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微31载 让珍贵典籍再活500年

2016年09月03日07:38   和讯网  收藏本文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原标题:缩微31载 让珍贵典籍“再活500年”

  (记者 张良娟) 8月23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四川省图书馆等单位协办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除了回顾1985年至今,缩微中心与全国25家成员馆对馆藏珍贵文献进行抢救性保护的成果之外,还利用便携式缩微阅读机,将四川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洪武南藏》的缩微胶片展现在每一个普通读者面前。

  “我一直就想看《洪武南藏》,但以前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缩微胶片向外界开放,我终于能一睹真容。”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勇先说。

  珍贵典籍拍照 “延寿”500年

  缩微技术,即采用专门的缩微拍摄器材,把经过编排和整理的文献拍摄到感光胶片上以长期保存,并利用数字还原的方式,对文献加以管理的技术。

  国内的图书馆大规模使用缩微技术,最早是为了抢救珍贵典籍和文献。

  1982年6月,著名学者任继愈到山东曲阜查阅孔府档案,却发现其损毁情况严重,保存状况堪忧。他随即写信给中央领导,建议采用缩微技术对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抢救并得到批复。

  抢救珍贵文献,任继愈为什么会建议采用缩微技术?四川省图书馆馆长何光伦介绍,珍贵古籍的保护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修旧如旧的原生性保护,另一种则是利用缩微技术开展的再生性保护。“聚酯胶片的寿命可以超过500年,也就是说对珍贵典籍进行缩微之后,可以再保存500年。”

  除此之外,缩微技术不仅能够真实反映文件原貌、节省存放空间,其不可更改的特性也让其具有法律效力。“在一些国家,缩微品可以代替原件作证。而我国《档案法》也规定只要符合拍摄、检查、拷贝等完整程序,缩微品就可以作为呈堂证供。”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副主任何先进说。

  今年已经58岁的何先进便奋战在利用缩微技术抢救珍贵典籍的一线。

  1984年6月,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缩微摄影技术培训班。四川当时一共派出了4位学员,除已经离世的黄国富外,何先进、马建平和田时伟至今仍在四川省图书馆从事缩微工作。

  1985年1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正式成立,四川成为首批成员馆。30年来,先后有25家图书馆成为缩微中心成员馆,缩微拍摄珍贵典籍16万余种,共计6900余万拍。其中,善本古籍31792种、报纸2796种、期刊15232种、民国图书114516种。

  在四川,何先进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按下200多万次快门,抢救拍摄馆藏珍贵文献2527种。

  《洪武南藏》拍了一年 放大58倍也清晰

  四川省图书馆第一批抢救的对象,是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历代典籍。这其中,重中之重便是四川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洪武南藏》。

  “受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委托,我们于1985年6月,启动了《洪武南藏》珍善本的试拍工作。”何先进告诉记者,四川的缩微工作比全国其他地方开始得都要早。

  《洪武南藏》一共678函,1600部。何先进告诉记者,2台缩微摄影机,4位工作人员一天8小时的工作,用了一年时间才拍完整套《洪武南藏》。

  馆藏的善本古籍并非一拿出来就开拍。在履行手续将善本古籍调出库房之后,拍摄者需要先为古籍制作一个“身份证”:古籍的状况如何?什么年代的?多少册?遇到损毁比较严重的古籍,还需要交给专业人员修复之后再拍摄。“而有些残缺的古籍和文献资料,还需要调动全国的资源,进行补缺。”

  完成这一步,才能开始进入拍摄环节。“也不是一上来就拍,要先进行试片。”何先进说,工作人员需要先对要拍的古籍进行分段曝光试验。“测试不同电压、光线、胶片密度的情况下,哪一拍的效果最清晰,确定一个准确的参数,才开始正式拍摄。”而由于古籍年代久远,纸张颜色往往不尽相同,所以拍一套古籍,往往需要根据纸张颜色来进行试验,变动参数。

  “拍套彩的古籍和杂志是最难的,因为有色彩的变化,所以拍摄时往往需要一次又一次改变参数。”何先进说,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胶片的密度和解像力符合国家标准。“第一代母片必须保证58倍的解像力,也就是说放大58倍也依然能看得清晰。”

  除了不停调试参数之外,影响拍摄进度的还有一个技术原因。“我们要确保拍摄的质量,所以快门速度很慢,一般都是二分之一秒,而普通的相机一般速度在六十分之一秒。”

