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建馆更难的是文物征集

2016年06月02日08:00   南方日报  收藏本文     

  珠江北岸,一座骑楼式的四层建筑历经百年屹立不倒,这座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五仙门发电厂将重焕生机,或在明年底以“广州华侨博物馆”的新面貌迎客。

  自2012年着手筹建以来,这个国内唯一一家直接用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馆址的华侨博物馆就备受关注。近日,广州华侨博物馆筹建指挥部办公室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称,广州华侨博物馆将设置华侨史话、华侨与广州、华侨与侨务和华侨民俗四大部分的固定展示内容,讲述大都会广州的华侨故事。

  广州华侨博物馆的神秘面纱即将掀开。

  文/袁佩如 龚春辉

  1。首个选址文保单位的华侨博物馆

  “广州华侨博物馆的选址历时1年多,最后定在五仙门发电厂。”广州华侨博物馆筹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刘平伟介绍,五仙门发电厂地处沿江路,附近华侨大厦、白天鹅宾馆等华侨建筑林立,历史底蕴深厚。

  据记载,五仙门发电厂是中国华南地区最早的商办电厂。1900年,英商旗昌洋行在在广州五仙门建造第一座火力发电厂,直至1975年停产,发电厂“点亮”广州70多载。五仙门发电厂的产权经过多手转让,最后为香港恒基兆业有限公司所有。“香港恒基兆业有限公司将五仙门发电厂捐赠给了广州,已在去年完成过户手续。”刘平伟说。

  “发电厂主体框架为全钢结构,钢材和水泥全部从德国进口,虽经历岁月冲刷和战火洗礼仍非常牢固,仅底部受水浸有生锈。”刘平伟在文物仓库中找出一块耐火砖,砖块已陈旧斑驳,但仍结实坚硬。

  遵循文物保护“修旧如旧”的原则,广州华侨博物馆将在电厂老建筑的基础上修缮而成。按照陈列大纲,临时展区、华侨史话展区、华侨与广州展区分别设在博物馆主体的一、二、三层,第四层将展出华侨与侨务、华侨民俗文化和五仙门历史。博物馆主体旁边的三层骑楼将作为观众服务区。

  “五仙门发电厂本身就是文物,所以专门设置了五仙门历史展区。”刘平伟介绍,展区将设在四层中间通道,观众步入四层大堂仰望房顶,可直观欣赏到百年文物建筑的钢梁构件,见证广州清代时期已有如此先进的钢架结构工业建筑。

  2。发动全球广府华侨积极捐赠文物

  “比博物馆建馆更难的是文物征集工作。”刘平伟介绍,他们3年前就启动了文物征集工作,目前征集到文物6000件,根据陈列大纲的要求,满足了60%的布展需求。

  “文物征集的工作得到了海外广府华侨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信心到开馆之时,展品能够满足大纲要求。”自广州华侨博物馆项目启动以来,广州市侨办借助出访的机会,发动全球广府华侨积极捐赠,不少海外广府社团动员会员捐赠了大批有价值的文物。

  刘平伟说,目前广州华侨博物馆文物征集的情况理想,但仍存在捐赠类文物品种单一、已入库文物中重要文物和精品较少、征集资金不足等问题,接下来他们希望通过撬动社会资金,为博物馆添置更多藏品尤其是精品。

  3。“虎痴”捐赠资料文物2000多件

  聊起征集文物,刘平伟有说不完的故事,“美国华侨陈灿培先生已多次为广州华侨博物馆捐赠资料文物,总共达到了2000多件,是目前捐赠数量最多的个人,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花钱买的。”

  实际上,包括广州华侨博物馆在内的国内博物馆,许多与飞虎队有关的文物,都是来自陈灿培的无偿捐赠。这位戴着金丝眼镜、时刻在上衣口袋插着一支笔的美国华侨,多年来为这项事业投入了大量金钱与精力,至今仍痴心不改,因此被人戏称为“虎痴”。

