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古韵”非遗展演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

2016年06月09日09:16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收藏本文     

  张莹莹 李素友

  近日,淮阳县文化部门正在设法筹备建立一个数字化平台,希望通过该平台把每年一度的“中原古韵”非遗展演和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借助互联网平台,让全国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展演的场景,从而拉长非遗展演带来的效应。

  这场“国字号”的非遗展演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政府连续成功举办7届。7年来,展演的规模不断扩大,展演的非遗内容不断丰富,节目层次和活动组织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中国非遗展演的一面交流窗口和平台,为推动中国非遗保护传承做出贡献,也为淮阳公共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影响逐年增大

  藤县狮舞、京西太平鼓、越调、长调呼麦、绛州鼓乐……2016年3月14日,由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政府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河南淮阳开幕。

  此次活动精彩纷呈。来自陕西、河北、江苏、安徽、新疆等12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65个特色非遗项目陆续登台展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台下观众热情高涨,淮阳羲皇文化广场变成了传统文化的露天大舞台,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香客,不仅拜了人祖,许了心愿,解了乡愁,还享受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

  开幕式展演之后,本次展演活动还有五场精彩绝伦的演出,且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这些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节目,气氛欢快热烈,并且有着满满的正能量。淮阳非遗展演举办以来,参演省份从最初的6个省发展到最多时候的13个省,展示内容涵盖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竞技与曲艺等多个艺术门类,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除了动态展演、巡游,第七届淮阳非遗展演还对30个静态传统工艺(饮食)类非遗项目集中展示。郑州登封小仓娃韭花、登封芥丝(芥片)制作技艺、荥阳霜糖(柿霜糖)、开封张家七味草果仁酥、凤鸣斋花生糕制作技艺、汴梁全美糕点(三酥、三糕、三饼、老月饼)、马豫兴桶子鸡、莫家酱菜培制技艺等知名小吃齐聚古都街头,人们在品尝传统文化硬菜的同时,还品味到了独具特色的河南非遗美食。

  不少慕名来观看展演的观众都感慨,没想到非遗展演不但好看,而且好吃,原来让外行人搞不懂的非遗文化就在自己身边。河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刘春晓说,中原古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淮阳举办以来每年都集中全国各地优秀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演,不仅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精彩的文化盛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使千年古庙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为广大群众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提高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激发多方活力

  从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到三月三,淮阳伏羲太昊陵都迎来一场中原地区人数最多的庙会,全国各地前来祭祖的人数每天都是上万人。“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遗展演就是依托一年一度的庙会而举办的。

  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周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届淮阳非遗展演的举行都有几十万群众参与,淮阳当地政府都需要调动淮阳县交通局、住建局、文广新局、公安局等多个部门协同合作,而这多个部门的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确保游客安全。淮阳县文广新局局长窦风祥说:“淮阳非遗展演向来不需要组织观众,而是要疏导观众,限制观众人数,这充分说明淮阳非遗深受老百姓喜欢,彰显了非遗展演的聚拢效应。”

  淮阳的非遗展演一共也就是6天演出6场,但展演带来的效应却是倍增的。首先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参与积极性和水平。为了有登台演出的机会,淮阳数十万群众参与其中,近20个乡镇的158个民间民俗表演团体进行一轮轮的选拔。县里专家考核各个乡镇,从中挑选出来的团队参加县里的选拔,最后让周口市组成专家从预选出来的队伍中确定最终的名额。

  被选上的文艺群众十分珍惜登台的机会,淮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樊云霄笑着说,“如果被选上参加非遗展演,我们就会给选手发放一个小胸卡。这些参赛选手很珍惜他们的胸卡,即便是展演结束后,每逢有登台的机会,他们就拿出来戴上,胸卡根本没有过期的说法,因为他们自豪!”

  每年的展演结束后,这些上台和没上台的表演团队始终不愿闲下来,他们就开始活跃在城乡。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裂变了一场场永不落幕的文化小舞台。这也提高了分布在淮阳县各个乡镇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利用率。如今每到节假日以及傍晚时候,这些文化广场都遍布民间表演团体。他们担花篮、打腰鼓,自娱自乐,不仅给当地的普通群众带来了文化服务,整个淮阳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变得强大起来,非遗展演对淮阳起到了真正的带动作用。

  淮阳县有关领导表示,如今淮阳的非遗展演已成为一个弘扬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播撒艺术雨露、喜庆祥和、文明安全的文化盛会,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非遗展演为当地拓展了公共文化建设新平台,让鲜活的群众文化活动惠及百姓的日常生活。

  期待更远更好

  “中原古韵”非遗展演已经成了中国很具影响力的非遗盛会,非遗展演的项目齐聚一堂,相互交流切磋,每年配合展演举办的专家研讨会将非遗展演提升到了新的台阶,为非遗的保护发挥智库作用。

  在今年举办的非遗展演期间,召开了河南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座谈会,开封年画博物馆馆长任鹤林、河南廷怀汝瓷科技有限公司李廷怀等专家结合振兴传统工艺提出了精彩观点。特别是2016年的研讨会就针对泥泥狗掉色和易碎的问题进行研讨,得到了有效解决。

  每次的专家研讨会都联系非遗保护实际,针对非遗保护工作和做好传统工艺工作进行了广泛座谈和交流。通过研讨会把非遗进行资源性抢救,研讨会解决了实际问题,也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

  更难得可贵的是,从动态展演,到静态展示的发展,带动了淮阳地区附近有些已经失传的非遗项目,如伏羲八卦拳等在淮阳濒临灭绝的非遗,通过非遗展演活动重新获得生命。特别是在泥泥狗手工技艺的基础上新创的“泥泥狗舞蹈”,更是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活化起来。在这个舞蹈中,舞蹈表演者身着亲手缝制的各种色彩的泥泥狗服装,打扮成不同造型的泥泥狗,让观众眼前一亮,煞是喜爱。

  正是这一场场精彩的展演,吸引了群众的眼球,让抽象的非遗概念入脑入心。淮阳县委一位退休老干部,从淮阳非遗展演第一届开始,每年都会把展演从头看到尾,“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么好的演出,平时想看,得跑多少个省份,花多少钱,才能看得到,现在送到我们身边,真是太难得了!”

  “中原古韵”非遗展演正在思考深层次的发展问题:如何把短暂的展演打造成一个固定的、常态化的品牌,拉大非遗展演的链条?可不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传习所之类的演出场所,把每年一个月的展演变成常年的驻场演出,让平时来淮阳的游客也能看到非遗展。

  因此,“中原古韵”正在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通过进一步提升非遗展演水平,增加活动内容和形式,让非遗保护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让非遗活在当下,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非遗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非遗古韵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