  在展览现场,记者发现便携式缩微阅读机播放的《洪武南藏》上,每一页下面都有“00001”、“00002”这样的数字。何先进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保证不漏拍,在拍摄过程中每拍一拍,工作人员都会进行编号计数。“一卷胶卷30米长,《洪武南藏》一共用了288卷胶卷,胶卷长度连起来达到了8640米。”

  一拍成本一元钱 三套库存保安全

  缩微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已经抢救的缩微文献中,至少有70%的原件已经不再提供一般阅览服务,因此,缩微文献的读者服务率相当高。

  能够放大58倍依旧清晰,和缩微拍摄使用的胶片也有很大关系。据何先进介绍,缩微胶片都是从日本和美国进口的专用无孔胶片。“银离子特别微小,感光度很低。”何先进说使用这种特制胶片,加上冲印等费用,每一拍的成本大概在一元钱左右。

  而为了确保胶片的质量,每拍摄完一定数量的胶片,都会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专用阅读器、密度计、显微镜等检测设备对母片进行严格的检查。何先进告诉记者,同一套缩微文献,至少会有三套库存。

  “第一次拍摄冲洗出的胶片被称为第一代母片,需要全部交给设置在国家图书馆的‘国家母片库’。”何先进告诉记者,通过“国家母片库”的检测之后,国家图书馆会用第一代母片为各地图书馆拷贝第二代母片。地方图书馆再根据第二代母片拷贝第三代正片,供读者使用,第二代母片则作为各地图书馆的重要馆藏,专门建库存放。“这个母片库要求恒温恒湿,并且需要定期抽查。而对库房的保管要求和善本古籍库是一样的,至少需要两个人在场,才能开门,同时进入库房。”何先进说,在恒温恒湿的母片库里,所有的缩微母片都被密封在塑料盒子中遮光保存,以便隔绝外部的气体。

  而第三代正片的保存要求就没有母片那么高,一般都是用纸盒子保存。“每拷贝一代,胶片的解像力就下降一个等级,比如第二代母片可以放大到40倍,而第三代正片则可以放大到30倍。”

  如今,国家图书馆等不少图书馆都对读者开放了缩微文献阅览室。读者看到的每一种缩微文献,都要经过文献整理与补缺、文献拍摄、缩微胶卷冲洗、母片质量检查、拷贝、缩微文献阅览服务这6步。

  何先进告诉记者,预计今年9月,四川省图书馆设在负一楼的缩微阅览室就将正式开放。到时候,除了《洪武南藏》之外,读者将能查阅到《水浒叶子》《花间集》等更多的善本古籍。

  补缺与数字缩微 化解藏与用的矛盾

  在抢救拍摄珍贵古籍文献的同时,在缩微中心统一协调下,各地图书馆还在全国调派人员,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献补缺工作。30年间共补缺报纸1180钟,224余万版,期刊上千种,近2万期。

  缩微文献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完整性。何先进说,对于缩微工作而言,补缺非常重要,同样也非常繁琐。

  在抢救完第一批进入国家古籍善本目录的图书之后,四川省图书馆随即启动了旧报纸、期刊的缩微工作。“报纸是最难保存的文献之一,”何先进说,为了补齐馆藏的报纸期刊,四川省图书馆通过省内外公共图书馆补配回缺藏的民国时期旧报纸15万余版,旧期刊100余万页,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报纸19种。“一方面提高了文献的史料价值和馆藏质量,另一方面也为向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何先进告诉记者,从创刊开始到2000年的《四川日报》,四川省图书馆通过多方努力,全部进行了缩微复制。

  据四川省图书馆原馆长李忠昊回忆,当年为了补缺,四川省图书馆专门派了一辆车,每周往返四川各地取送报纸。“三年时间,行程30多万公里,跑遍了四川21个市州。”

  而未来,缩微的大方向将是数字缩微。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四川省图书馆就已启动了古籍数字化的工作,《华阳国志》《四川通志》《水浒叶子》《芥子园画传》等都已经进行了数字缩微。“这种技术是利用数码摄影或者扫描技术,将文献转换成数字古籍,保存在计算机硬盘上,然后再激光打印到胶片上,因而成本更低,能更好解决古籍善本的藏与用的矛盾。”何先进说。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古籍缩微技术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