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依然无人问津 免费借画背后还有商业诉求

2016年06月02日07:07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收藏本文     

  本报记者 余如波

  5月11日,本报报道了成都英盟当代艺术馆推出“艺术之门”项目,免费向成都市民外借艺术品,结果却无人问津的窘境。记者6月1日再次联系英盟当代艺术馆负责人周海夫,发现该项目仍在原地踏步,尚未借出一件艺术品。而记者此前也通过网络平台发起调查,希望能破解这桩“怪事”背后的玄机。

  调查数据——

  “免费借画”受认可,安全风险成隐忧

  5月31日下午,记者发起在线调查,截至6月1日下午3点,根据系统自动生成的数据显示,73%的受访者表示在家居装饰过程中,愿意选择绘画、书法、雕塑等原创艺术品,其中油画、中国画、水彩水粉位居前三。

  针对艺术品免费外借服务,受访者同样表达了较为积极的态度。65%的受访者愿意将艺术品借回家中,免费欣赏数月后完璧归赵。在受访者的留言中,“免费”“近距离欣赏”“可以定期更换”“提升艺术鉴赏力”等,成为此类项目最大的吸引力所在。

  不过,在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受访者只接受价格3000元以内的艺术品,而“艺术之门”外借艺术品估价大都超过这个价格,潜在的安全风险和赔偿责任引发了受访者的担忧。不少人表示“缺少保管知识和技能”,担心“损坏艺术品”“坏了赔不起”。也有人对艺术品真伪存疑,或担心借、还麻烦。

  周海夫透露,“艺术之门”启动前,只考虑到艺术品的“人为损坏”问题。对于意外损坏、失窃等不可控因素,尚未在出借协议中明确权责。

  业内观点——

  公益商业相结合,“艺术银行”可尝试

  周海夫告诉记者,“艺术之门”的初衷在于以免费方式,让艺术品走进千家万户,同时为艺术品商业推广做准备。记者在项目网站上看到,除了外借艺术品展示区域,网站还为艺术家开辟了作品代售专栏,作品竞拍区域目前也正在建设中。

  而记者发现,这项免费的项目中,实则蕴含着商机。周海夫坦言:“一方面,可以通过‘艺术之门’提高艺术家的曝光度和知名度,让他们的作品更多被潜在消费者了解;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品外借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掘市场接受度高的艺术家,对他们的作品进行重点推广。”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普通艺术爱好者,艺术品陈列在博物馆中和放在家里,其差别只在于观赏的方便程度,因此建议“艺术之门”转变项目模式。

  批评家江因风推荐了不少国家推行的“艺术银行”,也就是由艺术机构购买艺术品,再以收取租金的形式转租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等用于陈列、装饰,这样既能扩大艺术品的受众,也能借助相关安保力量来维护。针对“艺术银行”的商业价值,收藏家蔡炜表示:“如果艺术家的作品更多地进入公共空间,人们对这些艺术品也更容易产生认同,在考虑购买时就更多地倾向这些艺术家,对他们作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借画艺术鉴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