  祖籍广州番禺的陈灿培,年轻时从澳门到美国求学,现任美国南加州世界广东同乡会会长,长期服务于美国洛杉矶侨社。说起与飞虎队的渊源,陈灿培回忆,1967年他赴美留学,身边的老人经常向他讲述飞虎队的抗战故事,潜移默化下,陈灿培一直对飞虎队心怀敬意。

  2005年,一名飞虎队员遗孀问陈灿培:“我马上搬家,要处理一些老公的遗物,里面有两套飞虎队军服和勋章,你要不要?”陈灿培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他的“虎痴”路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与飞虎队有关的文物外,陈灿培捐赠的华侨史料还包括华侨支持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资料,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华侨证件、证章、纪念章、明信片、漫画、报纸、杂志、邮票等资料和实物,反映不同时期海外广府华侨的状况和爱国爱乡精神。

  说到筹建中的广州华侨博物馆,陈灿培表示,文物征集是博物馆成功开办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座博物馆的魅力与特色的体现。他对日后博物馆的陈列布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广州华侨博物馆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能够展现“食在广州”元素的相关文物。他表示还将继续捐献有关史料给广州华侨博物馆。

  4。“华侨与航空事业”成展示亮点

  “固定展示部分,我们将再选取1—2个重点主题单元,以此精心打造,凸显广州特色。”刘平伟介绍,“华侨与航空事业”将成为广州华侨博物馆固定展示的最大亮点,广州作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祥地等内容将得到充分展示。

  广州与航空事业的联系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之前。彼时,孙中山游历美、日等国,了解到西方国家飞机发明、发展的情况,认识到航空对于加强革命力量的作用。“孙中山在国外鼓励华侨学习飞行技术、购买和制造飞机,这些为广州、华侨与航空事业发生化学作用埋下了伏笔。”中国航空史研究会副理事长陈乐祖介绍。

  1911年,一架飞机从广州燕塘村附近的草地上成功起飞,从此广州作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祥地,在中国的民航事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1911年燕塘机场启用开始,百年之间,广州历史上出现了包括老白云机场在内的10座机场,其中天河地区就有5座机场,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陈乐祖说。

  广州与航空事业的联系,始终离不开华侨的贡献。

  1912年8月25日,旅美华侨冯如驾驶第一架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也在燕塘机场起飞。冯如不仅是中国近代飞天的第一人,还在燕塘成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开创了广东航空制造业先河。

  在1924年至1936年间,在广州大沙头的“广东航空学校”里,一共培养了419名英姿飒爽的“空中神鹰”,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飞行员。他们当中大多数都只有20岁左右,不少是祖籍广东旅居海外的华侨青年。东征、北伐、淞沪会战、南粤空战,乃至举世震惊的飞跃“驼峰”……一次次残酷的战役中,这些华侨青年立下赫赫战功,有些甚至付出年轻生命。“419名学员当中,殉国殉战的人数过半。”陈乐祖提起这段历史,有些激动。

  “与广州有关的飞机包括乐文士号、广州号、珠江号、羊城号,博物馆将重新复制这些飞机的模式进行展出。”刘平伟介绍,飞机模型每架占地面积约4平方米,平均翼展2米,机身1.5米,可以想象这片展区将非常吸引眼球。

  征集令

  期待更多精品文物

  这块郑景贵清二品牌匾由马来西亚增龙总会的郑黄月芳女士捐赠。郑景贵是清代马来西亚侨领,在马来西亚从事锡矿业,倡建了马来西亚增龙会馆,还在当地兴办华侨学校。光绪十一年(1885年)法国殖民军侵犯南疆,郑景贵捐巨款支持抗法,光绪帝赏赐他及妻子林氏夫人以二品荣誉官衔并封赠三代。

  这块捐赠给广州华侨博物馆的牌匾是复制品,原物作为镇馆之宝保留在增龙会馆。目前广州华侨博物馆已藏有郑景贵先生的资料、照片、牌匾及官服等,能够较好地展示爱国华侨郑景贵的事迹。

  刘平伟说,目前广州华侨博物馆文物征集的情况理想,但仍存在捐赠类文物品种单一、已入库文物中重要文物和精品较少、征集资金不足等问题。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文物征集博物馆华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