实,人证物证累累,白纸黑字昭昭,便是当年的小鬼子也是吞吞吐吐、羞羞答答承认了的。

  “狼牙山五壮士”也是一种话语。最早报道这五位战士英勇事迹的应是《晋察冀日报》的一篇通讯,标题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而《晋察冀画报》的一篇文章中称,“军区司令部下令全军学习这五位英雄,并且宣布他们是五位‘光荣的斗士’”;而所谓“壮士”,现今能查到的资料显示,最早出现在事发后的当年,即1941年11月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所签署的“训令”中,称其为“狼牙山五壮士”。由战士而“神兵”、“斗士”、“壮士”,自此以后,“狼牙山五壮士”终于成为一个符号乃至民族气节的象征。

  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文字脚本是华山编写的,此华山便是短篇小说《鸡毛信》和报告文学《智取华山》的作者,也即被粤剧名伶红线女所“智取”的那个华山;至于此书的木刻画作者彦涵先生,大名鼎鼎,无需赘言。

  我读过孙志远的《彦涵:苦难风流》并翻阅过一些资料,对《狼牙山五壮士》的创作过程略知一二。彦涵和华山当年都曾在“晋察冀”工作过,较早就知道了“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并被深深感动。1943年二人先后返回延安,然“情动于衷”并久久不能释怀,乃相约合作《狼牙山五壮士》,却终因素材单薄而未成。真正开始捉笔,乃是1944年,在华山对前来延安学习的、五壮士中的幸存者葛振林和宋学义进行采访并写出十六个事迹片段之后。彼时的延安正在进行大生产运动,彦涵进行构思好像只有白日里“纺线线”等劳动及学习的短暂闲暇可以利用,而操刀却是在窑洞中的一豆灯影下进行,其艰苦与不易可以想见。然而彼时艺术家们的功利观实在淡薄,激情使然,彦涵的刀下竟有如神助,他几乎以每两夜一幅的速度,十六幅木刻居然月余杀青,中国新连环画艺术史上一部别具特色的经典自此面世。

  之所以称《狼牙山五壮士》“别具特色”,是因为这种木刻连环画有别于传统的纸上线描连环画,这是鲁迅先生力倡的一种艺术形式,“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彦涵先生月余连刻十六块木板,也算是一个验证;称其“经典”,则是指它在旧连环画改造的某一时段内,对此种艺术形式运用得登峰造极,后来虽有颇多酷肖者,而究竟无法超越。

  我曾经学过一小段时间的木刻,按照我浅薄的理解,木刻画的第一要义便是它的视觉上的冲击力,而这种冲击力的产生,要仰赖构图抑或黑白空间的布置。在这个根本问题的处理上,《狼牙山五壮士》堪称典范。就情节的发展来看,五壮士被逼往“棋盘陀”和“跳入断崖”乃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彦涵精心构思并予以重点刻画的情景:第九幅“一条路”取中景,画陡峭的山壁和正在攀登的人物,黑白比例的分配比较均衡,我揣摩这可能是画家为表现山路的陡峭尤其是精细刻画战士的矫健无畏(图1);到第十一幅“棋盘陀”和第十五幅“神兵”,画面构图和明暗关系突然与前迥异,均取远景且黑白对比十分强烈。前者大片的留白使读者产生人踪灭、鸟飞绝的感觉,深入刻画了战士所处的险恶境地(图2),而后者“黑”的部分仅用于表现断崖,大幅空旷的“白”突出了战士的勇敢(图3)。

  黑白关系之外,木刻作者所苦苦追求便是所谓的“木味”,自然,对于彦涵这样的大师来说,这实在是太过基础的技术性问题了。在《狼牙山五壮士》中,彦涵先生将平口刀法与尖口刀法结合使用,当平则平,当尖则尖,相得益彰。前述三幅多以平口刀出之,而总体上却并不固执成法。譬如第十三幅“最后一颗手榴弹”,山石的刻画乃平尖兼施,以突出其立体感和质感,而鬼子兵和手榴弹爆炸的气浪及硝烟则使用尖口刀法,具有逼真的现场感,整个画幅的线条粗细有致、疏密相宜(图4)。尤其是第五幅“两个班”,尖口刀法的运用不仅使战士的形体跃然纸上,乃至于严肃、紧张的表情也分毫不爽,而战士赖以掩体的山岗和草丛,也刻得工细精到,线条虽密密麻麻却错落有致,具有超强的质量感,“木味”十足(图5)。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不禁会想象当年在逼仄的窑洞中、于昏暗的油灯下,奋力运刀的彦涵的模样。

  此外也应对《狼牙山五壮士》的版本情况略作介绍。据我所知,《狼牙山五壮士》“初刻拍案惊奇”之后,彦涵自己先拓印了五套留念,然后将原版交当时的延安印刷厂以土纸印刷出版,此为初版,印数极少,如今的读者倘欲一窥真容,几乎无异于觊觎宋版。1944年,周恩来往重庆,曾带去一批延安的木刻版画,并将其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交美国友人,美国《生活》杂志遂于1945年出版了该书的袖珍本,是为第二版。第三版据说乃是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东北画报社作为“东北画报丛刊之一”所临摹的石印本,而我所藏的已经是1948年10月该社石印的三十二开平装再版本。之后,上海群益出版社于1949年印行了第四版,人民美术出版社又印了第五版、第六版,以至于1984年的第七版。据闻,如今《狼牙山五壮士》的原稿分别被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美术馆收藏,寻常颇难一见了。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看到自己的这本旧藏的时候曾经很是沮丧,因为按上述说法,它居然不是原版印刷的。但是很快我就坦然了。因为尽管是摹印,毕竟也是彦涵在延安窑洞所刻的原本做底子,有这本书为证,彦涵先生曾在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焚膏继晷进行创作的事实就永远不会改变。这就好比葛振林、宋学义们的事迹一样,无论经历过怎样的演绎,但基本史实不会改变。无论他人如何想、如何说乃至如何质疑其真实性,在我却宁愿相信这故事是真实的,这是我心中永存的一方净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狼牙山五壮士延安窑洞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