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小伙辞职雕刻龙头 曾赶工削下手上一块肉

2017年02月27日 11:26 信息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张伟潮张伟潮

  80后,广州黄埔区下沙村人。他是广州仅存为数不多的手工龙头制作者之一,现担任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走进黄埔区下沙村,经过两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右拐钻进一条小巷,在一座旧房子打开一道铁门,看到的是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室。地上铺满木屑,刻刀、锉子、锤头等各种木刻工具随处可见。看得出,这间工作室有些年头了,凌乱的布局显得十分简陋,然而,当抬头看到架空棚摆放着多个精美的龙船模型,以及一个正在雕刻的龙头时,不觉让人眼前一亮!这就是张伟潮的个人工作室。

  “龙头”在民间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这也使手工雕刻这种技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张伟潮的绝活正是手工雕龙头。多年来,他一直在龙头雕刻工艺路上坚守着,尽管年纪轻轻,但在岭南龙舟圈中早已享有盛名,广州有龙舟队的多个村落都有他的作品。

  作为一名“80后”,他并没有年轻人身上的那种浮躁,而是潜心钻研、执着前行。他在龙头雕刻路上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被人赞誉为新时代下的“最美工匠”。

  “龙舟控”

  自小龙舟成为他心中信仰

  今年30岁的张伟潮是土生土长的黄埔下沙村人。家里父亲是一位老木工,从小耳濡目染下,张伟潮也爱上了木工活,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拿着父亲的锯子锯木头,拼装各种玩具,由此也练就了一手扎实的手工技艺。

  不过最让张伟潮童年痴迷的,是每年村里在端午节期间举行的龙舟节活动。那时候,每逢端午节,村里热闹非凡:包粽子、龙舟巡游、扒龙舟比赛……张伟潮特别喜欢看龙舟比赛,尤其看着一艘艘龙舟“百舸争流”的场景,他总是在一旁欢呼呐喊。龙舟,也成了他心中神圣的符号。

  读小学的时候,当别的朋友同学都沉迷在网络游戏等娱乐里时,他却是手拿一把刻刀在捣鼓琢磨。他从木匠父亲那里找来了材料和工具,照着早已印入脑海中的龙船模样,一笔一刀地雕刻出一艘艘龙船模型。

  “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制作龙船模型,因为真的是喜欢,所以在平时会很用心去观察龙船的模样,然后试着仿造一只出来。”张伟潮表示,工艺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学习到的,至于如何造龙船模型,则全是靠自己一步步去摸索。

  鱼跃龙门

  首次制作龙头便名声大震

  如果说龙船模型制作是“小玩意”,龙头雕刻则是一项“庞大工程”。事实上,一开始张伟潮并未想过雕刻龙头,因为做龙头要投入到实际的使用当中,工程更为复杂,工艺更为考究,他也曾经尝试雕刻龙头,但往往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不过在2010年,一切发生了变化。

  住在海珠区仑头村的一位亲戚是村内龙船队的负责人,端午节前一个月,他急着要找人制作三个龙头,但由于是“龙舟大忙季”,一时半刻找不到合适的师傅。他知道张伟潮一直在制作龙船模型,于是找上门来,给了他一个旧版龙头做参照,请求他用一个月时间赶做3个龙头出来。

  此前从未真正完成过一个龙头制作,当时的张伟潮内心十分忐忑,他坦言自己并没有足够信心,但碍着亲戚的面子,他决定全力以赴,尽力一搏。

  那一个月,张伟潮足不出户,每天开凿超过10个小时,完全沉浸在龙头制作的世界里。到最后,他战战兢兢把制作好的龙头交到对方手里时,没想到对方出奇地满意。

  当三个龙头在当地巡游亮相后,张伟潮的名声也在各个村的龙舟队一下子传开了,此后,越来越多的村子找上门来请他制作龙头。

  画龙点睛

  原汁原味修复百年旧龙头

  做一个龙头,简单的要十天八天,复杂的则要数十天乃至更长的时间。张伟潮表示,现在越来越多地方采用机械化生产龙头,但用人工雕刻出来的龙头更有灵性,因此不少村落仍是坚持聘请手工师傅制作龙头。

  张伟潮说,他曾走访过各地,发现不同地方的龙头都多少带有“本土特色”,他不希望这种“特色”消失,“我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需要传承下去。”为此,张伟潮每制作一个龙头,都会先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然后才根据每个村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设计,把这些元素融入龙头的设计中。

