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祭祀坑发掘30周年:青铜师的责任与传承
“我现在有一种责任感,就是把老师傅们教给我的东西传下去。”谈及干了30年的文物修复工作,郭汉中倍感“压力山大”。
位于四川广汉市郊的三星堆博物馆里,数千年前古蜀人惊人的创造安静地陈列在玻璃后面,无声地讲述着古蜀文明曾经的神秘与繁盛。在造型雄奇的青铜纵目面具和青铜神树前,游客们按动快门,记录这份惊讶和震撼。
这些珍贵的青铜器,出土之初,几乎都是碎片,之所以能够完整陈列于此,离不开文物修复专家们幕后的艰辛。
盛夏七月,记者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见到郭汉中时,这位被称作“青铜师”的文物修复专家,刚刚点交完从国内8家文博单位运来的近百件文物,为数日后的“青铜的对话:黄河与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展”做着准备。
从1986年手握锄头出现在三星堆祭祀坑挖掘现场至今,郭汉中与文物打交道已整整30年。
1986年7月的一天,三星堆考古工作站附近的砖瓦厂工人骑着自行车,风风火火地闯进了工作站,告诉时任领队陈德安,“挖砖挖出东西来了。”陈德安随即招呼众人赶紧向砖厂取土地点跑去。16岁的郭汉中听到消息,抄起一把锄头就跟着跑了去。
他和考古队员一起出现在了发现文物的现场。最初,郭汉中只是参与三星堆祭祀坑的发掘和清理工作。后来,郭汉中开始跟着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文物修复师杨晓邬修复出土文物,“做学徒,从打杂开始”。
当年的郭汉中,还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年轻小伙儿。一张老照片里,他跟两位修复专家一起站在修复好的青铜大立人后,戴着防护眼镜,显得十分青涩。“记性好,模仿能力很强,勤快,聪明”,这是时任考古队领队陈德安对当年的郭汉中的印象。而如今记者眼前的郭汉中,则直率、朴实,说起文物修复时分外专注。
“文物修复一定要有依据,尊重古人的遗存。”在郭汉中看来,文物修复不能假设,不能想象,同时也是一件细腻、需要耐心的工作。以青铜神树为例,从几百片碎片到今天陈列在博物馆里相对完整的神树,共耗费了6年多的时间。在修复神树前,他们先根据相似程度对几百块碎片进行分类,然后在断接处尝试进行拼接、预合。随后再经过考古专家论证,才会开始复原。
郭汉中拿出一件出土于三星堆、仍未修复的青铜器,详细讲述如何依据古人的遗存对其进行修复。难以想象这堆断裂成两部分,残缺、扭曲变形的“破铜烂铁”,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修复成一个完整的青铜方罍。
30年来,郭汉中参与了几乎每一件三星堆青铜器的修复,“包括其它文物,几千件总是有的。”文物修复牵涉的知识格外广阔,郭汉中强调,“雕塑、模具、矫形、有色金属焊接、冶炼和化学等,都得懂。”
在郭汉中看来,文物修复千变万化,必须将各种知识灵活运用,而这些没办法在学校里全面学习。因此,文物修复是一个师承制行业。郭汉中告诉记者,他的职业生涯离不开多位老师父的指点和教导。
如今,郭汉中也带了很多学生。他像自己当初的老师一样,带着学生们修复文物,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艺。而郭汉中的儿子目前也正在大学里研读文物保护相关专业。
谈及文物修复行业的现状时,郭汉中显得有些担忧,“全国的文物修复行业存在着危机。”当初和他一起学习文物修复的师兄弟们前前后后好几百人,但坚持 到最后的寥寥无几。“很多都半途而废了,有自己放弃的,也有因为生活坚持不下去的。”郭汉中深知,文物修复是一个成才率比较低的行业,因此更需要传承。
“我必须担起自己的责任,把它(文物修复)传承下去。”这是郭汉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作者 徐杨祎 王鹏)
来源:光明网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