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支撑渐厚实 水墨画将成未来明星

2016年04月10日08:40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周韶华 《大漠浩歌——开发准噶尔》(纸本水墨) 周韶华 《大漠浩歌——开发准噶尔》(纸本水墨)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举行——

  3月27日至4月24日,“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同时举办。本次展览设“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墨海新境”特别展和“鹏城墨韵”专题展三个单元,共邀请103位海内外知名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300余件,并有14位理论家参与“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作为一个从1998年开始延续至今的国际性展览,“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见证并推动了中国水墨画的当代演变和革新历程。就此,本报采访了展览总策划董小明、主题展策展人鲁虹等名家,深入剖析本届展览的特点,梳理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学术脉络,并对水墨画的未来进行展望。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江粤军

  “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

  近三十年来实现首次对话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的主题展命名为“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观照的视角本身就颇为引人注目。

  鲁虹认为“新中国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并使水墨有了更新的发展;而“新水墨画”则是在大胆挪用西方现代艺术方法论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的改造,开拓出水墨发展的新天地。近三十年来,针对“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两个形态的艺术展览很多,但将这两者集中起来办展的却几乎没有。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艺术家对传统中国画的某些属性,包括构成、造型、设色及入画标准等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使近三十年来的绝大多数‘新中国画’无论在文化内涵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明显不同于传统中国画及改革开放前的写实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大多数从事新水墨画探索的艺术家对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借鉴,乃是为了突破呆板、僵化、陈陈相因的水墨画表现形式,进而找到某种表达的突破口。他们一方面在西方现代艺术的批判吸收、改造重建和促使其中国化上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又重新发掘了传统艺术中暗含的现当代因子,这对促进古老画种的现当代转型、为新水墨画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这足以表明传统并不是守成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鲁虹表示,“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两条腿走路,是当下客观存在的事实,展览将这两种形态的作品同时呈现,可促使其产生学术上的对话,便于厘清当下水墨艺术发展的线索。

  在艺术家的选择上,无论是“新中国画”部分,还是“新水墨画”部分,都可谓大家云集。刘大为、潘公凯、杨晓阳、许钦松、卢禹舜等人的作品,荟萃于“新中国画”旗下;“新水墨画”部分,则展现了周韶华、董小明、田黎明、刘庆和、樊枫、李津等人的作品。

  “墨海新境”则由陈君策展,邀请了21位国外及中国港澳台艺术家参加,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移居海外的华人艺术家。虽然身处异域文化语境,但他们作品中那些由本土生发出来的艺术特质显而易见,成为域外了解中国艺术最直接的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另外,本次展览还首次设立了本土艺术家专场。由杨晓洋、游江策划的“鹏城墨韵”呈现了梁铨、刘子建、郑强等35位深圳本土艺术家的作品。“这些参展艺术家大多伴随着‘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而成长,他们的作品日臻成熟,颇具时代气息和创新精神。双年展不仅推动了传统水墨的当代进程,对培育本土文化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杨晓洋说。

  双年展的前身本传

  谱写水墨时代画卷

  从1998年延续至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已经走过近二十个春秋,颇为“源远流长”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深圳水墨双年展还有一段更遥远的前传,可以追溯到1988年。

  “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总策划董小明告诉记者,国际水墨双年展的源头在北京。“文革”过后的十年,我国美术事业复苏很快,艺术家也开始参加一些国际上的活动,当时董小明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负责全国美展和艺术委员会的工作,觉得很有必要在国际艺术交流中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在与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商量后,他们决定由美协和研究院共同主办一次中国画的国际性展览。“但如果命名为‘国际中国画展’,显然不太妥当。当时水墨的概念还没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但我认为水墨语言是中国画最大的特色,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绘画的主要特点,因此,最终决定在1988年举办一个国际水墨画展。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由我们主办的国际性展览,影响很大,日本、韩国的艺术家被吸引过来了,欧美国家虽然能够用水墨语言来表达的艺术家少之又少,但像赵无极等华裔艺术家也都参加了。到了1992年,我从北京来到深圳,恰逢深圳经济起飞,文化需求很迫切。我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不仅应该做经济窗口,也要成为文化窗口,所以就酝酿着将1988年的北京国际水墨展在深圳落地,变成双年展形式,以后每两年北京和深圳轮流举办。这一次国际水墨展影响比前一次更大,几乎全国各个画院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国画艺术家都到深圳参展了,海外来的画家更多。各地画院院长纷纷表示他们可以接力。但其实当时全国很多地方要举办这样一个国际性展览,条件还不成熟,有的是美术馆问题,有的是经费问题,更多的是筹备、策划这样一个大规模展览的信息资源不足,所以这件事又搁置下来了。”

  但董小明始终想着要将其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常设展览,做成真正的水墨双年展。终于,1998年“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顺利举行,之后便固定下来,两年举办一次。“如果从1988年算起,国际水墨展已经举办了十一届,我算了一下,大概有将近1500人次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加,累计参展作品在3500件到5000件之间。这些作品汇集一起,是水墨画发展非常珍贵的时代样本,可以说一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的时代画卷。另外,从第二届开始,我们还推出了常设的水墨论坛,到现在是第八届了,理论成果也非常丰富,成为中国水墨发展的珍贵文献。”

