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讯 (记者李晟)历时4年多,涉及十多个行业和领域,6671名工作人员参与,昨天,在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我市国有单位的可移动文物“家底”基本摸清。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说,全市165家国有收藏单位,共登录可移动文物1482489件(470234件/套),其中155576件属于新发现新认定文物。
古籍最多钱币第二
我市38个区县中,哪个区县收藏的可移动文物最多?统计数据显示,渝中、沙坪坝、北碚、万州、巫山、丰都等6个区县文物登录数量都超过了5万件。
而从文物类别上看,我市国有可移动文物在35个文物类别中均有分布,古籍图书、钱币、标本化石、陶器、瓷器5个类别数量最多,其中古籍图书和钱币的数量分别占到了可移动文物总量的44.36%、22.33%。
在近150万件可移动文物中,登录的珍贵文物总数达到了42172件,其中一级文物2375件,二级文物5784件,三级文物34013件。近150万件文物中54.85%来源于旧藏,考古发掘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占总量的23.17%。
幸军说,全市约85%的文物集中收藏在主城区和三峡库区,而5家市属重点收藏单位的文物占了全市总量的将近一半。幸军说,近150万件可移动文物也让文化序列较完整。从距今约200万年至现代,基本没有大的缺环,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未来市民可查详细信息
幸军说,下一步,市文物局将加强文物资源科学有序管理,充分利用文物普查成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适时公布符合公开条件的2万件文物信息,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促进文物资源社会共享。
另外,幸军表示,全市尚有1.6万件珍贵文物需要修复,占珍贵文物数量的38.5%,我市将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三峡出土文物、书画古籍等保护修复,达到年均修复文物1000件以上。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力争2020年前为所有的珍贵文物配备柜架囊匣。
6月,市文物局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举办南岸安达森洋行(故宫南迁文物存放点)修缮开工仪式、故宫学院重庆分院授牌仪式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
重钢集团档案室发现张之洞手稿
一套出版于民国七年的珍贵刊本《张文襄公电稿》,多年来一直沉睡在位于大渡口区的重钢集团档案室。全套电稿共计32册、66卷,曾一度被认为是废纸,跟其他资料堆放在一起,直到本次重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展开,这套珍贵的电稿才重见天日。
这套《张文襄公电稿》出自晚清朝廷重臣张之洞之手,“文襄”乃其谥号。“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亦是清廷汉阳铁厂创始人。”大渡口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说,1890年,张之洞奉光绪皇帝之命,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是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抗战时期,武汉沦陷,汉阳铁厂大部分冶炼设备迁入重庆,以大渡口为厂址建设新厂,这便是今天重钢集团的前身。”工作人员说,这套《张文襄公电稿》也随之来到重庆,进入当时重钢的藏书楼。岁月推移,这套张之洞亲笔书写的《张文襄公电稿》跟其他古籍善本一起堆放在重钢档案室内,渐渐被人遗忘。
在本次重庆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普查员发现《张文襄公电稿》、《张文襄公函稿》、《张文襄公奏稿》、《张文襄公牍稿》四套善本。遗憾的是,大多数古籍善本由于年代久远,腐烂、虫蛀的状况严重,相比之下只有《张文襄公电稿》、《张文襄公函稿》较为完整。
目前,《张文襄公电稿》已被文物专家鉴定为珍贵文物。
白鹤梁最早传拓者旧藏 藏身三峡博物馆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藏有大量白鹤梁的碑帖和拓片。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们通过梳理、考证发现,三峡博物馆现藏拓片,所属年代主要集中在1963-1964年,此外还有部分拓片属于民国初期著名收藏家徐乃昌的藏品。这部分拓片均钤印“随公收藏蜀中金石”,而从近代学者缪荃孙的《艺风老人日记》记载来看,它们很可能是白鹤梁最早传拓者姚觐元之旧藏。
这些“宝贝”,是如何辗转到三峡博物馆的?据工作人员推测,动荡年代,姚家后人为保生计,不得不将姚觐元的拓片售卖,“民国时期,拓片收藏很流行,因此姚家的拓片应该很快被当时识货的行家收藏。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宝贝流入战时首都重庆。解放后,才被西南博物院(今三峡博物馆)收藏。”本报记者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