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百年卧云庐变身文艺馆 成为文物活化样本

2017年04月11日 14:22 广州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卧云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卧云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在美丽的金沙洲江畔,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百年建筑——卧云庐。它原本是清末民初一个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现仅存有两层楼房和半方池塘。2009年,卧云庐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被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百年卧云庐 如今只剩两层楼

  近日,记者来到白云区金沙洲彩滨中路寻访卧云庐。在金沙洲大桥西站下车,记者远远就看见在滨江公园中段有一座充满着历史沧桑感的建筑,在大片绿草地中,这座古香古色的建筑显得有些突兀。

  记者走近看到,这座建筑外层东西方向各有5个黄色的拱形窗门,南北又各有3个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廊,是典型西式建筑风格。

  令人称奇的是,在西式回廊内,主结构却为中式青砖墙,楼顶为金字顶灰瓦,内部也是中式建筑布局。如此中西式元素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在羊城可谓罕见,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

  “你现在看到的卧云庐已不是它原来的样子了。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园林已被毁,保存下来的只有这座两层楼房和楼前的池塘,池上的对称拱桥一座已经被毁,孤存一座。”横沙村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现存的卧云庐建筑只是原来的一部分而已,原来的卧云庐是一个大园林。

  这位老人还告诉记者,旧时的卧云庐中还遍植花草树木,配以人造假山,即使是在夏天,也如临清凉世界,让人心旷神怡。

卧云庐内部卧云庐内部

  历史:饱经沧桑 曾是“云庐赏月”所在地

  在横沙村居住的曾小姐表示,过去,奶奶曾说起卧云庐。旧时从横沙村远望这座建筑,可以看见这座建筑如同卧在云彩之上,更有几分仙气,久而久之就有了“卧云庐”这个名字。

  据说,这座建筑原本是供奉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场所,原名为“藏修精舍”。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时,省港道教界人士相中了金沙洲这个宝地,联合募捐兴建起“藏修精舍”。当时“藏修精舍”一座中西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四周砌有青砖高墙,面积达三四千平方米,形成了著名的“云庐赏月”胜景。

  后来,由于“卧云庐”的名称容易理解,兼之朗朗上口,慢慢人们反而忘记了“藏修精舍”的原名,直到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时,登记的名字也是卧云庐。

  20世纪60年代,卧云庐曾作为疗养院,70年代被用作村办企业磨粉厂,80年代作为外资藤厂的厂房,到了90年代兴起藤家具,又成了家具厂仓库。2009年,卧云庐被广州市列入第7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专家点评:合理利用是最好保护

  白云区文遗办负责人江协楷表示,百年卧云庐转身成为社区文化艺术馆,这是对文物的有效活化利用。“文物是死的,让它变活,聚集人气,充分发挥其价值才是目的。”江协楷认为,对于文物来说,合理开发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江协楷表示,对于辖区内的众多建筑文物,白云区一直在摸索如何更好地活化利用,现在已摸索出了几种模式。其中,卧云庐的开放利用可以说是一个样本。

  “这种模式以保护文物为前提,利用文物场所作为基地,在不损害文物建筑的基础上,举办高品位艺术展览,是对文物历史价值的一种挖掘与利用,也是对当地百姓的文化熏陶。”江协楷说。

  活化利用:百年古楼变身社区艺术馆

  2010年底,为了挖掘卧云庐的文化历史,广州市文广新局对其进行了修缮,后交由属地金沙街管理。金沙街道决定将卧云庐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对外开放。

  2012年1月18日,修葺一新的卧云庐变身金沙社区艺术馆对外开放,卧云庐以全新的面貌笑迎各方来客,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

  昨日,金沙街文化站负责人表示,2012年,金沙街把市文物保护单位卧云庐打造为全市首个社区艺术馆——金沙艺术馆。自成立以来,该馆定期举办系列名家书画展览、工艺品展览,艺术界很多名人集聚于此,成为区域内小有名气的艺术馆,其举办的每一场艺术展览均为公益性质,社区居民可免费进场观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云宣、石建华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