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具备艺术周的集聚效应吗

2017年03月20日 07:2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7年“画廊周北京”2017年“画廊周北京”

  这个春天似乎特别忙。北京之外,此时的南方上海天气还有些湿冷,但各大美术馆、画廊的展览集体热闹开幕,形成了一个春季“小艺术周”的高潮;在温暖湿润的香港,由巴塞尔艺博会领衔,以及“Art Central”两大艺博会聚集的“艺术周效应”即将引爆;此刻的大洋彼岸,纽约亚洲艺术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纽约寒冷的暴风雪中又火了一把。就连此时我们的邻国日本,一场艺博会也吸引了不少国内的目光。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览 资料图片 ? Art Basel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览 资料图片 ? Art Basel

  身处国际知名的艺术之都北京,以798艺术区为中心扩散开来的区域,在这一周内,数十场画廊展览同期开幕,其中不乏香格纳画廊、常青画廊、博而励画廊、佩斯北京、长征空间、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以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高品质的展览。由这些画廊及美术馆所组成的展览构成了在3月17日开幕的“画廊周北京”活动。也许是在这个尴尬的点开幕,也许是第一届举办。17日的这一天行走在798艺术区内,除了路旁的海报提示了这次“画廊周北京”活动,周五的798,与往常似乎没有什么异样。

  “北京具备充分的艺术家、机构、美术馆、拍卖行、藏家基础与资源。”这是艺术品市场经纪人林松、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负责人郑林以及身处此地所有艺术行业人士的共同看法。遗憾的是,目前为止,北京似乎还未形成一个“艺术周”的集聚效应。这个周末,画廊主、藏家、艺术家等圈内人士已经或即将离开北京,留下这些刚刚开幕的展览,一场“盛会”还未引爆,就被大家奔忙的脚步留在了身后,也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北京——何时能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周”集聚效应?

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现场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现场

  “艺术周”的四种模式

  梳理当下“艺术周”的集聚模式,也许有下面四种。

  以重要双、三年展为集聚模式的“艺术周”。这也许是最早,最成功的一种。比如最老的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迄今为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都会吸引全世界各地的艺术专业人士,以及爱好者前往。对这座城市而言,双年展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展览,而是牵动着各行各业,以及整个城市的大事。

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每一届双年展都会伴随着上百场艺术展览,密密麻麻地遍布于岛上的每一条街道。以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为例。那一年总共47个双年展平行展中,仅来自中国的展览就有十多场,上千位中国人参与到了这些活动的策划中。而为了看这些展览,去往威尼斯的观众则是不计其数。据统计,每年有至少2500万游客来到威尼斯,为当地政府、以及酒店、交通、餐饮等旅游相关产业带来巨大利益。而双年展所带来的集聚效应功不可没。

  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览 资料图片 ? Art Basel  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览 资料图片 ? Art Basel

  除了双年展这种大规模的人群集聚效应。由艺博会带动所形成的“艺术周”在近些年来也在逐渐产生不小的影响力。这其中,香港与上海可以算是个中翘楚。

  即将举办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早已不是一场大型的艺术展览,与其同期举办的“Art central”艺博会,以及几十个画廊同期开幕的展览,还有大大小小的论坛,艺术项目等,在香港的中环、湾仔、九龙等地覆盖。在几天之内,将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画廊主、藏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等集聚与此。前来观看艺博会的观众则将达数万名,在其2013年举办首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时,就吸引了6万名观众,并一直保持。去年,展会吸引了超过7万名观众入场。

2016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馆外观2016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A馆外观
2016  ART021 展会现场2016  ART021 展会现场

  最近两年活跃的上海艺术界,也在两大艺博会的带动下形成了“艺术周”的集聚效应。去年11月,西岸艺博会与ART 021同期举办,上海双年展也在同一时间开幕,几十场画廊、美术馆的展览,让上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据统计,2016年ART 021参观人数达到了6万人次,仅藏家预览日就吸引了2000名来自全球的藏家入场,以及众多的国际艺术家大腕、美术馆馆长、策展人,演艺界的明星周杰伦、刘嘉玲,社会名流周思聪、苏芒、邓文迪等到场。同期的西岸艺博会,共吸引了32000人次的观众,另外,艺博会期间举办的全球水岸论坛,更是吸引了包括纽约、伦敦、旧金山、波士顿、意大利等国际著名的策展人、设计师、学者参加,进一步拓展了西岸的国际资源聚集效应。

