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从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文物事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规划》提出,要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水下考古发掘保护项目,建成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将研究制定《文物市场管理办法》,规范文物经营活动,引导民间收藏行为。
《规划》提出,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文物资源和保存状况基本摸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良好,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状况明显改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措施得到落实;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一步加强,珍贵文物较多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全部达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手段和形式实现突破。
资料图:2014年5月23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一号”考古队领队刘成基表示,“南海一号”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正式结束。图为发掘现场。中新社发 索有为 摄
《规划》指出,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包括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
要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及沿海重点海域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和水下考古发掘保护项目,划定一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区。推进南海I号、丹东I号等考古发掘和保护展示项目,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提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装备水平,建成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
《规划》指出,要全面提升博物馆发展质量,优化博物馆结构,丰富博物馆藏品,促进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水平,建设现代博物馆体系。
《规划》强调,要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拓展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有效途径,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的光彩,用文明力量助推发展进步。
资料图:2017年2月8日,由昆明民间收藏家康渝春筹建的博藏馆正式向民众开放,展出了馆藏的上千件珍品文物吸引民众参观。图为民众观赏展出的各类珍宝。 中新社记者 任东 摄
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提升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开展民间文物收藏情况调研,组织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相关课题研究,建立健全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的政策措施,印发《文物拍卖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文物市场管理办法》,规范文物经营活动,引导民间收藏行为。
完善文物经营资质审批和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制度,加强文物市场和网上文物交易监管,完善联合监管机制。建立文物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违法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编制文物鉴定规程和民间收藏文物鉴定指导意见,支持培育各类合格主体开展民间文物鉴定业务,规范文物鉴定活动。制定涉案文物鉴定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涉案文物鉴定机构达到35个,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拥有1个涉案文物鉴定机构。推广科技手段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加强文物进出境管理,加大打击文物走私力度。优化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布局,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达到260人。开展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调查研究,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取得新成果。
《规划》的其它主要内容还包括: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加强文物法治建设、完善规划保障措施、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等。
为做好《规划》的实施保障,“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局将在以下五个方面谋求突破:一是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健全文物认定、登录标准,规范文物调查、申报、登记、定级、公布程序,研究制定不可移动文物降级撤销和馆藏文物退出机制。
二是健全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文物保护工程检查指导,推动第三方机构参与文物保护工程质量和效果评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质量。
三是研究制定文物保护补偿办法,研究探索对文物资源密集区的财政支持方式,在土地置换、容积率补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出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拓宽社会资金进入文物保护利用渠道。
五是增强文物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导向性,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政策实施予以保障,落实省级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资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