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的杨家将绝技:制子石功法

2016年06月07日11:43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来源:天津日报

  马金东

  杨家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将门世家,其武术功法一直为大家关注,但人们的印象多停留在“杨业的赤马金刀、杨六郎白马银枪”上。历史上,杨家将后裔确实传承有刀法、枪法、拳法等武功套路,以及配套的刀谱、枪谱和拳谱,现今除杨氏太极拳外,其他大多失传或已鲜为人知,而武清的杨家将后裔一直传承着家族绝技之一的“制子石功法”。

  制子石也称“抱石”、“掇石”、“武功石”,器械为一长方形大石块,其功法属硬功外壮,起源于古代军营。古代战斗时,不管步兵还是骑兵都身披重甲、手执武器,全身装备达30至40公斤,体能和力量对于将士来说尤为重要。制子石功法对增强指力、腕力、臂力及腰腿力量的作用十分显著,明清时期成为武科举的一项考试内容,也就是“弓刀石马步箭”中的“石”,后流传到民间。杨氏制子石功法源于北宋初年,杨延朗(即杨延昭)中武进士,后累官至检校太傅、上柱国。他练功用的制子石被他的后裔保存至今,明朝中期时与杨氏谱牒等一起辗转运至河西务镇大龙庄村。杨家将后裔大多隶属军籍,制子石功法也与杨氏六合枪等一直代代相传。

  明朝初年,杨延朗十七世孙杨璟落籍河西务镇,其子杨洪和杨清、侄杨沖等人分别以武功封侯拜将,在大龙庄村建侯爵府,河西务也成了杨家将及其后裔在明清两朝的主要聚集地。在侯爵府的后院设有演武厅和演武场,平时杨氏子弟就在此习武、切磋,制子石功法的演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招式和套路也日益成熟,并逐渐流传开来。

  其功法借鉴了石锁、砘子、重刀等功夫的招式和套路,集力量、技巧和健身于一体,其招式精悍,套路繁复,远超武科举的“规定动作”。用于演练的石块一般为青石质,上刻演练者的名字、重量或“独步青云”等吉祥语。石块中间凿一马蹄形或瓶形方孔,以便于手臂提抠。根据制子石的重量级别等差异,方孔又有通透和不通透两种,也有在石块两侧各凿一孔的。重量自106斤起逐渐增加,最重的状元石则达700斤。

  制子石功法当众表演时以锣鼓镲钹伴奏,舞者身着戎装,手缠护腕,龙行虎步,器宇轩昂,动作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主要招式有托天换日、众星捧月、白鹤亮翅、如封似闭、雄狮摆尾、抱山追虎以及紫云登科等36式。其套路既有单人表演,也有数人手、背互传,并伴以玉女穿梭等招式的集体表演。巨石舞起时,惊险雄劲,令观者心旌摇荡、叹为观止,而舞者的动作轻盈灵动、举重若轻,整个演练过程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杨氏制子石功法在京津地区流传很广。河西务镇的大部分村街,和武清大孟庄、高村、陈咀、河北屯、大良、下朱庄等镇街,以及宁河、静海、宝坻等区县都有传承。随杨家将后裔戍所、封地的变迁,此功法相继传到北京、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安徽、江苏、河南、贵州等地,影响也越来越大。至清末民初,练习者日益减少,制子石演练渐趋衰微。而此功法在杨家将祖地大龙庄村则一直传承至今,存有完整的杨氏制子石功法,以及杨延朗、杨洪、杨清、杨俊(御赐)、杨伦、杨德辉等人的专用制子石。但熟习功法的如今只有五六人,且多为古稀老人,能演练者仅有杨学明一人。

  杨氏制子石功法是杨家将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我国传统武术、民间体育和家族史等具有重要价值。为保护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已申请将其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也期待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再次绽放在北运河畔。

  (作者:河西务镇初级中学)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非遗杨家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