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皮杜展被批太商业化 陈丹青:艺术展可以商业化

2016年10月26日16:57   中国新闻网  收藏本文     

  汇聚72位当代艺术大师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上海展”自10月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以来,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前去膜拜这场被誉为“现代艺术史教科书式的展览”。

  这个要持续到2017年1月15日的大展,含金量非常高。从1906年到1977年,“一年一人一件”的策展思路涵盖了西方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要艺术流派。

  然而,门票卖到150元的商业展览,也引起了一些争议。由于这个展览不久前才在东京都美术馆展出过,近日,有媒体以“同一个蓬皮杜主题展,日本甩了中国几个诺贝尔?”为标题,进行了从展览场地、主办方、展览作品,到策展和设计思路,甚至衍生品等全面对比。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坐落在巴黎拉丁区北侧、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

  昨天,主办方天协文化搬来救兵,请到著名画家陈丹青来看展,并给观众做了一次西方现代艺术的讲座。那么,在这位艺术家的眼里,上海的“蓬皮杜”是否真如一些媒体所说那样,“面目全非”了呢?

  38年前看法国艺术展

  要开单位证明

  收藏了包括毕加索、夏加尔、杜尚、达利等一系列名家作品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卢浮宫一样,是巴黎的地标之一。1906年是重要的艺术流派“野兽派”的诞生之年,同时也标志着蓬皮杜艺术中心馆藏作品的开端,而1977年为蓬皮杜艺术中心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开放之年。从1906年到1977年的72年里,策展人以每一年选择一位艺术家的一件作品,共选出71件,其中缺失的是1945年,以纪念二战的结束。

  这不是天协文化第一次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从2011年开始,他们连续做了毕加索、莫奈、雷诺阿、达利等艺术展。而陈丹青,也曾经出现在毕加索展的讲座台上。

  作为一个上海人,陈丹青来到上海展览中心的时候,马上生出了老上海的感慨。“我上一次踏进这个地方,是1978年,那时我25岁,这里还叫‘中苏友好大厦’,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法国艺术大展——‘法国乡村画展’。当年那个展览,全国轰动,不仅要买票, 还要单位开证明。我当时已经快进展厅了,都看到画框了,结果却因为没有单位证明,被保安架了出去!”

  最后,陈丹青还是千方百计地看成了展览,“就是因为这次展览影响了我,后来在1980年创作出了《西藏组图》。”38年后,陈丹青感慨道,“现在的年轻人要看西方大师的真迹已经没那么难了。我觉得,有民间的机构肯出资做这样的展览,这才是艺术展应该有的样子。”

  陈丹青的观点是

  艺术展可以商业化

  这次蓬皮杜展的商业性遭到了一些非议,除了150元的门票比较昂贵以外,展览场地的局促以及设计理念,也与东京同样的展览存在不小的差异。

  对此,天协文化总经理谢定伟接受采访时说,“东京的展览,从策展到设计都是日本人自己做的,设计思路比较传统,其实,蓬皮杜艺术中心并不满意。我们的场地虽然比较小,却体现了蓬皮杜艺术中心真正的理念,因为策展人和设计师都是法国人。上海的展览用了中国‘碑林’的意向,一年一块丰碑,而每块碑后的色彩,正是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标志色彩。实际上,法国人对我们的展览要满意得多。”

  而陈丹青看完展览后则表示,在这样的场地里,这场展览的设计已十分出色。“每个展览的策展和设计方式,就像女孩子穿衣打扮一样,不一定要按一个标准才是美的。”

  对于展览的商业性,陈丹青觉得,“在国外,艺术市场和商业操作模式都很成熟,我很不赞同把艺术性和商业性对立起来。艺术可以被商业化,这是没问题的,我们古代也是这么做的。民间机构把西方现代艺术引进中国,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真的做起来,却吃力不讨好,引来很多争议。但是,假如大家对这类展览充满热情,或者有人像我一样,看展之后被影响了艺术发展道路,这就是有价值的。”记者 郑琳

  来源:钱江晚报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蓬皮杜陈丹青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