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自称看门人 踏遍紫禁九千房

2017年04月17日 13:49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单霁翔院长 周高亮 摄 单霁翔院长 周高亮 摄

  日前,在央视《朗读者》栏目中,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朗诵的一首《至大无外》好评如潮,圈粉无数。作为故宫博物院的第6任“掌门人”,平日里,单院长总是穿一双蓝布鞋,衣着朴素。在四合院里长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他对故宫有着特殊的情感,面对“掌门人”称呼,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故宫的“看门人”。

  单霁翔院长表示,《故宫总体保护规划》今年年初已获得批复,故宫将继续扩大开放面积,过去只有30%的开放的区域,2016年是76%,目前正在逐步实现85.02%。他透露,目前正在北京市海淀区筹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北院区整体规划用地62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作为大型文物保护修护中心和博物馆展厅,解决大量大型珍贵文物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及时、大规模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

  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于梦江

  记者:从1925年算起,您是故宫博物院的第6任“掌门人”,2012年上任之初就用双脚走遍故宫,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百万级别的数字能精准到个位。请问,您的“故宫梦”是什么?

  600岁故宫是“活态生命体”

  单霁翔:故宫是一个活态的生命体,这是我在一次次走访中,在紫禁城九千间房屋、每一个院落的考察体验中,在与每位故宫人交谈中获得的最为深切的感受。

  从1925年建院到现在,故宫博物院已经走过了91个春秋,悠久的历史留下的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沉淀的弥足珍贵的经验和精神,这些经验和精神锤炼了久经考验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和管理队伍。所以,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担任院长,实在是我的荣幸。

  我把自己定位为故宫的“看门人”,绝不是什么“掌门人”。看护好故宫博物院的文物珍品、看护好故宫的古建筑群、看护好故宫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故宫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代“故宫人”的职责所在,也是永恒的使命。

  记者:距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还有3年时间,这3年故宫重点想做什么,有哪几件大事?会有什么变化?

  单霁翔:国务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中长期目标,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为此故宫博物院正在实施两项工程,一是从2002年开始为时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二是“平安故宫”工程。

  “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是自1911年以来的一百余年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次故宫古建筑修缮。为了更好地传承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保证工程质量,故宫博物院已将修缮工程提升成“研究性保护项目”,使古建筑修缮脱离一般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将科学研究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进度服从保护质量;合理制定文物修复专家的退休返聘制度,留住经验丰富、技艺超群的老师傅,同时抓紧推动建立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新人以传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目前乾隆花园、大高玄殿、养心殿、故宫城墙这4项“研究性保护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中。

  “世界最大四合院”建新家

  记者:您说从小在四合院里长大,没想到最后自己会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里来工作,这里接地气、望天空,但是听说您正要带一部分员工搬出去,为什么?怎么搬?

  单霁翔:今年年初获得批复的《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对故宫博物院1.0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了实现规划目标,一方面,尽可能扩大开放区范围,正在逐步实现开放区占地面积74.51公顷,占故宫博物院用地面积的85.02%,形成更加完整、集中、颇具规模的开放区域。另外,故宫宫墙以内除保留必要的安全保卫和有关业务部门外,逐步外迁其他职能部门和研究部门。

  故宫博物院的馆舍也是展示的内容。9000多间、1200栋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是特殊的展品。过去故宫开放的区域只有30%。经过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以及环境整治,2014年达到52%,2015年达到65%,2016年达到76%,大部分区域实现开放,展现出各具特色的魅力。

  目前我们正在北京市海淀区筹建新的大型博物馆,即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整体规划用地62万平方米,作为大型文物保护修护中心和博物馆展厅。北院区最主要的功能是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旨在解决故宫博物院大量大型珍贵文物,例如家具、地毯、巨幅绘画、卤簿仪仗等,因场地局限而长期无法得到及时、大规模的科学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同时把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能展示给公众。

  排在第二位的是博物馆展厅,规划面积55000平方米,如果加上5000平方米对外开放展示的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共计有60000平方米的展览设施,相当于一座大型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展览设施的建设,将有力改善目前故宫博物院缺少展览空间的不足,缓解故宫博物院目前的观众接待压力。