2017纽约亚洲艺术周专场成交明细2017纽约亚洲艺术周专场成交明细

  以拍卖为聚合效应的“纽约亚洲艺术周”,以及“伦敦拍卖季艺术周”等,也是艺术周聚集的重要模式,由其牵动的博物馆、拍卖、经销商、藏家之间的互动,同样带来不小的反响。比如纽约亚洲艺术周。是由多位国际顶级古董商、五家纽约拍卖行、多家博物馆以及亚洲文化机构共同组成的艺术盛会。长达一周的艺术与文化活动在纽约曼哈顿区热闹展开。来自全球各地的展商一同呈现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珍奇异宝。

  比如今年纽约亚洲艺术周期间,佳士得推出的“藤田博物馆”专场,吸引了全球藏家的关注,仅31件作品就创下了2.6亿美元的成交额,合人民币18亿。除了佳士得,另外苏富比(微博)、邦瀚斯、DOYLE、IGAVEL等拍卖行也在此期间举槌,来自全球几十位古董商在自己的专属空间里展示,同时有二十多家亚洲艺术相关的机构也在此期间举办展览。虽然纽约亚洲艺术周没有像双年展、艺博会一样有相对集中的聚集氛围,但在参加拍卖会之余,给世界各地藏家、经销商及观众提供了更自由的参展、私下交易的机会。

  还有一种以“画廊周”为聚集模式的“艺术周”,通过一个区域内的画廊联合,在同一时期内举办展览,吸引藏家、观众的关注,形成聚合的效应。

  比如2005年创办的柏林“画廊周”,其最初创办的原因是当时柏林拥有很好的画廊,但是藏家的力量有限,因此希望所有的画廊联合起来举办类似艺术博览会的展览,来吸引国际藏家的关注。经过十多年的持续,至2016年,已拥有54家画廊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约25000名访客的规模。柏林画廊周也成为德国领先的当代艺术项目。

2016艺术北京2016艺术北京

  “北京艺术周”  该走那种模式?

  分析上述“艺术周”聚集效应的几种模式,除了未曾产生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双、三年展,其他模式在北京似乎都有过尝试。

  十多年前,国内还没有艺博会的时候,北京已经有两大艺博会:艺术北京、CIGE形成彼此对抗的格局。多年来,二者不断地调整举办时间,从分开到同期举办到变成如今的五一、十一档,早期稍微形成的聚合效应到今天已经成为单打独斗的局面。每年五一举办的艺术北京,近几年在北京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去年,第十一届艺博会吸引了9.5万人次参观,虽然在人数上超越了香港巴塞尔与上海的艺博会,但遗憾的是,它和本地画廊的展览,以及其他相关艺术活动、项目之间却未见到明显的联系。聚合效应并未有效地呈现出来。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中国书画之夜拍卖现场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中国书画之夜拍卖现场

  近年来,北京的拍卖季影响力似乎在逐渐扩大。每年春、秋两季,以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匡时北京三家大拍卖行为主的拍卖活动,以及其他大大小小拍卖行同期举办的拍卖会,在短短的一周左右时间内形成一个拍卖的聚集效应。来自各地的藏家在此时入驻北京各大酒店,流转于各个拍卖会之间。虽然每年拍卖报告显示北京几家拍卖行的成交额在全球占据重要份额,但目前为止,相比纽约及伦敦“艺术周”,在拍卖会之外还有相应的艺术展览及交易,北京拍卖季似乎还只停留于拍卖会本身,同样缺乏彼此联动的聚合效应。

  同样,画廊周的模式也有过尝试,2013年的秋天,北京曾经举办了一场串联全城的“北京画廊周”活动,声势浩大,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在为时十天的过程中,有上百场展览在城市的各个艺术区内开幕。倡导人们在闲暇之余走进画廊,培养艺术素养,开启一种全新的生活休闲方式。同时,还举办了多场“画廊故事”的讲座,画廊从业人员的培训等,在当年秋天,以798艺术区为主的场地吸引了大量的参观人群,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遗憾的是,在缺乏政府及多方支持下,画廊周的活动在之后被搁置,没有继续举办。

  2017年春天,另外一场由德国人Thomas Eller创办的“画廊周北京”再次悄然于798艺术区开幕,相比上次的声势浩大,这次画廊周也许应该称为一次当代艺术界的小型聚会。虽然发动了北京18家具有代表性的画廊及美术馆在同期举办展览,但在吸引观众人群上,与上次画廊周的声势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同时,画廊周北京希望借鉴柏林画廊周模式,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藏家、美术馆馆长、策展人等前来北京。但据了解,目前是组委会与画廊共同邀请嘉宾,画廊在藏家邀请方面还占有较大比重。加之处于香港巴塞尔,上海展览活跃期,及纽约亚洲艺术周等同期举办的时间,一些画廊表示实际效果和预期还有待观察。

2017年3月17日开幕的香格纳画廊韩锋个展现场2017年3月17日开幕的香格纳画廊韩锋个展现场

  “北京艺术周”集聚效应的未来可能?