  不久前,远在开平的一位朋友,把当地一个具有150多年历史的旧龙头送到张伟潮这里,要求帮忙修复。张伟潮说,这个龙头由于年代久远,其间经历了多次修复,里面不同年代的填充物、修补料都齐集一身,看起来残旧不堪,灵气也仿佛消失殆尽。对待这个“老态龙钟”的龙头,张伟潮决定不是简单修补,而是将龙头所有部件一一拆开,并把不同年代的填充物重新清理干净,用上最好的新材料,并尽可能保留原有特色。

  “这个龙头有虾这种动物元素在其中,我也尽力保留这样的设计。” 张伟潮说,不少龙头还会以蛇、鲤鱼、青蛙等元素为灵感,“这些设计都很有意思,我会保留下来。同时,我也会问清楚龙舟的用途,从而决定龙的表情。因为竞技用船要显得进取、威风,巡游用船的龙头表情就要慈态感强一些。”

  张伟潮日夜开工,历经几个月才把这个作品修复好。当最后把龙头送回开平时,当地的人看到后都对张伟潮的工艺赞叹不已。

  知多D

  龙舟比赛

  也有分类

  张伟潮说,目前随着社会发展,龙舟与龙舟比赛也出现了分化。总的来说,分为传统龙和标准龙两大类。传统龙是以木材(坤甸木、梢木、杉木、柚木)为原料制作,而标准龙则用标准型高强度玻璃钢纤维来制作。据介绍,传统龙和标准龙的竞速规则也有很多不一样。

  标准龙的比赛用船都是由组委会统一提供,人数、长度、重量、材质均一样,采用的是同一批出厂的船只。而且在竞速赛中,运动员必须统一采用坐姿划桨。

  传统龙则更尊重各自传统,龙舟的长度、重量、材质不像标准龙那样严格。在划桨方式上,也不做规定,可坐、可跪、可站立等。因此,传统龙的竞速比赛更具有观赏性。当然,也更具有不确定性。

  以龙会友

  建立龙舟队让白领也参与

  虽然经常呆在工作室制作龙头,但张伟潮并非与外界毫无联系。从2002年开始,张伟潮开始接触网络,他通过开博客,设论坛,建QQ群,用了4年时间,在网上认识会集了将近100名广州本地的“龙友”。

  如何让这帮爱好者能够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龙舟文化发展?张伟潮对这个问题思考良久,在一些朋友的建议下,张伟潮决心成立一个组织。经过筹备,2006年,一个名为“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的组织诞生。

  “一开始我们只是一个自发的民间组织,后来人数越来越多,2013年我们就在民政局注册,成了一个正式组织。”自此,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成了首个官方认证的民间龙船组织,建立起龙舟队。作为发起人,张伟潮也当上了常务副会长。他介绍,“现在划龙舟从珠三角流行扩散到香港、国外,不仅以公司为单位的龙舟队出现了,还有高校、社区也逐渐参与进来,打破了只有村里有龙舟队的传统。”

  与专业龙舟队不同的是,龙舟促进会的队员不少人皮肤白净。队员笑称,这是因为白天还要回去企业当白领。尽管这样,龙舟促进会除春节期间外,队员们坚持周二、周五晚例行训练。临近端午时节,更是几乎夜夜加练。

  从2010年起,促进会的龙舟队多次报名参加一些周边村内举行的小型龙舟赛,但成绩几乎次次垫底。不过,在张伟潮的带领下,龙舟队不断成长,水平也日渐提升,在2013年参加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公开组的比赛,在70支参赛队伍中取得第三的优秀名次。

  蛟龙戏水

  广州一年到头都有龙舟赛

  目前,龙船促进会在生物岛珠江水域有了属于自己的培训基地,并有了4艘标准龙。据介绍,促进会平时举办的活动都会对外开放,市民只要通过官方微博私信报名就可参加,无需收费。入会的要求则相对较高,预备会员不但要通过一个月以上的考察期,还需要其他会员推荐,在协会理事会投票同意后才能正式成为当中一员。

  张伟潮和他的促进会坚持举办广佛龙舟联赛,到今年已是第四届,为了更加亲民,张伟潮把联赛命名为“以龙会友”龙舟赛。这一比赛让无数业余选手也参与进来,体会到了龙舟赛事的魅力。“比赛有个规定,不让专业队参加,因为我们都希望,把划龙舟当作爱好的普通人能在这个比赛中获得快乐。”

  张伟潮还说,很多人以为龙舟比赛只是端午节才有,其实广州一年到晚都有龙舟比赛。去年11月6日,张伟潮刚刚在生物岛组织了一场龙舟1000米绕圈追逐邀请赛。

  他还介绍,“龙舟比赛需要团队合作,团队里每一个成员都要协同一致,因此龙舟队具有一种很特殊的凝聚力,每位参与进来的人都能感受到这股强大的力量。”