  在福建厦门建设的故宫博物院外国文物博物馆近期也即将开馆。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能够使故宫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成为人们真正喜爱的博物馆。

  开脑洞,搞文创 催生“故宫跑”

  记者:皇帝被“恶搞”、鳌拜来“卖萌”,高冷严肃的历史人物变成了“网红”是故宫的越来越接地气的表现。故宫代表着传统文化,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年轻人当中?怎么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

  单霁翔:去年,故宫接待观众量已经超过1600 万人次,构成了全世界数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的观众群。这既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资源,也是极大的压力。怎样才能成为人们喜爱的博物馆呢?我想,最重要的是要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人们的知识财富,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融入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

  2015年9月,故宫博物院举办“石渠宝笈特展”期间,每天早上观众进院以后争先恐后地往武英殿跑着去排队参观展览,于是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故宫跑”。为此我们采取紧急措施引导观众有序入场,在深夜为坚持一睹《清明上河图》真容的观众送上热茶和方便面。

  这次“故宫跑”事件对我们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故宫是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馆,是世界上接待观众数量最多的博物馆等。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真是最重要的吗?恐怕不是。开放面积不够大,展示藏品不够多,参观路线不丰富,就不是一座真正能让社会公众满意的博物馆。近年来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团队通过更新官方网站、发送官方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营销文化创意产品等灵活的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准确把握青年人的接受兴趣和关注特点,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富有内涵且饶有趣味的形式推广传播,在年轻网民中积聚了大量人气。据统计,故宫博物院面向海内外观众不断研发文化创意产品,截至2016年底已经出品9100种,其中一些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外交礼品,深受各国来宾和观众的喜爱。

  《我在故宫修文物》:自信,精彩 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故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活化”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中,故宫未来将发挥何作用?

  单霁翔:故宫是特殊的文化遗存,浓缩和代表着国家的文化精华,因而故宫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很容易被上升到建构国家形象的高度。尤其是在中国纪录片进入全球化运营的今天,国家文化的自信是片中的含义。从《故宫》到《故宫100》,再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视觉语言对国家形象的传播起到更加积极的效果。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文物修复团队精心、专注的表现,既体现出对文化遗产保护职业的自信,更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故宫文化题材纪录片通过精致的视觉形式,以及对主人公价值观念的阐释,将中华文明的博大和精深向更为广泛的世界展现,表现出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的文化姿态,更多的人因此重新认识了故宫的魅力。

  故宫博物院还与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的“海洋赞礼号”实现了首次合作。故宫博物院在邮轮上举办了专题讲座、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等活动,让故宫文化走出紫禁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讲故事是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生动精彩地讲述中国故事,润物无声地展示中国形象,关键在于找准世界需求,把想讲的和想听的结合起来。要把握国际社会的研究兴趣点,让世界了解中国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回答好中国道路为什么能够走得通。要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交汇点,让世界知道中国已经为世界作出了什么贡献、还要作出什么贡献。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注关切,把握中国民众与各国民众的情感共鸣点,自信地讲成绩,从容地讲不足,展示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使之成为增进友谊的桥梁。

  博物馆发展:“以藏品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

  记者:如今,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每年国家投入建成的就有200座以上,您觉得未来博物馆行业的竞争除了馆舍现代化、藏品增加、观众的数量、经费上的追求等方面,更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力?

  单霁翔: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相对较晚,自1905年,中国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创建南通博物苑以来,历经坎坷,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博物馆建设热潮持续高涨。进入21世纪后,每年新建、改扩建的大中型博物馆均在70座左右。截至2015年,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4692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座、非国有博物馆1110座。中国博物馆形成了门类众多、特色化专业化博物馆成为发展主流、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并逐步向农村拓展、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兼顾的蓬勃发展态势。

  从数量上看,中国已经逐渐跻身博物馆大国行列,但是从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和博物馆职能的履行上看,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必须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转变,要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体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博物馆不仅从最初的收藏保护发展为开放展示,而且逐步从“以藏品为中心”向同时“以人为中心”转变,建立起更加融入社会的发展理念。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