  在许多北京画廊主、拍卖行负责人及行业观察人士的眼中,北京毋庸置疑具备了充分的艺术基础与资源。林松谈到:“北京,无论是画廊的数量及质量,还是拍卖公司的成交额,以及藏家的数量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都具备很大的优势,且在国际范围内来看,同样也是具备优势的。”郑林也表示认同:“相比来说,可能现在北京的艺博会力量稍微弱一些,但可以说在这儿聚集了最好的当代艺术家的资源、以及优秀的私人美术馆资源。”博而励画廊合伙人贾伟认为:“这其中尤其难得的是无论艺术家的工作室多么动荡,还是没有艺术家离开,这个最重要的资源始终在保持。”

  正如上述几位所谈到的,北京不仅具备优质的画廊、拍卖行、藏家、经销商、美术馆、艺术家等各方面的基础与资源,且从艺术品交易份额,学术方面的支持上,都具备形成一个大型艺术盛会的条件。更重要的是,从此次各家重要的画廊、美术馆花费5万元参展费,积极参与此次“画廊周北京”的活动,可以看出大家也有这样的聚合诉求。只是目前为止,北京的这些资源都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比如以798及草场地艺术区为中心的画廊资源,一直以来便缺乏一个很好的整合平台,这或许为此次“画廊周北京”创办人Thomas提供了契机,用他的话说:“希望做一个组织服务者”。其从去年夏天有这个想法,到几个月后着手做这件事情,在不少行业人士看来,也许还未形成一个充分的认识:因此在当下做这件事情的有效性是否成立,还有待观望。

2017年3月17日开幕的常青画廊庄辉个展现场2017年3月17日开幕的常青画廊庄辉个展现场

  事实上,分析一个“艺术周”的聚集效应,也许有两个重要的因素:有效的组织,与人群的自发性。比如打造纽约亚洲艺术周的协会,其“艺术周”常设的工作人员只有四个:一位主席,两位执行长,一位公关,且这些人完全是义务的服务。由他们组织的“纽约亚洲艺术周协会”还会聘请三位付费的顾问,并组织一个由18人组成的委员会,来制定艺术周的各项细节,商讨每年艺术周要做什么,怎么做,可以整合哪些资源,围绕什么样的主题来做等等。以确保每一次“艺术周”的品质。当完成了这些组织性的工作,艺术周的自发性也许就会自然形成。其他城市以双年展、艺博会等聚集模式的“艺术周”也不外乎于此。

  贾伟谈到:“其他的城市,如上海,是政府主动牵头来做这件事情,支持当代艺术的发展,然后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一起做事情。而北京不是在一个点上发力,比较散,没有其他城市那么有凝聚力,也没有一个组织或个人来整合资源。各个环节与因素导致目前还不具备做一个艺术周成熟的条件。包括此次画廊周北京,是第一次做,可能大家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观望的态度。虽然北京具备形成艺术周的条件,但作为组织者,可能需要具备更多的经验,和充分调动资源的能力。同时需要大家形成一种默契,北京适合做画廊的地区并不多,与其分散着做一些事情,不如大家聚在一起很好地配合,承担引导藏家的责任,对公众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

  对于未来“北京艺术周”的集聚效应的可能性,郑林相信:“从资源整合,和当代艺术的生态链来看,北京是目前亚洲范围内最好的艺术周集聚可能的地区所在。”林松也表示:“从我个人来看,对于未来北京艺术周的集聚效应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北京具备这样的资源、优势、也有这样的诉求,否则北京这些先导的优势就会丢失或旁落,只是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很好的协作,是很可惜的。所以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先导性的活动,配合各个展览、论坛等,慢慢聚合成一个艺术周,北京要越来越融入国际,也应该要树立它在文化及艺术市场上的地位,所以没有理由不把这个艺术蛋糕越做越大。”

  作者:罗书银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