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个清末炮台建有密集排水系统

2016年08月02日09:58   信息时报  收藏本文     

  作者:蒋隽

  昨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番禺区沙路炮台考情况。这是广州市首次对近现代广州城防御工事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工作。据介绍,9个清末修建的炮台散布在21万平方米范围内连绵互通,构成复杂的防御体系,曾经捍卫着广州的安全。

  炮台发现密集的排水设施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考古专家来到沙路炮台遗址现场,遗址位于番禺区化龙镇沙亭村,范围占地面积约21万平方米,其北与黄埔长洲岛隔江相望,是长洲要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专家介绍,沙路炮台主要由位于化龙镇沙亭村北侧的马腰岗和兵岗上的九座炮台和其他相关设施组成,是一个较复杂的防御体系。

  记者现场看到,仅一个炮台,直径就超过几十米,四周隆起,中间圆盘式下沉,进入炮台内部,有排水管道,有通气孔,有分区小房间,不同职能的士兵在不同房间。炮台内还有密道,通到其他炮台,可惜由于年久坍塌,很多密道已经不可寻。

  专家介绍,“当年各炮台和建筑之间都有通道相连,有的道路依山石凿建,有的步道铺设水泥,由此可了解当时沙路炮台各工事点均可互通,方便补给。”

  此次考古工作中另一重要发现是沙路炮台密集的排水设施,各炮台均配备有明渠、暗渠,道路两侧有排水沟槽。可见,为配合岭南多雨气候,炮台的设计有其科学性。

  文物本体破坏严重急需修缮

  考古专家介绍,沙路炮台从今年3月至今,历时近5个月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清理,调查发现,沙路炮台文物本体破坏严重,大量配套设施倒塌深埋地下,急需开展保护、修缮工作。

  “兵岗发现炮台3座,除已复原的1、2号炮台外,其南侧发现另有一处炮台,即3号炮台。马腰岗位于兵岗东侧,呈南北走向,目前发现分布有6座炮台和2处建筑遗迹。”专家介绍,六座炮台依山而建,错落分布。各炮池保存基本完好,炮口、池壁、轨道等结构形制清晰可见,掩体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倒塌不见原貌。两处建筑遗迹均损毁严重,清理后可见基址和沟槽,可据此判断建筑的范围和基本结构。其中一处因面积较大、结构复杂,推测为当时的指挥所,另一处推测为存放弹药的火药库。

  考古价值

  研究广州城防

  乃至珠江江防、珠江口海防

  考古专家表示,沙路炮台作为珠江据险扼要,是广州近代城市防御的一道重要防线,占据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对于研究广州城防乃至珠江江防、珠江口海防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掌握沙路炮台文物本体及内涵,开展全面的考古工作不仅为沙路炮台的复原提供客观依据,也对沙路炮台及长洲要塞的研究、保护与展示利用产生深远影响,为今后炮台的修缮、保护与建设沙路炮台遗址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资料记载

  沙路炮台建于清光绪十年

  据文献记载,沙路炮台是清光绪十年(1884)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为巩固海防,在扼守狮子洋进入省河要冲的长洲岛及两岸奏准修建长洲要塞五所炮台其中之一。采用三合土或英国进口的水泥(红毛泥)石子建成。1884年新建时“计九座,置洋炮九尊”,炮台的数量与考古工作探明情况吻合。

  考古中的发现也证明了文献中沙路炮台“设有指挥所,有兵房、药库、水井、厨房、明道、暗道、阶级马路等。地面、地下的坑道与炮台相互连接,布局合理,既保安全,又便交通”的记载。

  沙路炮台自修造以来一直有驻兵,中法战争后撤军。1889年由总兵李先义所部广胜军一营驻守。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曾安排一部分学生在此学习与驻扎,并用水泥对炮池表面和掩体进行维修,现仍可见维修痕迹。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清末炮台光绪排水系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