  谈创作

  “做龙头错了一刀就很难补救”

  在张伟潮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些设计图纸,“这些是我平时跟客人沟通时才会使用的图纸,在制作龙头时,我从来不看着图纸。”张伟潮说,龙头的样子,一直在他脑海里,该从哪个位置哪个角度下多大力的刀,早就了然于心。

  张伟潮说,制作龙头工艺相当复杂,所以一定要有足够耐心,曾经有一些年轻人想跟着他学艺,但往往都因为缺乏恒心没有坚持下来,“有兴趣的不一定有潜质,有潜质的又未必有心思。要做出一个龙头不难,但如果不了解不熟悉不喜爱龙舟文化,就不懂变化和设计,也不可能喜欢这个工作。”

  张伟潮坦言,做龙头其实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从龙嘴、龙须至龙角,有几十道工序,开料、放样、雕刻、成形、打磨、上色装饰等都是手工完成。他表示,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有时失手,错了一刀也就再难以补救。

  制作一个好龙头最难的是什么?“最难的是做出来作品的感觉跟客人的所需是一致的。” 张伟潮说,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标,每次在接到客人的订单时,他总是先与之进行详细沟通,尽力去了解对方的需求以及想法。也正因为这样,客人的满意率和回头率都十分高。

  近年来,张伟潮的名气不仅享誉岭南,甚至也接到了来自国外的订单,有的是华侨组建龙舟队,有的是外国买家定制龙头作为艺术品收藏。

  “机械化永远雕不出文化韵味”

  在当今机械化生产的背景下,龙船及龙头的制作也模具化,但是张伟潮坚信,手工龙头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万一3D打印完善了的话,你不怕有一天你的手艺被取代吗?”有人曾这样问张伟潮。“我巴不得3D打印现在马上就可以做龙头了,这样不就更加显出手工艺的珍贵吗?”他这样反驳道。的确,作为一个全广州为数不多的龙头手艺人,张伟潮强调的正是自身的独特性。

  “机械化永远雕刻不出文化的韵味。”张伟潮表示,龙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他不愿看到每个龙头都成为复制品,“我力求制作出的每一个龙头都不相同,都带有它自身的特色,希望每一个作品都能成为经典。”

  感悟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比一切都强”

  很多人不知道,张伟潮读完技校出来后,曾留任学校当实操导师,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然而历经辗转,他却最终放弃了这份别人看来光鲜的工作,选择当一名手工艺人。

  “也许是内心的热爱吧,让我最终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张伟潮如此形容自己的选择。他表示,如果当年坚持在学校教学,也许就会过着一种稳定而轻松的生活。而如今,他直言自己生活是幸福的,因为“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比一切都强。”

  对于自己的未来,张伟潮不曾多想,他说,现在的自己每天都是充实的,制作龙舟模型、雕刻龙头会成为自己生命中长久的主旋律,不会有改变。

  故事

  曾因雕刻龙头受伤住院

  雕刻工作用的工具都异常锋利,几乎每个雕刻工都有受伤的经历。张伟潮也不例外,多年前的一次受伤,如今他依然历历在目。

  那一天,为了赶工完成一个龙头,虽然已经连续工作多个小时,但张伟潮还是没有放下手中的刨刀。突然间,一阵钻心般的疼痛袭来,张伟潮手指立刻鲜血直流。原来一不小心,手指伸到了刨刀口,一大块肉被削了下来。

  张伟潮的家人立刻为他止血,并将他送往医院。由于手指上的肉被削下太多,医生综合考虑后,建议做手术,从他大腿上切块肉补到手指上。整个手术经历了6个多小时,张伟潮也因此住院了十几天。

  这次经历是刻骨铭心的,但是并没有阻碍张伟潮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他依然故我,在伤愈后重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记者手记

  一辈子

  做好一件事

  不容易

  在如今谈论着“工匠精神”的时代里,张伟潮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让人感动的是他专注的态度,还有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他不仅仅是做一件工作,更是树立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热爱、对所做之事细琢研磨直至完美的极致精神。

  更让人感动的是,张伟潮坦言“对于自己的选择从来没有后悔,以后也会坚持走这条路”。联想到他的以后,记者脑海里不由得想象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在这个简陋的工作室里,一位手工艺人日复一日地打造同一件物品,几十年如一日,从年轻直至慢慢地变老……弥足珍贵的传统工艺却在他身上一直流传下去。

  “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实属不易。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