  开拓“城市山水画”

  推动传统笔墨革新

  去年,关于新水墨何去何从的讨论颇多,有人认为新水墨的学术支撑还不够,市场存在虚假繁荣。对这些论调,董小明认为:“这个时代整个社会确实比较浮躁,艺术上也不例外。不过,用浮躁的态度来评价这种浮躁的现状,不进行认真研究,只是简单地下论断,也只是这种浮躁的组成部分,没什么意义。我们的九届双年展,就是力图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展览和研讨。2000年第二届双年展就明确提出以推动传统水墨‘走进当代、走向世界’为宗旨,立足于审视当前水墨画呈现的不同表现形态,展示其最新成果;努力把握水墨画发展的脉搏,研究这一传统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力求赋予水墨艺术新的观念,丰富其精神内含和表现形式,推动其发展的当代进程。”

  九届双年展的学术脉络,董小明归纳如下:

  ●上世纪90年代,敏感于时代发展的深圳艺术家率先提出和实践了“城市山水画”这一当代中国画革新的课题。故多届双年展持续以“水墨与都市”,“都市水墨”、“笔墨·都市”等为题,深入和拓展了这项艺术实践,在全国画界乃至众多海外艺术家中产生了巨大反响,第五届双年展期间举办的“全国城市山水画展”,有两千多件作品参选,冲击了传统山水画长期远离现实的消极状态,为水墨画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创作母题,创造了新的水墨语言。

  ●四届双年展的“水墨空间”课题,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画家为寻求水墨画在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突破而进行的探索,对其间的水墨画现象进行研究和甄别,为创造水墨的方法论打开尽可能多的思考空间和可能性。其后几届展览的“新语传韵”、“在线人间”、“水墨图学·原型研究”等课题,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水墨画的观念和方法提供更为开放的空间。

  ●连续两届举办的“设计水墨”课题,邀请国际和国内著名设计艺术家,尝试借用传统水墨元素呈现现代设计思维,为水墨画展开了一片新的想象空间,产生了一批别具意味的水墨艺术作品。同一时期,积极关注当代多种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研究水墨与建筑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关系,实现了水墨艺术的跨界。

  ●在致力推动水墨画革新的进程中,同时研究传统中国画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可能,重视其蕴涵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新水墨建构中的传承和重要价值。历届展览的“笔墨在当代”、“笔墨传承”、“笔墨新境”等课题,审视“笔墨”及其承载的传统元素,进而引发人们对水墨的革新和传承相互关系的深入思考。

  ●发掘和扶持水墨艺术的新生力量,先后举办过“水墨新人”专题展、“少年儿童水墨展”。第八届双年展更以“青年墨语”为主题,共邀约二百余位“70后”的年轻艺术家、理论家和策展人展现古老水墨艺术的青春脉动。

  ●作为国际展,历届双年展先后展出了“韩国现代水墨”、“新加坡现代水墨”和有几十位欧美艺术家水墨作品的“水墨·生活·情趣”等邀请展和专题展。

  水墨精神称霸的

  时代即将来临?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一直就关注着水墨艺术发展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皮道坚,在本次论坛上,更为中国水墨艺术的未来勾画出了一幅让人雀跃的蓝图。三十年前,皮道坚就表示:“水墨画是东方艺术体系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它理应属于全人类,遗憾的是它至今尚未获得应有的地位。”到今天,虽然不能说水墨艺术已获得了它应有的国际地位,但近年来的水墨热表明它已经在公众的事业中占据了醒目的地位。各种各样的水墨研讨会的议题已经从水墨如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变成了什么是水墨性、水墨精神和水墨方式的讨论。艺术市场的关注热度也不局限于中国本土。“去年深圳成功举办了一次世界性的‘国际水墨艺术博览会’,公众的热情高涨,买家的热情也很高涨。大家信心满满,今年还要做第二届‘国际水墨博览会’。”他说。

  皮道坚认为,随着艺术家关注生活层面的丰富和范围的扩大,现代水墨艺术取向多样,艺术的表达方式极大丰富起来。尤其是一些抽象水墨艺术家借助水墨媒材的随机性所赋予的想象和自由,逃逸无所不在的高科技束缚,以思考者的方式引发思考。他们的作品可以称之为水墨文本的数码时代神话与寓言。这些作品中充满着更多形而上的精神气质,或许可以杜撰一个词——“水墨形而上”来指称它们。

  “‘水墨形而上’是我们时代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体现了在网络化、快餐文化发达的时代,人对无限、永恒、安宁、纯净的崇敬;对沉思、冥想、开悟等精神自由活动的向往与追求,是新世纪的一种传承‘水墨精神’的水墨生活,一种精神还乡的生活。”皮道坚表示,“十几年前,日本当代摄影家荒木经惟在一次访谈中预言:‘水墨画是人的精神与双手直接结合的产物……我坚信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察觉,触及精神的艺术对人类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水墨画不但不会消亡,还将成为未来的明星。’今天,我们看到当代水墨在各种当代艺术中的活跃表现,完全有理由相信,跃过新世纪的分水岭我们正在步入荒木所说的水墨精神称霸时代——水墨画不但不会消亡,还将成为未来的明星。”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水墨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