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禁伐碑现身深沟崖壁 清朝人们已注重生态保护

2016年09月12日11:53   贵阳网  收藏本文     

  我们在向导袁润图等人的带领下,前往土城镇九龙村的一条山沟,寻访当年的伐木场。

  历史上,习水县是有名的林业大县。据可查的资料显示,从南宋时期开始,及至清代,这里出产的木料,顺赤水河进入长江,源源不断运往中原、北方。最高峰时,从习水及周边地区,通过赤水河运出去的木料,甚至铺满了长江的江面,造成“交通拥堵”。

崖壁上的清代禁伐碑崖壁上的清代禁伐碑

  而这里,也是著名的“皇家木场”之一,境内还有明代的“皇木”碑,以及多达数百字的伐木记事碑。深山里,甚至还有木厂遗迹。据称,北京故宫里的巨大木柱,就采自习水的深山。

  前往的山沟,道路艰险,而且要先爬很高的陡坡,然后再下陡坡,需手脚并用才能前行。途中,不时可见石壁上的“手爬窝”,以及仅容一脚站立的石坎——这些,或许是数百年前伐木工人留下的。

  我们很难想象,当年的伐木工人,是如何历经艰辛,才采伐到巨大楠木,用以修建宫殿、庙宇。

  “史料称,伐木是‘国之巨役’,且工人伤亡很大,很多人为躲避伐木劳役,举家外逃。”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飞说。

  穿行于难见阳光的密林中,不时能看到布满石壁的藤蔓,藤蔓甚至有成人胳膊般粗细,以及多个品种的高大茶科植物,还有顽强生长在石缝中的珍贵药材黄莲、八角莲、淫羊藿等。向导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在这里办过集体药场,利用天然环境,种植仿生药材,到年底分红时,一个壮劳动力能分到近百元钱。“那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他说。

  进沟约4公里后,穿过一处流水的崖壁后,道路被断崖阻断,科考队无法前行。但眼前的丹霞石壁上,似乎有若隐若现的文字。

  清除杂草和落叶,仔细辨认后,大家都兴奋起来——这是一块禁止伐木的石刻。石壁上的文字是:乾隆戊戌年禁止 山中竹木不得私伐乱砍 国有林。当地村民说,最下方的“国有林”三个字,是30多年前刻下的。

  这说明,在清代乾隆47年,即公元1778年时,这里已禁止砍伐竹木。

  据称,这是迄今为止,在被普遍认定为“皇家木场”的习水县境内,首次发现生态保护石刻。“有开采‘皇木’的记事石碑,还有禁止碑,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袁润图说,这说明,在清代晚期,人们已注重生态保护。

  今年60多岁的袁润图,据称是土城世袭长官司的第28代传人,也是一个很热心地方文化研究的退休干部。他说,居住于“皇家木场”内的袁家祖先们,肯定也砍伐过“皇木”。

  研究表明,历史上,明清两代,朝廷曾多次派员在习水一代督办采伐皇木。同时,各级土司在较长一段时间,靠贩运木材获取巨大利润,同时也把金丝楠木等作为向朝廷表达衷心的贡品。播州末代土司在被剿灭前几年,还因向皇帝敬献14根金丝楠木,获奖“飞鱼服”。

  李飞说,历代砍伐“皇木”,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劳役。清代末期,朝廷意识到该苦役过于累民,因此逐渐停止采伐。他认为,这段石刻文字,与历史事实有相吻合之处。“这或许也是习水大片森林得以保护,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

  出山路上,我们咨询习水县林业部门专家得知,习水县境内,历史上的“皇家木场”范围,现在大多被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重要的自然基因库。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生态保护崖壁伐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