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十三陵思陵石刻文物被盗案被曝光后举国关注。在7月13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透露,近三年国家文物局汇总各地案件的接报数远低于实际案件的发生数,三分之一的文物案件是由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的,这就是监管漏洞。
十三陵被称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它位于北京近郊的昌平,照理说应该享受了高标准、高规格的保护。但是,非但一对石刻烛台在安保人员的眼皮子底下不翼而飞,而且在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十三陵管理部门擅自决定不按照规定报告上级文物主管部门,不报请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简直匪夷所思。
为何瞒报成了文物案件的常态?有媒体报道,十三陵方面发现烛台被盗时,正是国家旅游局对十三陵景区整改后的复评时期,如果被盗一事公布,可能会面临“5A被摘牌”等风险。话说白了,还是利益在作祟。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当下,很多负有文物管理之责的部门,并没有把文物保护视为首要的职责,而是满脑子想着如何利用文物变现。在这样的思维指导下,文保工作被要求服务于旅游开发的“大局”。无论是不恰当的“修旧如旧”,还是瞒报文物被盗案,都是文物管理部门本末倒置的做法。
在当前文物保护格局中,文保部门和文保专家缺乏实际话语权,是文物保护不受重视的一大原因。典型的例子是,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性质为政府派出机关,除了负责十三陵、居庸关等周边文物保护,还履行十三陵镇的政府职能,办事处主任兼任镇党委书记。景区发展与文物保护集中于一个部门之身,这样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管理者更倾向于从地方眼前利益的角度决策。越是重要的景区,越可能实施这样的体制,专业的文保部门和组织反而插不上话。
可资对照的例子是,近年来故宫博物院不仅提高了文物保护水平,还扩大了对游客开放空间,重塑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就是因为专业文物工作者在故宫保护中占主导地位。
瞒报负面消息,如环境污染事件,是很多政府部门的通病,如今又加上了文物被破坏事件。一些政府领导干部面对负面事件,不敢负责、怕担责。一出问题,他们首先关心头上的乌纱帽能不能保住,其次关心本地的发展能不能维持,最后才想到文物保护本身。身为管理者,心中没有对文物保护深沉的爱,一举一动都想着自己的利益能不能保全,无疑是不称职、不合格的。
很简单的道理却未被一些领导干部醒悟——纸包不住火,瞒是瞒不住的。很难理解当时决定瞒报石刻烛台被盗的领导者的心态,他们究竟是幻想偷盗者良心发现、主动归还烛台,还是以为凭借自己的能量就能找回烛台,抑或是指望文物盗窃案永远瞒下去,自己任期结束后不必受到追究?无论是哪一种想法都是荒谬的,也是违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
国家文物局承认三分之一文物案件是由媒体曝光或群众举报的,表明了文保部门治理文物案件瞒报的决心,但这个数字让人不寒而栗——有多少像“十三陵文物被盗案”那样的重大文物案件至今被瞒而不报?有没有“镇国之宝”被损坏或盗窃后被隐瞒?这是全社会关心的,也是负有文物保护职责的相关部门理应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