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散佚文物首次大起底

2017年09月10日 08:18 信息时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曾经紫禁城里的国宝星散各地,《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是迄今为止搜集清宫散佚文物数据量最大的一部著作,海量的文物数据,描述了海内外清宫宝藏路线图,是对清宫散佚文物的首次大起底。

  清代宫廷收藏蔚为大观,为前朝各代所不及。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对收藏的酷爱,使本已丰富的清皇室收藏达到历史之最。除了继承前代的收藏外,清代宫廷还通过征求、进呈、抄没、制作等方式积累了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形成了一笔蔚为壮观的民族文化财富。故宫前辈单士元先生曾经评价清宫收藏:“不少文物大都是传世珍品,而传世珍品又多是来自商周以后的宫殿、庙堂中,最后到明清两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因此,它蕴藏的都是历史。”

  自乾隆以后,清宫收藏渐告式微,到清朝末年由于国势日衰,政治腐败,外患频仍,清宫文物珍藏多次遭到劫掠或毁损,许多被抢到异域,不少流失民间。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庚子之变和清逊帝溥仪“小朝廷”时,有大量清宫文物由于战争、偷盗、非法交易等,被掠夺、盗运到海外,对此晚清状元张謇曾感叹道:“前清内府,昔日所藏缛矣。一散于庚申,再散于庚子,永沦异域,至可唏也。”

  1914年古物陈列所成立,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几代故宫人始终依据公共博物馆的基本准则, 对清宫文物进行系统查点和妥善管理,与此同时,也从未放弃对于清宫散佚文物的寻访与追索。

  早在1930年和1934年,故宫博物院就根据点查毓庆宫时发现的《诸位大人借去书籍字画古玩等糙帐》和点查养心殿时发现的《赏溥杰单》《收到单》等编辑出版了《故宫已佚古物目录二种》和《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向社会公开发行,以便后世索寻。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对流散文物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清宫散佚文物的调查研究,并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先后征集回《五牛图》《中秋帖》《伯远帖》《十咏图》等一批清宫散佚文物。

  2008年,由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段勇同志牵头,启动了“清宫散佚文物调查”项目。项目组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及出版物、查询互联网信息、采访相关专家及当事人等方式,收集了英、法、德、意、美、日等国70余座博物馆公开著录的收藏清宫文物的信息,以及佳士得、苏富比(微博)等几家大型国际文物拍卖机构公开拍卖清宫文物的信息,历时数年编制完成了《清宫散佚文物调查报告》。

  段勇、李晨两位同志在原有调查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相关资料, 增加了大量信息,并对所涉及的有关历史、文物、法学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论述,最终编著成了《国宝星散复寻踪:清宫散佚文物调查研究》一书。该书对清宫文物的散佚经过、清宫散佚文物在国内外的分布,对清宫散佚文物的研究与征集、清宫散佚文物的法律地位和追索路径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收录了研究过程中收集的清宫散佚文物信息近万条,是迄今为止搜集清宫散佚文物数据量最大的一部著作,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当代故宫学研究亦具现实意义。

  相信该书的出版,能够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清宫散佚文物有关问题的关注与重视,衷心希望有朝一日,非法流失海外的清宫文物能够通过不同方式,陆续回到紫禁城的怀抱。(原文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关

  《思考埃尔金大理石雕》

  (美)约翰·亨利·梅里曼 著

  译林出版社 2016年12月

  两百多年前,英国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埃尔金勋爵从帕台农神庙上拆下一块块精美绝伦的大理石雕及各类建筑物散片,陆续运至英国,后于大英博物馆展出,大放异彩,举世瞩目。十几年前,希腊等国家发出要求返还包括埃尔金大理石雕在内的诸多文物的强烈呼声,埃尔金大理石雕再次成为焦点。该书收录了美国比较法学家、斯坦福大学法律与艺术系荣休教授约翰·亨利·梅里曼的23篇文章,以“希腊追索埃尔金大理石雕”为主要案例,深入探讨了文化财产法和艺术法的相关问题。当前,中国在追索流失文物、规范艺术品市场、健全艺术法等方面的发展正在进行中,本书提供了来自国际的另一种声音,可作为一种借鉴和参考。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文物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