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看热闹还是看经典

2016年05月22日09:04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冯智军

  5月18日,你去博物馆了吗?

  本周三的“国际博物馆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举办相关活动,成为一次集体宣传推介博物馆文化的绝佳契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97家博物馆免费开放,举办91项庆祝主题活动。中国美术馆再次开放夜场,七大展览迎接观众。不仅有法兰西院士的外来精品,更以馆藏经典陈列厅展的“明月入怀” 招徕观众,遴选了明初“院体”“浙派”“吴门画派”作品,特别是“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名作以及从未展出过的夏昶、吴伟珍品尤其引人注目。

  在“国际博物馆日”去或没去博物馆也许不是人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但通过系列活动和博物馆人的集体发力,一定能够引发人们对博物馆更多的关注,这也是近些年来越发明显的事实。这个节日不是博物馆界人的节日,而是一个唤醒人们对整个人类文明关注的节点。所以,对博物馆界而言,重要的不是在这一天举办了什么活动、开启了什么庆祝,而是要去思考:用什么来吸引人们走进博物馆,怎么样让人们得到更好的观展体验。

  今天发生的一切,都将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优秀文化成果,也将会是明天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人类文化遗产。5月14日,曾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杨之光先生在广州病逝,享年86岁。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画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1995年至1999年间将毕生心血全部作品1000余件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现在,斯人已逝,但斯艺永存,这同样验证了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博物馆,不是专属的,而是共生和开放的。文化和艺术不是博物馆的全部,却是博物馆存在的根基。它的光芒穿越历史而来,同样也在今天汲取着新的能量。

  比如,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就以“历史中的当代”为主题,以期从历史视野中重新发现当代。在5月16日的巅峰之夜颁奖盛典上,颁发的年度影响力三项大奖中,刚刚故去的黄专主编的《世界3:作为观念的艺术史》获得“年度出版物”大奖,胡向前获得“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刘韡获得“年度艺术家”奖项。而5月18日启动的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主题为“发生·发声”。这些今天正在发生的事,发出今天的声音诚然必要,但能否留存到明天,乃至更加久远,同样需要时光加以检验。

  历史无法标价,但历史的遗存在今天却可以贴上价签。这种标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今天对历史的认知、判断和选择。刚刚落槌的嘉德春拍“大观夜场”汇聚了近现代、古代2个板块共计130余件拍品,总成交额为11.137亿元,成交率为65%。其中近现代场次里,成交价排行前几的黄宾虹、傅抱石、吴冠中、吴湖帆,再一次证明哪些作品最受欢迎。而在7年前就创造了当时中国书法拍卖的最高纪录1.08亿元的曾巩《局事帖》,本次起拍价为1.3亿元,最终以2.07亿元成交,更是明证了市场对稀缺艺术品的渴望。

  市场自有其定数,我们不妨看看热闹,若想看经典,需要的还是博物馆。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国际博物馆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