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谈何容易

2017年05月01日 10:28 中国文化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伦敦南岸艺术区 伦敦南岸艺术区
上海M50艺术园区中的彩绘墙 上海M50艺术园区中的彩绘墙

  本报记者 冯智军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艺术产业园区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通过培养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增强其文化影响力、改善区域文化生态的同时,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是艺术产业园区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4月21日至22日,由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承办的以“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合作”为主题的第二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共邀请了30余位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产业园区开发者、建设者、相关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专家与学者等嘉宾代表,通过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的形式共同围绕“国际视野下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艺术产业园区的功能拓展与国际合作”“全球化背景下艺术产业园区的战略发展”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产业园区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相对于“治理”,更需要的是“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本次论坛以“艺术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与国际合作”为主题,正是基于对已有艺术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审视和思考而提出来的。“全球经济仍然在努力走出低迷,但我们也看到艺术市场,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势不可挡,形成了更加深入的全球交融、交汇、交流的态势,这就为我们今天探讨艺术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背景。反观国内,中国也正处于以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为重点的发展时期,文化产业的重要位置更加凸显。一方面,今天的新城市建设、乡村建设,为文化产业拥有新的空间提供了支持;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又需要更多理性分析,包括宏观布局与政策性支持,以及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监管等问题。”

  因此,范迪安提出,如何在一片崭新的土地上规划艺术产业布局,需要思考多种业态相融发展的趋势。“今天中国的艺术界已经非常鲜明地呈现出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交融,正是在各种领域交融的边缘地带,需要艺术产业这个桥梁,使其焕发更大的资源价值。因而,推动艺术产业园区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带动城市建设、改善城市文化与社会生态、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原副司长张新建对于艺术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问题也有着深入的思考。在他看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区的建设必须调整和转型。艺术区调整和转型的趋势是什么,张新建认为首先是新技术,例如将VR/AR、互联网、3D打印等技术运用于观看和欣赏艺术品,加深观众体验,丰富展览手段。其次是艺术品产权开发与引入金融资产,形成一个综合的艺术产业区,也是未来的趋势。再次是城市需要集中建设艺术的中心区域。最后是要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和纽带,推动文化贸易保税区的建设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工程。张新建表示,相对于“治理”,我国艺术产业园区更需要的是“发展”。

  创新与活力是艺术园区的根本

  美国纽约的苏荷区从贫民窟,经过艺术家、画廊的大批量入驻,到上世纪70年代成为艺术中心,随着80年代开发商与商铺的涌入而日渐商业化,是许多艺术园区发展的一个缩影。美国纽约大学Steinhardt学院艺术管理硕士课程主任桑德拉·朗探讨了纽约最近新兴建的高线公园、创意空间、艺术场所(Art Place)、灌溉(Irrigate)、点亮未来(Illuminating Futures)等多个不同于以往建设模式的创意产业艺术项目。其中,高线公园原是一条废弃的穿越曼哈顿的货运铁路,在纽约“高线之友”组织的保护与推动下,这里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空中花园绿道,为纽约曼哈顿西区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成为国际设计和旧城重建的典范。创意空间是一个关注和开发城市废弃空间的创意项目,源于改善上世纪70年代因毒品盛行、犯罪率上升导致恶化的城市景观。该项目将因城市衰败而被废弃的建筑、街区用来作为替代性的艺术空间,做不同媒介的艺术展示项目。

  法国KEDGE商学院创意产业与文化体育中心的负责人安妮·宫博认为,艺术产业园有三种效益,即象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她通过走访伦敦15个艺术园区,观察到伦敦的艺术产业园区存在高度的多样性,包括功能多元,以及面向艺术家、艺术观众、旅游者等不同的群体;其次,伦敦的艺术园区大多具有自己的美学认同,拥有自己的景观与氛围,也增加了其异质化发展程度;再者,艺术与休闲娱乐业的融合,以及创意旅游的发展,都促使艺术进一步进入到城市的基础层面,尤其是创意旅游,它不同于传统旅游,而是通过游客的参与让艺术区的创造力最大化。所以宫博提出创新与活力是艺术园区的根本,要发展与社会创新相结合的创意旅游业,“艺术园区设计中要具有的全球视角,增强不同社会及参与群体的认同感,并促进多样化的发展。”宮博说。

  多年从事艺术教育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艺术教育系主任朱迪斯·伯顿,明确提出艺术产业园应该成为不断进步的建构主义教育的场所,“如果现在的艺术产业园把它们自身认为是一个文化实体,它们就应该能够承担起青年人教育的理念和使命。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艺术产业园不仅仅是艺术市场的孵化器、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城市再生以及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场所。作为未来,我们有可能会把它转化成为一个教育场所,把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聚集到一起。”

  艺术产业3.0时代应运而生

  北京市朝阳区的文创园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积极探索旧工业厂房改造、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旅游市场腾退转型和新增产业用地项目四种模式的转型升级发展,已经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财富,在北京市朝阳区宣传部部长刘军胜看来,未来的文创园区建设要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即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上避免无序发展、同质竞争;在产业发展和品牌塑造上避免盲目跟风;在开发建设管理模式上,避免潜在风险、低端集聚;在公共服务和政府支持上,避免服务缺位、政策虚空,并且格外强调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和谐共赢的关系。

  在北京,798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化园区,在多年的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质疑。北京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彦伶就提出,面对未来,798头一个定位就想成为一个“文化使馆区”。王彦伶谈到,国外艺术区的发展规律,总是经过艺术家集聚、艺术交易的兴起,最后是商业化,商业化本身一定会把艺术驱逐掉。“我们还是希望紧紧地围绕艺术,要长久地发展、支持艺术这个行业。在这样的想法下,还要不断地为国内外一流的艺术机构提供便利,让他们集聚到798。同时,为青年艺术家构建良好平台。做好交易、做好产业,形成有利支撑。”

  上海红坊艺术社区自2005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走过12个年头,上海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郑培光表示:“从最初的上钢石厂,利用两年时间把它打造成国际的、公益性的集聚区开始,我们一直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融入城市的城市空间。10余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功主要归因于我们在一开始就有明确而清晰的主题定位:红坊——上海创意产业的聚集地;视觉文化产业基地以及时尚聚集。”

  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台湾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郭羿承更是提出了“城市美·术馆”的概念。“‘城市美·术馆’不是在一个城市建一座美术馆,而是让整座城市都变成美术馆,这个美术馆不是讲艺术作品,而是讨论如何让城市变得更美。这也是文化园区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让整座城市变成一个独特的文化产业园区,而其独有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概念。”

  中央美院在艺术产业研究领域已经涉足多年,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提出了艺术产业3.0。在他看来,艺术家租房子、工作室,形成一个小的区域和创作氛围,这种自发形成的艺术园区是1.0版本。随后,市场越来越规范,市场分类越来越细,形成一种集聚效应,而所谓2.0版本正是这种有规划的、形成产业集聚的一种园区的发展,这一过程强调的是从自发的、自然的状态走向规范、规划的状态。伴随着国家重大文化战略等诸多政策支持,艺术产业3.0应运而生,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际上给艺术产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